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36,母女俩准时抵达丽泽桥长途客运站,紧随其后,侯女士也匆匆赶到,大家都很守时。随后,客车载着她们向易县疾驰而去。
抵达易县,为了节省时间,黎晓直接叫了出租前往目的地。面对侯女士提出均摊车费的提议,黎晓微笑着婉拒道:“大姐,真不用。能在这里相遇就是缘分。就算您不来,我们娘俩也打算打车。有您同行,路上还能多个伴儿,相互拍照留念,增添不少乐趣呢。”一旁的姜燃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对女儿的话表示赞同。
谈及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帝王陵寝分为关内与关外两部分。关外有“盛京三陵”:永陵、福陵和昭陵。其中,昭陵作为皇太极的陵寝,位于沈阳市北陵公园内,是姜燃母女最常探访之处。
至于关内,则分布着清东陵与清西陵两处皇家陵寝。为何在关内设立两处皇陵,这背后的历史原因曾让母女俩感到好奇。为此,她们特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清西陵被誉为爱新觉罗氏皇族的最后一块风水宝地,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风水的极致追求。
清西陵的营建始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选址过程充满了对风水的精心考量与尊崇。最初,雍正皇帝的陵寝被规划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但经过实地考察,雍正帝认为该处“虽规模宏大,然形局未臻完美,且土壤夹杂砂石,实非吉壤”,于是毅然决定放弃原址,另寻“万年吉地”。
经过一番严密的勘查与筛选,选陵大臣们终于呈上了满意的答案——易县城西约十五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此地被赞誉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审阅奏报后,龙颜大悦,亲自确认此处“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在雍正皇帝钦定了这处风水宝地之后,为确保其完美无瑕,特命人开挖探井以检验土质。结果令人满意,土色呈现出“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的特质,且土质肥沃,纯净无砂石。相比之下,清东陵九凤朝阳山所探之土夹杂大量砂石,显然未能达到“万年吉地”对土质的严苛要求。因此,雍正帝的泰陵选址于此,其穴土更被誉为“紫黄坚细上格佳土”,堪称土壤中的极品。
于是,清西陵便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应运而生,成为了清朝皇室陵寝的又一辉煌篇章。
自此以后,清朝的历代皇帝便遵循隔代分葬的传统,分别安葬于遵化与易县这两处东西相望的皇家陵寝之中。
清西陵共包含14座陵墓,其中不仅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及光绪帝的崇陵等帝王陵墓,还分布着后妃陵等多处建筑,总计安息着80位皇室成员。
步入这片景区,乘坐着旅游观光车缓缓前行,姜燃一行人首先被其清新的空气、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所深深吸引,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洗礼。
陵区内,古木参天,尤其是那些挺拔的古松,更添几分庄严与岁月的沉淀。阳光下,金光闪闪的琉璃宫殿仿佛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之中,既雄奇壮丽又清幽肃穆,与周围层峦叠嶂、林木葱郁的山峦交相辉映。时至盛夏,林间松涛阵阵,鸟鸣声声,溪水潺潺,宛如天籁之音,为这庄严之地平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如此美景,实乃旅游观光与避暑消夏的绝佳去处。
导游热情地介绍道,清西陵内遍布一万五千株古松和二十万株幼松,其中树龄超过三百年以上的古松近万株。西陵的古松林是目前华北平原最大的人工古松林,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西陵松海”因此名列易州十景之一,声名远播。
陵区水源丰沛,北易水河及其蜿蜒曲折的17条支流穿梭其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提及易水,人们不禁会联想到那首慷慨激昂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南界,见证了荆轲刺秦的悲壮一幕,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姜燃三人首站探访了雍正皇帝的泰陵,作为清西陵的标志性建筑,泰陵不仅建筑年代久远,且规模宏大,是整个陵区的核心与灵魂。泰陵的整体布局以一条长达2500米的神道为中轴线,沿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74座单体建筑,展现出一幅庄严而有序的皇家陵寝画卷。
