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9章 早已腐朽不堪

    鉴别丝帛画真伪的关键要素之一,可通过颜色、经纬密度以及丝帛处理的程度来判定年代远近。

    首论颜色,一般认为年代越久远则颜色越深,但这并非绝对规律,因为保存状况才是关键。

    清代晚期的部分丝帛画,虽然距今时间不长,却已呈现黝黑且破损严重。它们的丝帛颜色虽深,但色泽浮而不沉,并未浸透到丝帛本质中,易于辨别。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接近深麦黄色调,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宛如新制丝帛,只是表面光泽已失。由此可知,丝帛的年代远近,并非单纯取决于颜色深浅,而是取决于丝帛保存状态,以及颜色是否渗透进丝帛本质及丝帛纤维的柔韧性。年代越久远的丝帛,柔韧性越差,稍一折叠便会断裂。

    长久以来的丝帛画,往往依赖浆糊得以维系完整。若无浆糊支撑,丝帛纤维可能早已腐朽不堪。

    世人常说年代久远的丝帛画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朴韵味,令人心动。

    历经沧桑的丝帛画,由于多次卷展,画面上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类似镜面的光泽,然而这种镜面光也可以通过人工仿制。

    至于何谓丝帛颜色深入本质,何谓浮于表面未能渗入肌理,何种表现代表丝帛具有柔韧度和张力,以及如何据此判断丝帛年代远近,这就需要在鉴别实践中不断反复对比积累经验方可掌握。

    此外,丝帛的生熟程度也是一个关键点,生丝帛是指未经精细脱胶处理的平纹织物;熟丝帛则是经过脱胶处理后的生丝帛。

    丝帛画的生熟转变,在唐玄宗时期形成一个分水岭,即唐玄宗以前多为生丝帛画,自唐玄宗时期始,才出现熟丝帛画。

    辨识丝帛的生熟,类似于宣纸,主要是看其吸水性,吸水性强的是生丝帛,反之则是熟丝帛。

    具体方法简便易行,只需用手指或毛笔等湿润工具沾少许清水涂抹在丝帛上,若水分保持原状未扩散,则表明为不吸水的熟丝帛;若水分迅速扩散,则为吸水的生丝帛。

    当然,部分经验丰富的鉴定者还能通过颜色微小差异判断生熟。

    另外,丝帛经纬线的单丝、双丝及粗细差异,自宋代开始有明显区别。

    宋代丝帛书画,经纬线均为单丝编织,且横向线条较纵向稍宽,色泽与深色的经书纸相近。

    到了元代,丝帛经纬线似乎仍采用单丝,但丝线相对较细,纹理相对稀疏。

    明代时,纵向为单丝,横向则变为双丝,丝线粗细均匀,纹理紧密。

    至清代,经纬线均转为双丝编织。

    明代以前的丝帛书画,丝帛表面必定不再光洁,丝上的绒毛也大多脱落。

    另外,还有一种易于辨别的丝帛画,称为粗丝帛画,因其编织孔洞较大,需裱褙一层纸后方可绘画。

    此类粗丝帛画的最大弊端在于,一旦去掉裱褙的纸张,丝帛上就会留下明显的网格状孔洞,犹如筛子,使画面失去生动感,这种情况下的画作是无法修复的。

    凭借以上种种判断依据,我们可以看出眼前这幅丝帛画,其横向与纵向均为单丝编织,且横向线条稍粗,这正是宋代丝帛画的特征。

    再者,关于生熟的判断,我们不便用水测试以防损坏古物,但从颜色上看,通常光滑的为熟丝帛,哑光的为生丝帛。

    眼前的这件丝帛画微微泛光,应为熟丝帛,这也成为证明它非更早期作品的一个间接证据。”

    “啪啪啪啪……”

    尽管方天说完后,不少人在疑惑中半信半疑,但五位评委及围观人群中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喂,这不是瞎扯吗?连拆都没拆开看过,就能说是宋朝的东西,什么经纬线单双、粗细、生熟,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老实说,我也看不出来,不过这小子说得头头是道,讲了一堆理论,也不像是胡乱编造的,再说评委都鼓掌了,估计他说的是真的吧?

    “嘁,不过是仗着年轻记忆力好吧?死记硬背罢了,我就不信遇到那种故意仿造出经纬线单双、粗细、生熟的精品赝品,他还能看得出来!”

    观众群体中,大部分仍是对古董鉴赏略懂一二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对方天的观点,依然保持着疑虑的情绪,毕竟方天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响亮的名号,他提出的论据,自然难以立刻令人信服。

    正在这时,一位评判发话了。

    “方天,常言少年才俊易遭轻视,但你的表现却有力地反驳了这一观念。

    只因你的见识已超越了我们这几位老前辈的认知范围,仅此一点,你就足以证明自己并非寻常的鉴宝者,足以赢得在场所有人的敬重。”

    评判虽在赞赏方天,旋即又补充道:“当然,你所说的这些信息或许可通过查阅古籍资料强行记忆,但这只能证实这幅绢画的大概年代。

    而这幅画的真正价值所在,乃在于其内容本身,现在你能否分辨出画作的真实来源与真伪,我们静观其变。”

    “如你所望。”

    方天微微点头,徐徐展开了画轴。

    画卷展现的是横式的手卷形式,完全打开后的画面长度约摸三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幅叙事性的连环画,共分为三个章节。

    “这……这难道是传说中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据说它在民国时期的混乱中丢失了啊!这……这似乎是一件宋代的临摹复制品!”

    方天在看清画中内容的刹那,脸上掠过一丝恍惚,但迅速调整状态,大致推测出了它的来历。

    “方天,看起来你认出它了,那么请你现在就对这幅画作,给出你的评估意见。”

    一名评判听到方天的话语,眼神一亮,催促他说下去。

    “《洛神赋图》,其真迹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之手,取材于三国时期曹植所撰《洛神赋》,构成了一幅描绘故事的画卷。

    整卷作品本应包含八部分情节,依次为洛神显现、神仙对话、信物订盟、洛水休憩、再度哀愁、乘舟追逐、心境沮丧、归任赴任。

    最早记录顾恺之版《洛神赋图》存在的文献为《太宗实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日幸获顾氏一卷,现今世人所藏唐摹顾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