话说晋国惜失信于天下,出卖弱旅,取悦强藩,令加盟晋集团的诸侯们是无比寒心。其内部的政治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所以它根本无暇顾及与楚国全面的对抗。
楚国这边被屈巫的联吴之策搞得焦头烂额,国力、体力逐渐就支持不下去了。为了利用晋集团人心涣散之机,争取到中原头号风向标郑国的归附,楚庄王居然一改武力征服的惯用套路,改成拿钱砸。
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晋楚两大巨头都有停下来歇一歇的念头,说实在的,再干就动不了。唯独郑国争当二流小霸王的痴心不改,收下楚国人送来的贿赂。郑成公(郑悼公的弟弟),相当爽快地和楚国的公子成在邓国会盟。随后呢,又动身前往晋国朝见晋景公,指望着两面讨好,投机取巧。
郑国人做生意已经做成精了,但晋国人也不是黄土高原上的憨厚大叔。郑成公想搞什么鬼晋景公心里明镜似的,二话不说就把郑成公给扣下来了。
随即就由栾书率师讨伐郑国,郑国赶紧派人来请和,说郑成公得回去处理国事,栾书压根儿不顾“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基本礼节,索性就把来使给杀了,非要把郑国收拾服帖了不可。
楚国倒没含糊,由令尹子重率师讨伐叛处投晋的陈国,逼迫晋国从这个郑国退兵。
栾书作为鹰派,态度一向强硬,而晋国内部主和的势头也逐渐抬头了。利用此次晋楚之间间接交锋的机会,士燮就给晋景公做了不少工作,终于释放出缓和紧张关系的善意。
晋景公不仅将先前俘虏的楚使钟仪放回楚国,还恳请他充任和平使者,希望能和楚达成和解。然而,晋景公和士燮的和平意愿,换来的却是一场此起彼伏的反晋大合唱。
先是楚国出兵伐举,想截断晋吴之间的通道;接着呢,秦国就撺掇白狄给晋国制造麻烦;还有遭到晋国征伐的郑国,在使者惨遭杀害之后,态度比栾书还强硬。
公孙申(郑成公的堂兄弟)急中生智的,力主出师讨伐许国,以此向晋国表明不惧其扣押郑襄公的态度,并且放出谣言说,打算改立新的君主,让晋国人手中的这个“人质”变成一张废纸。认为此举肯定能让晋国把郑成公给放回来。
郑国人闹得很欢乐,而楚共王在钟仪的劝谏之下也终于冷静了下来,意识到关系缓和对晋楚两国都是有好处的。
于是楚国就主动派出使臣前往晋国通好。晋国也派大臣回访楚国。
达成了一个关乎中原局势的共识:楚国承诺不替郑国撑腰,晋国也同意不会直接找郑国的麻烦。基于双方的这个共识,晋景公责令陈、卫出面去讨伐郑国。
郑国也恰逢其时的发生了一场内乱。公子班借公孙申的迷敌之计,竟然假戏真做,拥立公子繻(郑成公的庶兄)为国君了。
公子班想浑水摸鱼,但是国人不答应,群起而攻之,把公子繻给杀了,改立太子髡顽。这公子班就没办法了,被迫逃往了许国。
随后晋景公就采纳栾书的建议,把郑成公给放了回去,给混乱不堪的郑国再添这么一把火。郑成公回国之后,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公孙申就给杀了。
释放郑成公之后不久,病入膏肓的晋景公跌到粪坑里死了。太子周獳即位。这是晋厉公。复兴晋国霸业的一代雄主,就这么着退出了历史舞台,也着实令人唏嘘。
适逢晋国大丧,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四处奔走,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与楚国令尹子重、晋国执政栾书都有交情,于是发起了这个弭兵运动。弭兵就是尽量不要打仗,诸侯之间,特别是晋楚之间有什么恩怨瓜葛,咱们坐下来好好谈谈。
鉴于晋楚两国都有和平意愿,并且先前都已经成功实现了互访,所以华元的这个斡旋也是非常有成效的。
公元前579年,晋国大夫士燮和楚国的公子罢、大夫许偃在宋国会盟,约定:“吾相与言和好,以弭兵,以息民,以事君。”同叙自畏,备救凶患。交之来往道路,无庸谋其不协而讨不庭。史称“第一次弭兵之盟”。
作为楚国的铁杆盟友,秦国也同意和晋国举行会盟。然而秦晋之好的蜜月期早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了,相互的猜忌大大超过了彼此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当时,秦桓公和晋厉公如约前往边境赴会,虽然只隔着一条黄河,但是俩人却杠上了。秦桓公提出:“你过河来。”
晋厉公担心秦国人使坏,不同意,说:“我不过去,你过来啊。秦桓公,你过河。”
秦桓公心想:“你都不愿意过来,我那么过去,我怎么能上当呢?万一你再把我扣下呢?”
既然是会盟,总不能隔河喊话吧?那成了什么体统啊!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牛人都是被逼出来的。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双方琢磨出一个变通的办法:两位国君互派特使,代表自己过河会盟。士燮对这样的无信之盟表示十分的无语:“相互猜忌成这模样,还盟誓个屁!”
果不其然,秦桓公刚刚回都城,就违背了盟约,暗中指使白狄讨伐晋国,结果惨遭败绩。
秦国依然不肯罢休,又怂恿楚国去对抗晋国。楚国人不是傻子,弭兵之约墨迹未干,你这是打算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我才不干呢!所以,楚国非但没同意,还将秦国人的阴谋告知了晋国。
这下可气坏了晋历公。看来秦国人呐,这不收拾是不行。于是,晋国派魏绛(魏锜之子),前往秦国,宣布断绝交恶。
入选《古文观止》的《吕相绝秦》记载的就是魏绛,那魏家的这位才子在吕地,所以魏绛又叫吕相。在秦国,他慷慨激昂地陈词,短短七百多字,把秦桓公说得五毒俱全,十恶不赦,替晋国狠狠地出了这么一口恶气。
可咱们话说回来,骂归骂,该动手的时候绝不含糊。晋国的四军,先前的六军已经裁撤了两军。四军八将佐,包括中军的栾书、荀庚(荀林父之子),上军的士燮、郤锜(郤克之子),下军的韩厥、荀罃,以及新军的赵旃、郤至,一个不落,悉数出场,联合诸侯之师,对秦国是一顿海扁,卓有成效地打击了秦桓公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