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的内乱还得从几年前说起。公元前620年,宋成功去世了,公子玉杀太子自立(公子玉是宋成功的弟弟),国人奋起反抗,杀掉了公子玉之后,拥立了宋成功的少子楚臼为君,这是宋昭公。宋昭公一上台呀,就谋划着驱逐跟自己素来不合的穆、襄二公之族。
有大臣出面劝阻,说:“公族那是宗室的支柱,不能轻易的摒弃啊。”可是宋昭公不听劝,结果,穆、襄之族就怂恿国人闹事,不仅杀掉了公子木仪,还非把宋昭公轰下台不可。也多亏公卿们出面调停,这才把这一波内乱给压下去。
尽管说宋昭公啊,保住了君位,穆、襄之族也没有遭到驱逐,但是双方这就算是结下仇了。还没消停多长时间呢?就又闹起来了。穆、襄之族的代表人物是襄夫人,她既是宋襄公的遗孀,又是周襄王的姐姐,哪个号召力,那个影响力,简直了!公元前619年,襄夫人怂恿是代公之后,发难诛杀了宋昭公的一干党羽,包括孔叔(这是宋襄公之孙)、公孙中林和时任大司马的公子昂,标志着宋国高层的政治斗争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宋昭公、襄夫人两大政治集团明争暗斗,致使宋国的政治空气异常的恶劣和凶险。
当时出任司城之职的公子荡去世了(司城就是六卿之一),其子公孙寿竟然拒绝继任,而是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当司城。公孙寿的理由是啊:“是国君无道,这个官位啊,离得太近了。将来呀,轻则溅一身血,重则丢掉性命,做不得呀。”但是既然觉得这个官位有生命危险,怎么又选择去坑自己儿子呢?公孙寿也有一番道理,说:“不做司城之官,这个家族就更不能得到庇护了。让儿子出面挡枪,即便牺牲掉一个,只要他公孙寿还在,这家族就能得以保全。”(你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公孙寿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为了扳倒宋昭公,襄夫人决定啊,扶持公子豹(宋昭公的弟弟),抢夺君位。公子豹这个人可不简单,早就有浑水摸鱼的想法,多年来仗义疏财,大肆的笼络公卿贤臣、族亲、国人乃至平民。据史料记载,襄夫人选择支持公子豹,主要是因为他长得好看,颜值高,估计他是人见会花痴,仙女见了都会想下凡那种小鲜肉,祖母辈儿的襄夫人不由得看着是春心荡漾,还曾经动过和他私通的念头儿,不支持他,那支持谁啊?
公元前611年,襄夫人、公子豹认为时机成熟,可以下手了。具体办法就是安排宋昭公前往孟州打猎,伺机暗杀。宋昭公拿脚指头都能想出来,襄夫人搞的什么鬼。但是党羽尽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毫无招架之力。
司城荡意诸建议宋昭公赶紧逃亡,或许还能保住一条性命。宋昭公则认为自己在宋国都得不到祖母和这个国人的支持啊,流亡于诸侯,又谁会待见咱们呢?而且也实在是丢不起这人,所以,断然拒绝了荡意诸的好意。襄夫人觉得这人荡意诸是个人才啊,就特意派人劝他离开宋昭公。但是这荡意诸也是一根儿筋,不愿意在危急关头背弃顾主,保全自己。最终,宋昭公慷慨赴难,被襄夫人派人截杀于前往孟州的途中,荡意诸也一同殉难了。
公子豹顺利即位,这就是宋文公。眼瞅着宋国发生这么大的事儿,以霸主自居的晋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就派荀林父召集郑、卫、陈等诸侯一起去讨伐宋国去。但是等到诸侯大军赶到了,这场夺位之争已经尘埃落定了。湘夫人、宋文公不惜重金贿赂晋国,晋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也就默认了既成事实了。
而几乎与宋国内乱同时,齐国也上演了一出争夺君位的好戏,稍作对比,就可以发现:其他诸侯的夺嗣之乱,更像拍一部电影儿,唯独齐国人最能折腾。从一代雄主齐桓公死了以后,几位公子轮流坐庄,竟然拍起连续剧,一季接着一季的演,断断续续拍了三十多年。