三门四柱的火焰牌坊,作为清西陵的门户象征,虽然距大红门有5公里之遥,但在观光车上,姜燃她们已能远远望见其雄伟身姿。待她们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青白石砌成的五孔石桥, 这座石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曾是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唐僧辞别大唐皇帝、踏上取经之路的重要取景地。
跨过五孔石桥,三座高达12.75米,呈品字形布局,气势磅礴的石牌坊赫然映入眼帘。这是清西陵特有的,也是中国古代陵寝中单体规模最大的石牌坊群。均采用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式样,巍然矗立,与前方的大红门巧妙围合成一个“四合院”式的空间布局,既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巧构思,又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山水之中,营造出一种皇家独有的威严与尊贵,令人叹为观止。
大红门两侧,一对威严的石麒麟傲然挺立,它们也是清西陵独特的标志性装饰,象征着吉祥与美好。穿过圣德神功碑楼,一座气势恢宏的七孔石桥映入眼帘,这是清西陵中最长的石桥,总长达到107米,每一步都仿佛在跨越历史的长河。
继续沿着神道深入,沿途的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楼等建筑依次排开,其规划布局与清东陵的景陵颇为相似,共同彰显出清朝皇家陵寝的庄严与辉煌。
行至方城之下,一座拱旋式门洞(又称方城隧道)引领着姜燃一行进入了一个别有洞天的空间——“月牙城”。这个形状如新月般的小院,虽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地宫的秘密。
站在明楼之下,仰望城门洞正对的那面琉璃影壁,其上不仅雕刻精美,更传说布满了复杂的机关,是通往地下宫殿的隐秘之门。导游介绍道,为了确保这一皇家秘辛的绝对保密,相传清廷采取了非凡措施,不惜重金雇佣哑巴工匠在夜晚秘密施工,避免地宫构造泄露于外,因此,月牙城又被称为“哑巴院”。这一名称也为清朝皇陵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
接下来,导游指着精致的琉璃影壁,给大家详细讲述了一段关于泰陵地宫发掘的传奇故事。据其介绍,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下方,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个盗洞,这一发现曾一度引发泰陵地宫已遭盗掘的推测。鉴于此,国家文物局迅速批准了对泰陵地宫进行抢救性发掘的计划。
1980年4月8日,泰陵地宫的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上午9时,随着挖掘的深入,当沿着盗洞口向下挖掘约两米深度时,发掘人员惊讶地发现,下方不再是凌乱的砖石,而是完整的原封土层,这意味着盗洞并未深入地宫,泰陵实际上并未遭到盗掘。这一重大发现随即被北京幻灯制片厂通过《北京日报》公之于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消息迅速传至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耳中,他敏锐地意识到继续发掘可能带来的风险与破坏,于是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并强烈呼吁停止进一步的发掘工作。国家文物局迅速响应,发出紧急指令要求立即停止泰陵地宫的发掘,并派夏鼐先生亲自前往泰陵现场,于4月11日宣读了书面指示,宣告泰陵地宫的发掘工作正式终止。随后,琉璃影壁下的盗洞口被重新砌封,恢复了原貌。
时至今日,雍正皇帝及其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依旧安详地长眠于这座历经270多年风雨仍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之中,成为了中国皇家陵寝历史中一段独特的传奇。
月牙城两侧,蜿蜒的蹬道引领着姜燃一行人缓缓登上明楼。瞬间,巍然矗立,庄严肃穆的宝城和宝顶土丘呈现眼前。放眼望去,只见宝顶上面青松覆盖,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为这庄严的泰陵平添了几分生气。
如此深入瞻仰泰陵,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姜燃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她轻声细语,似乎是对着历史的尘埃低语:“四阿哥,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来探望您了。” 姜燃的目光投向远方,深邃而充满敬意。这一刻,她仿佛真的在与这位历史上的帝王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感受着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情怀。
站在此处远眺,四周的山峦起伏,宛如一朵盛开的芍药花,层层叠叠,美不胜收。山势如龙蜿蜒,水波似带环绕,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龙砂垣带”图。万千气象,皆汇聚于此龙穴,实为“生气盎然,吉地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