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三一六年的深秋,中原大地笼罩在一片沉寂之中,而西南一隅,巴国与蜀地之间的战争硝烟却正浓。
两国烽火连天,百姓哀嚎,皆向远方的秦国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咸阳的宫城内,秦惠王眉头紧锁,望着案上的战报,心中踌躇不定。
“大王,巴蜀相争,正是天赐良机。”大将军司马错大步流星地走进殿内,言辞恳切,“臣请命即刻发兵,直取巴蜀,以扩我大秦疆土,富国强兵。”
秦惠王沉吟片刻,目光转向一旁的张仪,这位以谋略见长的丞相正轻摇着羽扇,似乎胸有成竹。“张卿以为如何?”
张仪微微一笑,拱手道:“大王,窃以为当取韩地,而非巴蜀。韩邻近三川,乃中原腹心所在。若我军能攻克新城、宜阳,便可直达周王畿,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乃千秋大业也。”
秦惠王闻言,若有所思:“愿闻卿详细之策。”
张仪上前几步,侃侃而谈:“大王试想,天下诸侯,皆以争名逐利为本。三川之地,周公室所在,实为天下之朝;而周室,则如市集之中心,掌控舆论,汇聚人心。我若占据此地,无论是九鼎的象征,还是图籍的情报,都将尽在掌握。届时,我大秦以天子之名,行王霸之事,何愁天下不服?”
“然而,”司马错此时插话,声音坚定,“大王,强国之道,非一日之功。我秦地虽小民贫,亟需稳定根基。巴蜀虽远,却乃西方蛮夷之长,内有桀纣之乱,外无强援。伐之,如豺狼逐羊,易如反掌。得其土地广袤,取其财富以富民,更可藉此练兵而不伤根本。且一举而成名实兼收,年底止暴安民之誉,何乐而不为?”
殿内一时寂静,秦惠王的目光在两位重臣间徘徊,良久,终于开口:“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寡人以为,眼前之急,在于稳固根本,而非急功近利。司马卿言之凿凿,巴蜀之地,确为我大秦眼下最稳妥之扩展方向。”
张仪闻言,虽心有不甘,却也只好躬身认输:“大王明鉴,臣愿助司马将军一臂之力。”
秦惠王点头示意,决断已下:“好!便依司马卿之策,即刻筹备,起兵伐蜀。”
金秋十月,秦军铁骑在司马错的率领下,穿越秦岭的崇山峻岭,悄无声息地逼近了蜀国腹地。
巴蜀之地,山川险峻,秦军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准的战术,逐一攻克难关。
战鼓轰鸣,杀声震天,巴蜀联军在秦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终于,在经历了数月的激战后,咸阳王城的捷报传来:巴蜀已定,蜀王已降。
秦惠王大喜,传令将蜀王贬为侯爵,并派遣能臣陈庄前往蜀地,担任相国,以施仁政,安抚民心。一时间,巴蜀之地,百姓归心,秦国的势力范围也随之扩大,国力日盛。
陈庄抵达蜀都,望着这座经历了战火洗礼却依旧雄伟的古城,心中暗自思量:“蜀地虽富,却需善加治理,方能真正成为我大秦之坚实后盾。”
自此,陈庄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减免税赋,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整顿军备。不久后,蜀地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
而远在咸阳的秦惠王,收到陈庄的奏报后,更是龙颜大悦。他站在宫城的高台上,望着远方无垠的天际,心中已勾勒出一幅更加宏伟的蓝图:“巴蜀既定,天下可图。我大秦之霸业,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