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章 太子李承乾的造反③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一九四》记载,您认为承乾太子的这些不符合您心中完美太子的行为,跟他久居皇宫深院,对百姓疾苦一概不知的情况有关。

    所以,大臣们应该更加尽力纠正他的行为。

    也就是说,在您心里,大臣们劝谏太子的力度还不够。

    但您不知道的是,不是劝谏力度不够,而且劝谏的太过了。”

    听到现在,长孙皇后已经泪流满面了,她完全不知道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承乾已经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亏她还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

    就连承乾的痛苦自己都没发现,算什么好母亲。

    懊悔,痛苦,自责,愧疚……一系列负面情绪萦绕在长孙皇后心间,久久难以释怀。

    李世民看着哭的梨花带雨,几乎晕厥的妻子,心里更加痛苦。

    “观音婢,这不是你的错。”

    如果不是自己想当然的用对自己的要求去苛求承乾,承乾未来也许就不会变成那个样子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人怪罪,那这个罪魁祸首一定是自己。

    “观音婢,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沉浸在难受之中,而是改变。

    趁着现在一切还没有发生,我们改正还来得及。”

    是的,现在的时空里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还来得及。

    长孙皇后看着赵瑜,一瞬间有了希望,“还请赵姑娘教一教我和二郎如何教育孩子。

    承乾是未来的太子,他的教育之事关系重大。”

    李世民也急切表示请求。

    毕竟自己那样对承乾,就是存有将他培养成一代明君的想法的。

    “怎么教育孩子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找了很多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可以给你们参考一番。”

    说着,赵瑜就将手边的书都给李世民他们送过去了。

    二凤夫妇还来不及惊讶赵瑜姑娘的天人手段,就纷纷拿起书研究了起来,希望在这里面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赵瑜当然不可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开始研究教育问题了,毕竟时间紧迫啊,于是打断了他们。

    “二凤陛下,你说你想要将承乾太子培养成一代明君,但是说实话,纵观历史,明君都不是培养出来的。

    就拿你们三个千古一帝来说,哪一个是按照明君模板培养的呢?”

    李世民想了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生平,再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过去,摇了摇头,他们接受的教育都不算是明君教育。

    尤其是自己和始皇帝,那真的是治国全靠自己领悟。

    “而且明君模板是什么样的呢?

    李世民又摇了摇头。

    “所以,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培养一个千古贤君就是一个伪命题。

    因此,我说一个个人不太成熟的观点啊,仅供二凤陛下你们参考。”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赵瑜接着说。

    虽然赵瑜的想法一般都不能直接用,但是却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用的。

    “历史上的明君不多,寥寥无几,多的是中庸之君。

    但是中庸之君和中庸之君还是有区别的。

    有些中庸之君是带着国家走下坡路;

    有些中庸之君虽然不能开创丰功伟业,但却能维持祖辈们的荣光,让国家不至于在他手里衰败。”

    赵瑜看到李世民赞同的点了点头,放心的继续讲下去。

    “您已经是千古有为的明君了,开疆拓土,治理天下,在唐初能做的事情,几乎都已经做完了。

    您的下一任君王其实不需要太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只需要不胡作非为,有一颗仁爱百姓的心就够了。

    毕竟虽然您是第二位皇帝,但是是实际上的开国之君。

    正常情况下,开国之君的接班人要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国策的。

    可能这样的继承人“不类己”,但是这样才是对国家和百姓比较好的。

    毕竟民生民力支撑不住几代君王开疆拓土的野心的。”

    听到这里,李世民大概知道赵瑜的意思了。

    承乾只要有一颗仁爱百姓,同情百姓,懂得民生疾苦的心,能够很好的将自己的政策发展下去,并以隋炀帝那些亡国之君为鉴,不压榨民力,不过分享乐就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了。

    “您或许可以多带着承乾太子看看底层民众,看看您治下百姓的艰难。

    毕竟虽然您的治下是和平安乐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您治下的百姓户口不及隋朝即盛时期的一半,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所以,如果让承乾太子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能够安稳发展经济民生,这样的继承人就已经超过历史上的很多君王了。”

    李世民听懂了赵瑜的意思,明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

    不同的时期需要的明君也是不一样的。

    自己要做的是让承乾亲自体会,而不是坐在深宫,被动接受别人的劝谏。

    赵瑜看李世民已经慢慢接受了这个想法,就继续往下讲了。

    “第三个原因是弟弟李泰的步步紧逼。”

    这个原因一出,李世民是难以置信的,但是长孙皇后多少是做了心理准备了。

    “李承乾8岁被立为太子,饱受父母的信任。

    身为长子,他以身作则,对待弟弟妹妹们也非常亲厚。

    在当时的皇宫之中,可以说是父慈子爱、兄友弟恭,一片和乐。”

    李世民点点头,这是现在的情况,他们家十分和谐,承乾对青雀也十分友好,是一个好兄长啊。

    所以他想不到为什么后面会发生兄弟阋墙的事情。

    “但随着弟弟们的长大,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起来。

    您非常喜欢您的四儿子李泰,因为他从小就聪敏过人,十分孝顺贴心,所以很早就封王了,而且各种待遇都是超规格的。

    比如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不仅特许不去上任,封地更是多达22州!

    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或者6州,两者相比,可见一斑。

    贞观五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同样被恩准不去上任。

    贞观六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其余官职如故,同样不去上任。

    贞观八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就是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

    这也就意味着,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依旧不上任。

    甚至后面他还住进了武德殿。

    再加上当时的太子承乾经常被您斥责……

    所以您不觉得那样的场面很熟悉吗?

    一边是备受宠爱,待遇超高,实权超多,地位直逼太子的魏王,一边是经常被斥责的太子。”

    如何能不熟悉,完全就是李建成和自己的翻版啊。

    所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但自己当时只是满腔父爱,在补偿青雀啊。

    是了,曾经的阿耶不管内心深处如何,所作所为一定程度上也有平衡自己和兄长的矛盾在。

    李世民张张嘴,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所以这些相似之处让青雀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想要改立他为太子。

    是啊,有自己这样的例子在前面,儿子们有样学样也正常啊。

    所以承乾看到这样的场面,心理压力就会更大了,想到李建成,怕是寝食难安了啊。

    只是他想不通,当时自己怎么会放任这些事情的发生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慈父之心蒙蔽了眼睛吗?

    自己疼爱青雀,怎么会到了不顾承乾的感受的地步呢?

    “贞观十六年,李泰编撰的《括地志》完稿,呈献给您后,您非常开心,给李泰的赏赐规格甚至超出了太子李承乾。

    承乾太子被您多次批评后本来就有些颓废,再加上他又有脚疾,看到李泰的赏赐规格后,认为您想废长立幼……”

    “好了赵姑娘,后面的话不用说了。”

    不用说李世民就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事情了。

    自己错误的态度不仅让青雀产生了误会,也让承乾承受了太多压力,导致兄弟两个反目成仇。

    看来自己以后要调整对青雀的态度了。

    也许真的像明朝皇帝说的那样,只有太子地位高于其他皇子,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们。

    自己所谓的补偿和一碗水端平最后却成了两个儿子自相残杀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