第一季前面已经讲过了,公子无亏被宋国的干涉军干掉了,齐孝公上台。第二季发生在齐孝公去世的公元前633年。前面也讲过了,公子潘在开方等人的支持下杀掉太子自立,这是齐昭公。
齐昭公的夫人是鲁国女子舒姬,生子舍,早年被立为太子,但是舒姬并不受宠,所以太子舍的存在,一直是比较没有存在感的。反倒是公子商人,这是齐桓公之子,四处招纳贤士,牟利之心是昭然若揭。到公元前613年,齐昭公去世,齐国夺嗣之乱的第三季震撼登场了。蓄谋已久的公子商人先是杀掉了太子舍,接着为人掩人耳目,又表示要拥立自己的哥哥公子元。
公子元又不是个傻子,拒绝的相当直白。你为君我为臣,我没意见。我为君你为臣,你甘心吗?别跟我面前这扯犊子了。于是乎,公子商人就自立了,这就是齐懿公。齐懿义公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君位啊。故事却才刚刚开始,鲁文公觉着舒姬继续留在齐国保不齐哪天呢,会有性命之忧,就想请王室出面劝说齐国,把舒姬送回鲁国。周匡王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还能刷一下王室存在感,就派大臣单博前往齐国传话。可谁成想,这齐懿公非但不放人,还把单博和书机啊,一块儿都给囚禁了。公然向王室和鲁国示威。
齐国他为什么不愿意放人呢?大概其有这么三种说法啊。第一种说法,说这个舒姬太漂亮了,天姿国色,齐国人舍不得放。后来舒姬被放回鲁国,齐国人还念念不忘的,上卿高固,甚至不惜扣押鲁国国君,将舒姬强娶了回去。
第二个说法,是说单博假公济私,与舒姬私通,结果东窗事发,双双的下了狱。第三,就是说齐懿公跟鲁国赌气,你鲁国不是想要人吗,你得直接找齐国来要不就得了吗?你让王室出面几个意思?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单博这个事儿最终是没办成。鲁文公又派出执政大臣季孙、邢辅前往晋国,请晋国出面调停。
晋国虽说这霸主之位已经黯淡了不少,但是好歹是名义上的诸侯之长,这面子还是比王室好使,齐国多少得买点儿账,就把单博给放了。可放人归放人呐,该清算的账一笔都不能省啊。齐懿公兴兵讨伐鲁国。鲁文公就向晋国寻求支持。晋国就召集宋、郑、卫、陈、蔡等诸侯会盟,共同讨伐齐国。齐义公跟宋文公一样会来事儿,不惜重金贿赂晋国,还主动释放舒姬以表诚意。晋国再一次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啊。伐齐的行动干脆也就不了了之了。
晋国被忽悠回去了,但是冤有头债有主。齐懿公继续对鲁国大打出手,鲁国招架不下来了,被迫求和。当时鲁文公有病在身,受不了旅途颠簸,就安排季孙、邢辅前去会盟。结果,吃了闭门羹。齐懿公认为你级别不对,什么玩意儿你就跟我会盟来了,得鲁文公亲自来才行。不得已呢,鲁文公又派出自己的叔叔公子绥(鲁庄公之子),作为特使前往齐国拜码头。齐懿公依然是不肯罢休,再度讨伐鲁国,逼得鲁文公抱病前往齐国朝见,这才逃过再一次挨揍的命运。
公元前609年,随着鲁文公去世,鲁国的夺嗣之乱也爆发了。公子绥支持次妃敬赢,杀掉了长妃哀姜生的两个儿子,拥立敬赢所生的公子俀为君,是卫鲁宣公。耐人寻味的是,长妃哀姜作为齐国女子,却没有得到母国的支持,齐国居然选择站到公子俀一边儿,看似不合乎常理,但是齐国人有自己的逻辑,说这个哀姜身为长妃,儿子嗣位天经地义,与母国无关。
而公子俀原本无缘君位,自然会感恩于齐国的支持。(你这都什么玩意儿)鲁文公去世的同一年,齐国夺嗣之乱的最后一季也血腥上演了。齐懿公在外出游玩儿的时候,竟然被自己身边的两个车夫给杀了。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两位车夫一个叫邴歜,一个叫阎职。邴歜的父亲曾经跟齐懿公(当时还是公子商人)争夺过田产,而且还赢了。齐懿公嗣位以后,竟然把他的父亲的遗骸从坟里刨出来,砍脚泄恨。这个颜值,妻子长得很漂亮,不幸被齐公给瞅上了,强行抢回宫中,供自己淫乐。一个背负辱父之仇,一个心怀夺妻之恨。也不知道齐懿公是怎么寻思的,可能是想侮辱人家是吧?竟然将两人留在身边做自己的车夫。(这不是脑子不好吗?)
