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章 太子李承乾的造反②

    李世民疑惑,他不懂自己给承乾的教育怎么会有问题呢?

    承乾的老师都是自己精心挑选的,都是有才有德的肱股之臣,甚至萧瑀、魏征,自己都准备派去给承乾了。

    这样的配置怎么会出现问题,以至于最后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长孙皇后也面露不解,她之前只是简单认为孩子压力太大,但没觉得二郎的教育方式、承乾老师人选有什么问题啊。

    赵瑜见这两位家长露出同款疑惑,在心里浅浅的为承乾太子叹息了一下。

    原本历史中的承乾小太子有些惨啊。

    二凤陛下就像是现代的鸡娃家长,给孩子的什么都是最好的。

    然后自家的孩子就一定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是各方面都要优异。

    甚至在不自觉中就以成年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这就导致如果孩子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家长就会生气、发怒。

    同样的,当别人指责自家的孩子时,第一反应也是自家孩子做的不好,不是别人的错。

    所以,这样的家长不仅不会帮着自己的孩子,反而会因此更加责备孩子不听话,向孩子表示自己对他的失望。

    这说好听一点就是严格管教,说不好听的就是高强度控制欲。

    久而久之,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变得叛逆和不学好。

    “二凤陛下,虽然你对太子老师的选择十分上心,老师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不是忠贞的老臣,就是博学的鸿儒。

    并且承乾太子在担任太子的初期,也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他十分优秀。

    他对东宫的老师十分尊敬。

    比如李纲担任太子少师的时候,因为腿脚不好,承乾太子还曾亲自将其扶引上殿来,师生关系相当融洽。

    在李纲死后,承乾太子甚至亲自为其立碑。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承乾太子是人人称赞的、合格的继承人。”

    听到这里,李世民认同的点头,没错,现在自家的承乾就是这样的优秀懂事!

    “但是,后来再选东宫的老师时,您却犯了重大的失误。

    很多人老师虽然有才学,但是他们在教育太子的时候,却是夹带私货的,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的。

    这点您应该比我清楚啊。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一向清高,都喜欢以强谏的方式获得名声。

    有些人是真的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太子好,是为了防止太子再现隋朝旧事;

    有些人是怀着“教出一代明君”的野心前来,认为只有按照圣人要求才可以教出圣人君王;

    但也有些人却是想通过劝谏太子的方式来打压太子,踩着太子来扬自己的名。

    当然,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行为表现都殊途同归了。

    所以,太子老师队伍当中有很多喜欢强谏的老师。

    尤其您还比较欣赏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太子的老师能够强谏,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听到这里,不只是李世民,长孙皇后也皱起了眉头。

    “难道敢于直谏不对吗?”

    “朕做皇帝也从谏如流啊。

    毕竟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完善自己的行为,做出对国家有利的决策。

    承乾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朕现在就培养他纳谏的习惯没错啊。”

    “对君王直言进谏当然是对的,但是他们对着的是一个孩子,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啊。

    培养继承人纳谏的习惯也是正确的,但是过犹不及啊。

    而且二凤陛下,您现在多大年纪,承乾太子现在多大啊?

    甚至您现在面对一群人直言劝谏都会生气,都想要将那群劝谏的人砍了,还是要皇后娘娘亲自安慰才消气,恢复理智。

    何况是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用对待成年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啊。”

    李世民听到自己跟观音婢的闺房私事都能被后世人知道,有些尴尬。

    但同时也是第一次听到赵瑜的这种观点,感觉非常新奇。

    赵瑜也理解,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观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严格规范孩子,孩子才能成才。

    但还是那句话,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便都是对的吗。

    “二凤陛下,你知道后面他们都做了什么吗。”

    看着赵瑜严肃的表情,李世民知道,虽然自己现在还不了解后面发生了什么,但一定令人很难以接受。

    赵瑜点点头,选了几个奇葩的例子讲了出来。

    “承乾太子想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甚至是难当大任,是第二个隋炀帝;

    承乾太子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将他比作秦二世,认为这样做一定会败坏基业;

    孔颖达更加激烈,他只要觉得承乾太子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说的话甚至完全不给小太子面子。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说太子年纪渐渐大了,就不好再当面斥责痛骂了。

    而孔颖达是什么反应呢?

    他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

    结果当然也很明显,“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我不评价他们这些行为是对是错。

    我只想说,如果这是对一个成年的、善于纳谏的君王,孔颖达的行为都是能载入史册的劝谏的经典案例,说不准还能谱写一段君臣佳话的。

    但是现在呢?

    当然他的行为同样也载入了史册,至于是好评还是恶评我就不知道了。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承乾太子立刻听他的,完全听他的。

    他们这样是在教太子吗?

    难道不是打着为太子好的旗号,对承乾太子进行人格控制吗?

    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老师批评一遍后,您立马再进行深度“补刀”。

    这也就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承乾太子对劝谏这个行为产生了抵触情绪。

    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人处在青春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也导致了承乾太子的某些行为出现了异端。

    或许他是在试图突破原来的乖巧形象。

    以至于他后面甚至气急败坏的说,等我当上了皇帝,有人想劝谏,我就杀了谁,杀他个几百人,就都听话了。

    这话也许是气话,也许是逆反之后的决绝,也许是出自本心的厌恶……

    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显,当时承乾太子的心理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但是二凤陛下,面对承乾太子的这个行为,您是怎么做的呢?”

    李世民听到这里,心中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清楚,如果当时观音婢已经过世了,没有人在自己和承乾之间做缓冲人了,自己怕是会更加严格的对待承乾。

    “是的,没错。”

    赵瑜肯定了李世民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