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杏林就是中医的代称。杏林何以有这一指向呢?这就与成语\"杏林春暖\"的主人公董奉有关。
那,董奉是谁?他何以称\"杏林始祖\"?不妨说道说道。
一、董奉其人
原来董奉与医神华佗、医圣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出生于公元170年的董奉,字君异,号拔墘,又名董平,福建福州龙田村人,当时称侯官董墘村。
该村现有纪念他的董奉山(原名福山),董奉的老家还建有占地20亩、遍植杏树的董奉草堂。
董奉与华佗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学医,酷爱钻研医术,集各家之长后自创悬壶济世的中医学派。
不同的是,董奉有师承,曾追随村的老中医,学习他们采药、配药和施针的技巧。小有名气时,董奉还当了一段时间的侯官县小吏,之后就归隐老家习武行医。
董奉活了110岁,晚年隐居江西庐山。传说就在这里,董奉羽化成仙,董奉称\"医仙\"的说法便源于此。有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二、何以称董奉为\"杏林始祖\"
从这首诗可以得知,杏林与董奉息息相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董奉归隐山中后,不仅招徒行医传承医术,还不收一分钱一心救治病人,完全是体现大爱的医者仁心。
只是,董奉行医有一个独特的要求:病人治好后,需到山上种植杏树,重病患者,种五科杏树,一般病人,种一棵杏树。
久而久之,董奉隐居的山里一片杏树,成了郁郁葱葱的杏林。等到杏子成熟时,董奉就在树下建仓储杏,用杏子交换谷物(一斤杏换一斤粮食),所攒的谷物用来赈济贫苦的老百姓。
董奉高超的医术和慷慨的仁爱精神,由此广为传颂,也为医学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景仰董奉这位神医,人们便把他行医不求报酬只种杏树的故事,称为\"杏林春暖\"。
也就有了后世称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家为\"誉满杏林\"、\"杏林圣手\"之说。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董奉便成了医学界的\"杏林始祖\",以此颂扬他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唐诗如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等,都以\"种杏\"代指董奉\"杏林春暖\"的善举。
三、后记
那,董奉为什么特别要求种杏树呢?
原来杏树不仅耐旱抗寒,还抗风,好种植。更主要的是,杏树的寿命长,结的果杏仁有药用价值,能止咳平喘,降胆固醇,也有减肥的功效。
这就是董奉一举多得栽种杏树的内因。
此外,关于董奉的医道风采至今也充满了杏林春意。一说他用三粒丹药诊治病危的交州太守士燮,半天就能转活,四天后病愈。
还有他解救中了鱼刺的老虎,用竹筒护臂伸入虎口取出鱼刺,后来这只老虎报恩,就专门守护董奉的杏林。这就是董奉\"虎口取骾\"的故事。
董奉草堂其中就有伏虎庵遗址。
第三,董奉受赠\"升元真人\"的故事也充满传奇色彩。据说他在侯官县当小吏时,大概四十岁左右。五十年过后,曾任侯官县的知县大人路过侯官,见董奉还是四十来岁的样子,便好奇相问,董君是得道成仙了吗?如今我白发苍苍,你却仍似当年模样。
原来信奉道教的董奉不仅医术精湛,还行善积德,且有一套养生之道。他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后,无欲无求,广施仁爱,年过九十依旧鹤发童颜,得高寿而终。
于是,仙风道骨的董奉便受赠为\"升元真人\",安葬于庐山山南。至今庐山存有董奉馆,道教还将他归位为\"碧虚上监太一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