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6章 李世民的分封制

    赵瑜见李世民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再说下去了,她相信有皇后娘娘在,二凤陛下一定能处理好后续的。

    于是转而开始了下面一个问题。

    “二凤陛下,除了继承人的教育,您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是您似乎特别倾向于分封制。”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赞同,对于分封制的态度,不仅是他自己,连他的父亲李渊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们很早就思考过,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国运长达八百年;

    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国运只有两代;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国运撑了四百年。

    甚至是之前的隋朝也是的,二世而亡。

    这样看起来,还是分封制能够维持住国运昌盛。

    不仅能够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且能够使得李唐江山代代相传。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己的阿耶李渊做了皇帝之后,迫不及待的大肆分封李氏子孙。

    导致每个皇室子孙个个都是亲王、郡王、县公,个个手里都掌握着土地,就连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没错过。

    自家阿耶的想法是,谁都会背叛他,唯独姓李的人不会背叛,就算是背叛,江山还是在自家的手里。

    虽然赵瑜姑娘很赞同郡县制,但是赵瑜姑娘不太懂政治,不懂如何将江山长久的延续下去。

    “但是二凤陛下,如果分封制真的有用的话,后面怎么会出现宋明清这些朝代呢?”

    赵瑜毫不客气的发出了疑问。

    “周朝的分封制如果好用的话,怎么会有将近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呢?”

    这一问就把李世民噎住了,他认为赵瑜这样说是有点诡辩了。

    自己想要推行的分封制肯定不是西周那种的,而是汉朝那种的郡国并行制啊。

    不仅可以赏赐功臣,而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国内的动乱。

    但是赵瑜立刻反驳了回去,“您是忘了西汉的七国之乱了吗?

    忘了当时武帝陛下用推恩令的目的了吗?

    你能保证后代不会像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那样,导致国家最后四分五裂吗?”

    看着李世民沉默不语的样子,赵瑜明白了,历史上的二凤陛下为什么能因为一个分封制,就跟朝臣拉扯近十年的时间了。

    他是真的从心底里认为分封制是有用的啊。

    赵瑜看着油盐不进的李世民,很想让长孙皇后劝一劝。

    但是长孙皇后也表示,这件事情她也没办法,二郎是铁了心的。

    赵瑜无奈,就将李世民和朝臣拉扯的那十年简单讲了一讲。

    “武德九年十一月,您上位没多久,就在朝廷议政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把皇族子弟都封为王爷,对江山永固有好处吗?

    当时封德彝大概是以为您要裁撤这些藩王,所以直接批评封王的坏处。

    他表示李渊已经分封了很多人了,早就超过了前朝的记录,而且供养这些藩王对朝廷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当时您赞成了他的回答,于是把您父亲亲封的宗室郡王悉数降为县公。”

    李世民点点头,当时自己召开那个小朝会,就是想试探一下大家对分封制的看法。

    如果他们同意分封制,那正好自己可以按照原本的想法分封功臣和皇室。

    如果他们不同意,那也没关系,自己可以趁机裁掉那些父亲的心腹,为自己的人铺路。

    反正是双赢的结果。

    “但是,到了贞观元年八月,在一次小范围的议政会议上,您再一次向李唐的高级官员抛出了一个议题——朕想让子孙长久,社稷永安,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说到这里,赵瑜暂停了一下,心中吐槽道,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做老板的都好像有一个通病。

    他们不直接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抛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属下去回答。

    让他们去揣测自己的意图,回答符合老板心意的答案。

    所以当时作为老板的李世民有什么意图呢?

    李世民屡次提出他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呢?

    很明显,这说明他很想知道这个答案,这是他最关心的事儿,并且当初的回馈李世民非常不满意。

    李世民想到当时的场景就生气,毕竟这件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呢,历历在目。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所有人都反对自己,没有一个人说的是自己爱听的,全都没猜准自己的想法。

    自己这样反复提及分封制,自然是因为自己认为分封制一定程度上对现在的大唐有好处,并且前一次的商讨没有让自己满意啊。

    结果一个个都在装死。

    最后还是萧瑀给自己出了个主意,大概就是并不是只给姓李的人封一个王爷的爵位,而是实行古时候的分封制度。

    “当时萧瑀给您提出了一个意见,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您对萧瑀的回答非常满意——‘帝纳之,始议封建’。

    但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当朝大臣们的反对。

    毕竟封王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尊贵,而分封则是让王爷前往藩地,拥有藩王的实际权力,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啊。

    于是,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对萧瑀的意见大加驳斥,称其食古不化,大开历史的“倒车”。

    甚至直接表示,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实施,不仅大唐不会得到长治久安,反而立马重蹈晋朝的覆辙,使得天下大乱、海内分崩。

    在房杜二人反驳结束之后,接着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人也加入了其中,异口同声地支持房杜两人。

    因此“反分封派”在朝堂占据绝对优势。

    于是您被迫暂停分封制的实施。

    但行动上虽然停止了,内心底却一直没有放弃。

    当然,大臣们同样知道您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不过他们也清楚,分封制度已经被历史淘汰,您就算想要复古,恐怕推行起来的难度也很大。

    所以你们似乎达成了一个默契:只要您自己不嚷嚷着推行分封制,他们也不必上赶着帮您推行,能拖就拖。

    说不定拖到最后您就忘了。”

    李世民也明白,现在这种情况是最好的,但是心里还是不舒服。

    有一种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的感觉。

    “直到贞观五年二月,您突然下诏分封诸位皇弟皇子。与此同时,您再一次抛出了分封制度的话题,而且准备充足,来势汹汹。

    于是他们又开始各种劝谏。

    首先,他们从国家财力、军事部署的角度提醒您,到时候国家要用钱,朝廷要打仗,你得有把握让这帮王爷拿出钱来才行。

    从这点看,分封制度就不可行。

    您不置可否,还想再听听。

    然后,他们从人性的角度给您分析,您分封的皇子和宗亲年纪都还小,现在分封,他们也没办法掌握实权,有所作为。

    如果给他们再安排一批辅佐的臣子,在封地里面就如同中央一样,怎么能保证他们对朝廷的忠心呢?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人心都是自私的。

    在政治利益的面前,谁都敢铤而走险。

    就比如像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前朝的汉王“杨谅之乱”……

    都说到这份上了,您还是不肯放弃,就一门心思认为分封制能够让国家昌盛下去。

    最后,他们甚至表示,国运长久都是老天爷的安排,甚至和皇帝的本性都没有太大关系,李唐应该顺应时势,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走多久就是多久。

    点睛之笔就是:陛下,你难道要和老天爷反着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