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连续两代君主称霸的晋国,陷入了主幼国夷的危机,为南方的楚国重返中原创造了机会。然而,楚国称霸雄心有余,但说实在的,运气不佳。中楚穆王之时,除了让一群骑墙之徒闻风而动,主动投靠过来以外,并没有多少像样的起色,称霸大业还有待于后人继续努力。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了,儿子熊旅继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楚庄王。作为争议相对较少的三位霸主之一(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很多,比这个上古五帝的说法还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命运多舛,人生坎坷,堪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完美诠释和励志典范。不同之处在于,齐桓公、晋文公是经历了坎坷之后荣登宝座,而楚庄王则是轻轻松松继位。但是,刚一即位,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楚庄王继位的时候,年纪不算小,但也不算大,估计也就二十岁左右。这样的岁数,虽说已经通晓人事,但缺乏足够的威信。结果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吃了一记杀威棒。公子燮和斗克作乱,史称“斗克之乱”。这个公子燮一生的终极梦想,就是当令尹,也没想着当王。但是令尹成大心死了以后,楚穆王又安排他的弟弟成嘉继任,所以公子燮一直怀恨在心。斗克曾经跟秦军交过手,但不幸被俘,放回来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
两人瞅着楚庄王年轻,少主心怯,便决定利用留守的机会,劫持楚庄王。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公子燮和斗克还是差点儿运气。他们派人去前线刺杀令尹成嘉没能成功,只好带着楚庄王离开郢都,计划前往商密。路上却被庐戢大夫劫了道,公子燮和斗克死于非命。楚庄王则有惊无险地逃过一劫,被护送回郢都,继续自己的君主生涯。
勉强过了几年安生日子,楚庄王的麻烦又来了。公元前611年,楚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山夷趁机偷袭楚国的西南面。他们在遭到楚军驱逐之后,又转向东南面滋扰。庸等蛮族部落也纷纷反了水。面对群起而攻的危险处境,楚庄王紧急下令北方边境全面戒严,谨防中原诸侯伺机而动。大臣们也都将迁都提上了议事日程。争论不休之时,司马蒍贾一语惊醒了乱作一团的重臣:“咱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跑到哪儿是个头儿啊?”蒍贾认为,对手看上去很多,但主次关系还是相当清晰的。只要能把庸国打趴下,其他这些蛮族部落,必然做鸟兽散。楚庄王采纳了蒍贾的建议,集中全力对付庸国,巧施势弱骄敌之计,并且在秦国等国的增援之下,歼灭了庸国,化解了这场危机。
楚庄王继位之后,屈指数来仅三年光景,但君主之路走得那叫一个坎坷,一路尽是坑,磕磕绊绊。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主政三年,不发政令,没有任何作为。右司马伍举(这是伍子胥的祖父)觐见,说:“南方啊,出现了一只大鸟,三年没振翅高飞,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楚庄王心领神会,接过话头说:“大鸟不飞是为了长翅膀,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几乎完全雷同的桥段又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当中,只不过这番对话的主角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和淳于髡。同一个典故却有截然不同的出处,到底哪个为真,我们不好妄加判断。
不过呢,接下来这个典故确实发生在楚庄王身上。他还借此留下了勤学好问的千古美名。而这个典故就是“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也就是赵盾弑君拥立晋成公的第二年,楚庄王率军讨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楚国跑这么远打仗,或许是应新即位的周定王之请吧(周定王是周匡王的弟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本着“搞不懂就问”的求学精神,楚庄王就问王孙满:“这个九鼎有多大呀,多重啊?”周王室特使王孙满一脸黑线,并没有打算回答。毕竟,九鼎可不是普通的玩意儿,相传铸造于夏朝,从周成王时期开始就置于洛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岂是你一个诸侯想问就能问的?
楚庄王揣着明白装糊涂,肆意挑衅王权。那王孙满当然不能丢王室的脸,当即回怼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你算什么东西?你跑来问这个!周成王定九鼎于洛邑的时候,曾经卜卦问天,卦象显示周王朝将传世三十,寿数七百。如今这才哪儿到哪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