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章 王朝周期律

    此刻李世民的脸色已经跟历史上听到这些话的自己一样了——十分阴沉,怒火中烧。

    他想,如果当时那群人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一定要给他们治罪。

    这简直就是将自己的脸皮往地下踩啊,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这个时候,中书侍郎颜师古知道,如果大臣不让步,今天的事恐怕将难以收场,因此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

    如果要分封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考虑,被分封亲王的人,他们的封地不能连着,要以州县相隔,互相牵制。

    这样才能让他们同心协力,扶持皇室。

    而不是互相勾结,祸乱大唐。

    同时,为藩国设置的官吏,必须由尚书省选拔录用,杜绝他们私自提拔官员。

    除了中央朝廷的法令外,不允许他们擅自实施刑罚,以及其他的事也都要订个规矩。

    看起来这是朝臣们的退步,只是,这样的结果您也不是很满意。

    就这样,您和朝臣们关于分封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拉扯。

    甚至到后面,您是直接发诏令任命,一意孤行。

    但是皇子和大臣们漠视了您的诏令,没有一个应诏。”

    皇权和臣权在博弈,看谁强势,谁会低头吧。

    听到这里的李世民又生气又难过。

    他认为当时的自己遭到了兄弟、皇子和所有大臣的孤立,甚至到了与全天下为敌的地步了。

    可是明明这是天大的好事啊,他们身上都有国公爷的爵位,再搞个铁帽子世袭传家,然后配点实权,还能庇佑子孙。

    还有比自己更善解人意的君王吗?没有!

    还有比这更划算的生意吗?没有!

    这群人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呢?

    “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侍御史马周……这些人的劝谏就像是雪花一样朝您涌过来,甚至连长孙无忌也表示了反对。

    但您就是不听。

    最后他们甚至找到了长乐长公主,让她以女儿的身份来跟您好好谈谈。

    最终在贞观十三年二月,您下旨停止了世袭刺史的诏令。

    至此,持续了十多年的分封制度和世袭刺史的争论就此搁置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过程赵瑜没有细讲,毕竟要讲起来三天三夜都不够。

    所以赵瑜只是将这些资料一股脑的给李世民送了过去。

    起初,拿到资料,翻看了解了具体情况的李世民十分委屈,为什么那些人就不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虽然刚刚听赵瑜讲的时候,他已经大致想象了一下群臣反对是个什么情况了。

    但是看了具体描述他才明白,自己想象的还是很贫乏的。

    群臣皆反对,诏令被无视,自己说什么错什么,仿佛一个孤家寡人一样无助。

    甚至到了后面,自家观音婢都不在了,自己的难受就更没有人能倾诉了。

    生出了“天大地大,竟无我一人容身之处”的荒谬感觉。

    自己被好兄弟们辜负了,自己不惜割地分封,换来的却是大家的不领情和埋怨。

    简直就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更何况他推行分封制其实也有其他考虑啊。

    未来大唐的版图将是前无古人的广袤,甚至一些地方根本没有经历过中原文化的熏陶。

    如果只是单纯的设立郡县,那大唐对边境的掌控岂不是十分微弱。

    这样长久之后,那些地方还是大唐的领土吗?

    所以自己想通过分封制,让大唐的制度、文化传播出去,在那些地方生根发芽,潜移默化的让那些地方的人变成真正的唐朝人。

    这样不仅对地方的掌控加强了,还有利于开发那些地方,逐步扩大大唐的统治范围,兵不血刃的开疆拓土。

    另外自己这样做,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世家门阀的权力啊。

    简直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主意。

    赵瑜听到李世民的解释,微微赞同,这样说起来似乎是有点道理的。

    “但是二凤陛下,您分封的地方可不是边远地区,或者是夷人聚集的地方,而是整个中原腹地啊。”

    那些地方反而是郡县制最能管理的地方啊。

    如果说,二凤陛下分封的地方是大唐掌控不了的,或者说是掌控艰难的地方,都不会有这么多人强烈反对的。

    可惜,二凤陛下有些言行不一啊。

    现在分封出去的那可都是富裕的地方啊,李泰的封地甚至都是江南一片。

    “而且,分封制到最后容易形成新的武装割据,尤其是您还在原本的中原大地上分封。

    这不是让大唐直接进入春秋战国的割据局面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世民也大概明白了分封的问题。

    但他还是不甘心,问了赵瑜,难道分封制真的不行吗?王朝真的没有办法长时间的延续下去吗?

    赵瑜十分无语,这二凤陛下看了这么多资料了,怎么还会问出这种问题啊,这是对分封制有多热爱啊。

    “二凤陛下,您看的史书比我深刻,您应该明白,人心都是自私的。

    在政治利益面前,谁都敢铤而走险。

    你之前说,实行分封制能让大唐边境安稳,兵不血刃的扩大疆土。

    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您舍得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偏远的地方去吗?

    自古以来边境的和平好像都是交给公主,用她们的和亲换来的。

    如果二凤陛下真的能做到让皇子承受安定边疆的责任,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啊。”

    李世民听到这个建议第一反应是,分封到那些地方岂不是跟流放一样了。

    但是仔细想来也是有点道理的。

    公主远嫁和亲和皇子分封流放没区别。

    果然他说的没错,赵姑娘虽然不懂朝政,但是能够给他提供新的思路。

    “至于王朝能不能一直走下去,这个问题我能明确告诉您,不可能。

    封建王朝是存在一个兴衰更迭的周期性规律的,大致是三百年左右。

    而产生这个周期律的原因就是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腐败奢侈、政策失误和改革失败以及外患威胁等等。

    甚至统治者腐败、政策和改革失误、外患威胁都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还是阶级矛盾到后期将会变得十分尖锐。

    就比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比如,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比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再比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这些就是矛盾,试生产资料的不平衡。

    封建时期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您也明白,到了王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普通百姓几乎生存不下去了。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种情况下,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为了生存就一定会去反抗,没去斗争。

    反正不争就是死,争反而有一线生机,还不如拿命博一个未来呢,说不定能将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来下来呢。

    这点您应该比我清楚啊。”

    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也明白了,就像是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末黄巾起义喊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隋末的瓦岗寨起义一样,都是为了反抗压迫的不公平。

    “是的,也包括唐末的黄巢起义、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和清末的金田起义,都是为了活下去。

    他们虽然大都失败了,但每个王朝的末年他们都会出现,给腐朽的王朝当头一棒。”

    李世民:倒也不用立刻提醒朕,朕的大唐亡了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