这一次出游,这邴歜和阎职因为一点儿小事儿闹起别扭来了。邴歜盛怒之下,揭了阎职的伤疤,说你老婆都让人睡了,你连屁都不敢放一个,枉为人夫。阎职也不示弱,小样儿的,你爹都让人家刨了,砍了脚了,也没见你有什么表示,枉为人子,你还有舔了个大脸说我。邴歜和阎职,你来我往,互揭伤疤。最后决定,咱俩别在人儿骂了,咱俩干脆把齐懿公弄死得了,就利用职务之便,把齐懿公给暗杀了,扔到了一片竹林子里。国人也怨恨齐懿公暴政久矣,就把他的子嗣给晾在一边儿了,拥立了公子元坐上君位,这就是齐惠公。
自从晋、楚两大诸侯展开拉锯战,中原诸侯就开始纷纷骑墙,而地处天下之中枢的郑国,无疑是骑墙界的高手(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高手归高手,偶尔穿帮也是在所难免的。晋国在忙着应付宋国内乱的时候,就已经对郑国两面讨好的做派有所察觉了。晋灵公甚至拒绝和郑穆公会面,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意识到郑国可能会“歪揍”,执政大臣子嘉,特意给赵盾写了一封信。
子嘉在这个信里是这么说的:“说,我们郑国一颗红心始终是向着晋国的。正是因为受到郑国的牵制,陈、蔡才不敢完全倒向楚国。我本将心向明月,反落了一堆埋怨,郑国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晋国满意呢?郑国是小国,惹不起你们这些大佬,谁的话咱们都得听,这难道就成罪过了吗?”郑国虽小,但是要逼人太甚,小国也只有铤而走险。“那兔子急了,还能蹬鹰呢,”豁出命了,我也得跟大国赌这么一把了。
子嘉的这封信呢,态度恳切之余,暗藏着锋芒,着实令晋国有些汗颜了。赵盾并不想真的把郑国推到楚国那边儿去,于是就借坡下驴,和郑国结了盟了。双方还互相派遣人质做保证。然而,面对宋、齐、鲁等诸侯的内乱和纠葛,晋国的处理方式是相当的欠妥。这让踩在晋、楚两个鸡蛋上跳舞的郑国倍感失望。郑穆公在参与了两次虎头蛇尾的征伐之后(一个伐宋,一个伐齐),就得出了“晋不足与”的这个结论。转而就和楚国结了盟了。至此,晋、郑短暂的蜜月期宣告终结。骑墙界的高手郑国跳下了墙头儿,毅然决然地投向了楚国的怀抱。
那么对于楚国而言,投怀送抱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更要付诸行动。公元前608年,楚、郑联手讨伐陈、宋两国,两国向晋国求救。赵盾意识到,这可不是先前诸侯的内乱,理不理也就那么回事儿,谁做君主都差不到哪儿去。陈、宋两国,特别是宋国,一旦屈服于楚国的淫威,那么晋国在中原的影响力将丧失殆尽,那能置之不理了吗?为了解宋国之危,赵盾召集宋、卫、陈、蔡等诸侯讨伐郑国。
楚国也不示弱,派司马蒍贾,这个率军前往郑国增援。那么晋、楚激战于北林(今天河南新郑附近)。结果晋军是遭遇惨败,大夫解杨被俘(后来也被释放回国了),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这一年,郑国大举讨伐宋国,宋军主将华元被俘(后来也逃回来了),副将乐吕阵亡了。宋国饱受楚、郑的欺凌啊。而晋国先前在北林挨过楚国那么一闷棍,暂时也顾不上这可怜巴巴的盟友了。为了便于集中精力和楚国争夺中原的主导权,赵盾决定了和秦国握手言和,希望能借这么一把力。
然而赵穿突然冒出来反对来了:“咱们这么跟秦国讲和,这叫什么玩意儿?不行,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不如咱们先干一下,干完再谈条件也不迟啊。当然了,干仗不是干秦国,而是收拾复归于秦国的这个虢国。小弟来了,收拾大哥必然会出面撑腰,咱们就不可以趁势就会盟了吗?”赵盾也不知道脑子哪根儿筋错了,“这可以,我这去跟秦国讲和,确实是面子上过不去,咱们就这么来吧。”说的有道理,未开战而请和,那是小国的做派,不符合晋国的身份。
但是秦国毕竟不是由赵盾、赵穿说了算,没有配合晋国演习的义务啊。晋国打虢国,秦国免不了替马仔站台。但是晋国抛出和谈绣球儿的时候,秦国躲旁边儿去了,装没瞧见,不接球儿不要紧。嗣位没多久的秦共公(秦康公之子),还兴师围困晋国的这个郕邑,替虢国报仇。赵盾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得率军去解郕邑的围,顺道联合诸侯国讨伐郑国,帮宋国出这么一口恶气。
那楚穆公啊还能示弱?那不行啊,就派这个司马斗椒率军救郑。斗椒决心和晋军比个高下,放言:“欲得诸侯,就必须迎难而上。”可赵盾这边儿,实在不想给自己找不痛快,就主动撤了兵了。为了让自己有一台阶儿下,赵盾竟然诅咒斗椒说:“你斗氏这个家族在楚国争强好胜,这么些年就快物极必反了,犯不着跟着他一般见识,咱们瞧得好吧。”虽然说是自我安慰,可没成想这赵盾一语成谶。
斗椒在两年之后遭遇了一场灭族之灾啊。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