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5章 昭告天下

    数日之后,科举制度的具体方案终于制定完成,赢烈昭告天下,正式推行科举。

    消息一出,江夏郡、丹阳郡、豫章郡、庐江郡、九江郡、广陵郡等地的百姓皆为之震动。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科举。

    “这科举制度真是我平民子弟的福音啊,以往哪有这般出人头地的机会!”一位青衣学子激动地说道。

    “是啊,只要努力读书,便有机会入朝为官,光宗耀祖!”旁边的同窗应和道。

    这时,另一位学子凑过来忧心忡忡地说:“可别想得太简单,这科举哪是那么容易考的,读书的花费也不少,咱们普通人家能支撑得起吗?”

    “再难也得试试,总比没有希望的好。”一位学子坚定地说道,“再说,若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资助,或者去书馆帮忙换取读书的机会,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唉,只盼着这科举能真正公平公正,莫要被权贵操纵了才好。”又一学子叹气道。

    一位老农放下手中的锄头,对身边的儿子说道:“儿啊,咱家虽世代务农,但如今有了科举,你若能考取功名,咱家也能跟着沾光。”

    儿子目光坚定:“爹,您放心,我定当刻苦攻读。”

    老农接着说道:“儿啊,读书辛苦,爹就算砸锅卖铁也供你。”

    儿子感动地说:“爹,您辛苦了,儿子一定争气。”

    一家富户中,老爷对家中子弟说道:“科举既开,我等当全力支持你们备考,家族的荣耀或许就靠你们在科举中争得。”

    其中一个子弟回道:“父亲放心,孩儿们定当努力,不辜负家族期望。”

    老爷又道:“莫要偷懒,平日里请的那些先生可要好好请教。还有,多与其他世家子弟交流,互相切磋学问。”

    “是,父亲。”子弟们齐声应道。

    一位商人笑道:“这科举一开,人才辈出,咱秦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旁边有人搭话:“可不是嘛,以后生意或许也能更好做喽。”

    “但愿如此,希望新的官员能制定些有利于商业的政策。”商人满怀期待。

    学府内,先生对学生们鼓励道:“尔等当把握时机,勤奋向学,为郡争光。”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先生,学生定当努力,只是这备考之法,还望先生多多指点。”

    先生微笑着回答:“只要你们用心,为师自当倾囊相授。首先,经典史籍要熟读,文章诗词要勤练。”

    “那考试时的注意事项呢,先生?”另一个学生问道。

    先生思索片刻说道:“考试时需沉着冷静,字迹工整,答题条理清晰。”

    一位落魄文士听闻科举推行,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终于等到这一天,定要金榜题名!”

    旁边的友人说道:“老兄,这些年你怀才不遇,此次可要好好把握。”

    落魄文士握紧拳头:“那是自然,定要让世人知晓我的才学。”

    友人接着说:“我最近也收集了一些过往的考题,咱们一起研讨研讨。”

    落魄文士感激道:“多谢兄弟,此次若能高中,定不忘你的恩情。”

    各郡百姓对科举制度满怀期待,不少人开始为科举做准备,一时间,秦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求学之风。

    荀彧来到王府,向赢烈汇报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方案。

    荀彧拱手道:“主公,经过臣等多日商讨,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方案已成。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军国大事及重要官员任免等,替主公起草诏旨,中书令为其长官。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之诏旨,若有不当,可驳回重拟,侍中为其长官。尚书省乃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赢烈微微点头,说道:“嗯,继续讲。”

    荀彧接着道:“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吏部掌管封地官吏之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

    赢烈沉思片刻,问道:“那这六部与地方诸郡如何联系?”

    荀彧回道:“主公,六部与地方诸郡联系,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如此,可保证权力集中于中央,避免地方权力过大。”

    赢烈接着问道:“那这三省六部的官员人选,诸位可有定论?”

    荀彧拱手道:“主公,臣等商议,中书令一职,由臣担任;门下侍中一职,拟定刘晔;尚书省令由钟繇担任,左右仆射分别为沈峻、左右丞为赵武。吏部尚书由张纮出任,户部尚书为糜竺,礼部尚书是董昭,兵部尚书为周瑜,刑部尚书虞翻,工部尚书马钧。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赢烈沉思片刻,说道:“诸位皆是能臣,此安排倒也妥当。”

    众臣齐声应道:“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公,如今三省六部之要职已有所定,然地方郡守、县令等官职亦不可忽视。当如何选拔任命,还需主公定夺。”

    赢烈微微皱眉,思索片刻道:“此事确需谨慎,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这时,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主公,或可借鉴科举之法,通过考核选拔地方官员。”

    另一大臣反驳道:“不妥,地方事务繁杂,仅靠考核恐难以全面了解其能力,当结合其过往政绩与当地百姓之口碑。”

    赢烈说道:“二者皆有其理,不妨综合考量。先对候选者进行考核,再派人实地考察其在当地之声誉。”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

    赢烈接着道:“那对于地方官员的任期,诸位又有何看法?”

    有人道:“任期太短,恐官员难以有所作为;太长,则易滋生懈怠与贪腐。”

    赢烈道:“那就定为三年一任,政绩卓着者可连任。”

    “主公圣明。”众臣齐声道。

    “此外,还需设立监察官员,定期巡查地方,以防官员徇私舞弊、鱼肉百姓。”赢烈补充道。

    “主公思虑周全,如此一来,地方治理必能有序。”大臣们再次应和。

    就这样,关于地方官员的任命等一系列事宜,在赢烈与大臣们的反复商讨中逐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