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吧,这栋楼的年纪比她大很多。
听到陆时序的猜测,宋杳嘴角抽了抽,“我倒也没有这种本事。”
“一栋楼的确捐不了,我只是捐了那栋楼里面的课桌黑板,还捐了几个功能性课室,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三楼应该被改成了两个电脑室,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音乐教室。”
她投资建设了学校,也算得上是学校的投资人了,再加上保安还是原来的保安,认得她,自然放心放她进来。
“不过我没办法带你上楼,一楼跟二楼的楼梯间有铁门锁着,钥匙一般是周一的值班老师拿着。”
宋杳有点惋惜。
她高中三年的教室都在楼上。
学校不大,一共六栋楼。
一栋行政楼,一栋教师宿舍楼,一栋是学生饭堂兼学生宿舍楼,三栋教学楼。
操场在学生饭堂隔壁,全露天,是砂石跑道,没有塑胶运动场。
甚至于,跑道围起来的中间区域,看起来是足球场,也没铺草坪。
在这里踢足球,摔一下,腿就得养一个月。
“我们每天都有跑操任务,你估计没体验过,初高中几十个班一跑起来,尘土飞扬。”
宋杳不讨厌锻炼,对强身健体算得上热衷。
都被尘土飞扬的跑操弄得没了脾气。
偏偏校方说已经有好心人捐赠,让他们重建运动场。
她不能重复捐赠,审批不下来。
却又不知道她都毕业快三年了,运动场怎么还是这样。
连十五分钟都不用,整个学校就都逛遍了。
在陆时序看来,这种学习环境,堪称艰苦。
北城一中虽然也有几栋老旧的教学楼,但这里的教学设施,远远比不上北城一中。
不过,也的确没什么好比较的。
北城一中再怎么说,也是北城升学率第一的中学。
那是私立学校都比不过的辉煌。
“走,带你去看看学校的荣誉墙。”
在这上了六年学,哪怕两三年没回来,宋杳对学校的熟悉度也没降低。
她说的荣誉墙名副其实,就是一面墙。
而且是室外的,靠近升旗台那边的学校围墙。
一整面墙分区域,贴了好几张大字报。
有优秀毕业生的专区,也有高一高二学习优异的学生的表彰栏。
“杳杳,我看到你了。”陆时序看到了优秀毕业生的大字下,独占一排位置的打印照片。
照片上,绑着高马尾的女生明媚灿烂,照片下面赫然贴着‘北城大学’这几个字。
也不知道学校是不是每年都换一次照片,这张本该在墙上贴了两年的照片,仿佛没经过室外日晒雨淋的摧残,像是新贴上去的一样。
“我也看到了。”宋杳微仰头。
她看的和陆时序看的不是同一张墙纸。
她看的是她那届高二生的期末表彰栏。
也不知道学校是不是想用她的成功激励学生,早就该覆盖掉的表彰还贴在这。
陆时序察觉到宋杳看的和他看的不是一个方向。
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
照片是一样的照片,高马尾,明媚漂亮。
只是表彰栏的那张,褪色了,不似优秀毕业生专区的那般崭新。
“嗯?”陆时序注意到一个有点熟悉的名字,“那是……你的小伙伴?”
他认不得照片,只看到,宋杳的名字的下面一个名字是黄文萱,那是今天那场婚礼的新娘的名字。
黄文萱的高二期末考分数只比宋杳少10分。
宋杳看着朋友那张同样褪色了的老照片,眼里浮现出星星点点的怅然,
“是她,黄文萱,萱萱,我的小伙伴的成绩也还不错吧?”
陆时序笑笑,“是还不错。”
这个成绩,如果高三能保持住,上个一本的大学是没问题的了。
宋杳骄傲地扬了扬下巴,“萱萱的成绩从小到大都挺好的,特别是高中三年,特别稳定,没跌出过年级前五。”
当然,她自己也很稳定就是了,永远的第一。
没出过意外。
“而且……萱萱的高考成绩也不错,能读个一本。”
“只是可惜,她父母不支持她读大学,说是,读大学要很多钱,家里供不起了,让她直接去打工,或者是留在家里做零工,帮衬家里,她连志愿都没填上……”
如果填了志愿,父母不支持,大不了一边读书一边勤学俭工。
最惋惜的是,她连志愿都没填上,被亲情挟持着,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那个成绩,明明就是她努力读了这么多年书,为自己谋的还算不错的出路。
父母硬生生把她的未来堵死了。
因为思想的狭隘,因为偏颇的私心。
宋杳眸色一暗。
“我不是偷偷给萱萱包了个大红包嘛,那是因为,男方出的聘礼,一分钱都到不了她手上。”
“她的弟弟去年高考,成绩一般,读不了公办本科,只能读民办二本,或者是专科。她弟弟想读本科,父母就顺着他了,民办本科每年的学费挺贵的,贵得父母需要用女儿的聘礼,凑儿子的读书钱。”
宋杳看得出来,陈涵刚刚掉眼泪,就是觉得不值。
一个是考上一本的女儿,一个是只考过本科线的儿子。
竟然是儿子有上大学的机会。
女儿只能听父母的,21岁就被迫嫁去一个同样重男轻女的家庭。
如果生不出男方家庭想要的儿子,不知会受到怎样的磋磨。
黄文萱比宋杳大半年,今年也才21岁而已。
如果能读大学,这会儿她也是大三,而不是早早嫁人,嫁的那个人还不怎么样。
“涵涵,也就是和我说话最多的那个女生,她现在在外地上学。她家里也有个弟弟,但她家的父母不像萱萱家的那么不讲道理,她考得上大学,家里父母就支持她去读,只跟她说读书出来要供弟弟继续读书。”
宋杳回头,遥望阳光笼罩下的教学楼。
有一簇阳光恰恰好地落进她的眼瞳,把她的眼眸映衬得像是透明的琥珀石。
漂亮又冰凉。
“我读书的时候,中学六年,初中部,一个年级有10个班,高中部,一个年级2个班,排除掉那些有机会去市里读书的学生,这2个班的同学,是顶住了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继续读高中的。”
不能考去市里读高中的学生,成绩通常很一般,大部分家庭都是不想让子女继续读了。
怕考不上大学,白白浪费了三年,不如直接去读高职,好早点出来工作。
所以高中部缩水缩得那么夸张。
“这里,教育资源不如市里的学校,师资力量也不如市里的学校,升学率一直都很一般,本科生寥寥无几,专科生也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出了个成绩过了一本线的学生,竟然会去不了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