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经济繁荣,人口暴增,朝堂上重用贤臣,并且虚心请教,不在乎臣子谏言,而其中以魏征最出名,魏征本事李建成的属官,后李世民登基不在乎过往,依旧将他任命官位,魏征也做到了,并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从来都是直言相谏,常常让李世民下不来台,就这样,李世民还是没有杀他。

    甚至魏征死后,李世民伤心的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至于说李世民为何小心眼呢。

    平日里魏征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都能忍着不发飙,但是魏征死后,李世民白天哭完,晚上就带着人去“看望”魏征。

    为什么晚上去呢,因为李世民趁着大晚上没人知道,把魏征的墓碑推倒了,以此来为自己这几十年的憋屈出口气。

    不过也没有不管,天亮之前又重新立起来,顺便将作案现场打扫干净,然后潇洒离去。

    别人知道了李世民大晚上去魏征墓前,纷纷感动,没想到平日里喷李世民最狠的人,李世民也能如此对待,纷纷立誓要学习魏征,帮助李世民治理好天下。

    不过不管李世民如何,他的治国方针确实很行,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李世民时期民众丰衣足食,律法宽松,并没有人会铤而走险,犯罪率大大减少,而除此之外,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

    贞观七年秋天,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不仅如此,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他的手中更加完善,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人口也从二百万户在二十三年的努力下增长到三百八十多万户,奠定了后来的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的基础。

    而李世民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

    李世民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先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李世民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

    李世民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整个东亚最强的皇帝,亚洲州长之称名副其实,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草原各部,愿臣服大唐,愿为大唐皇帝陛下上尊号,名曰——天可汗!!!”】

    大唐-贞观。

    此刻的唐朝的朝堂上,气氛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之中。

    魏征气的胡子都快立起来了,出列说道:“陛下,你要是看不惯臣,直接杀了臣吧,省的臣死后还被人踹碑泄愤,还给挖出来。”

    李世民:“爱卿,别听视频胡说,朕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朕向来都是有仇当场报。”

    其余大臣心中:渭水之耻忍了三年啊。而且以他们对李世民的了解,那是真有可能的。

    李世民转移话题说道:“不过朱元璋和刘彻都有他们的皇后和太子,朕怎么没有?”

    刚说完,视频画面一转,显示了另一个场景。

    【“承乾,你为何谋反!”

    “请陛下称太子!!!”】

    大唐-贞观。

    李世民:惊!

    李承乾:惊!

    百官一片哗然,任谁也没有想到,被寄予厚望的李承乾竟然公然造反。

    【李承乾,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之子,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

    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

    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亲自为老师立碑。

    从贞观四年开始,李世民就开始有意培养李承乾的政治能力,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可以说,李承乾享受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百官都相信李承乾会成为下一任皇帝,李承乾也不负众望,成长成了所有人想看见的那样。

    都说扶苏有兵无胆,刘据有胆无兵,朱标有兵有胆但是没有命,那么李承乾就是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有个好爹。

    因为李世民,他拥有了一切,但是也是因为李世民,他什么都没有。】

    大唐-贞观。

    魏征:“陛下,您究竟对殿下做了什么?这可是您的亲生儿子,更是大唐的太子啊!!!”

    李世民这下子也慌了,看着李承乾,懵逼的说道:“承乾,朕哪里对你不好吗?”

    李承乾低着头,昧着良心说道:“陛下,您待儿臣已经足够好了,想必是儿臣将来鬼迷心窍,辜负了父皇的恩德。”

    看着李承乾的模样,百官都觉得李承乾不像是会谋反的人,起码目前还是那个仁厚的太子。

    可是李世民身为父亲,他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大秦-始皇。

    “又是扶苏,怎么老是带着扶苏呢,朕已经在教了,教不会怎么整,能怪朕吗?”嬴政气呼呼的说着,说完只感觉到一阵失落。

    “本以为朕身为第一位皇帝,大秦虽然科技上落后,但是凭借着朕的功绩,起码也要比他们强,结果在儿子上输的一塌涂地......”

    【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有过一段时间对父母的不理解,对老师的厌恶,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叛逆期。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别人的话,父母不让干什么,偏偏就要去干,产生种种的逆反心理。

    李承乾也不例外,更何况在这个时间中,因为腿疾的发作,和老师的严加看管令他的叛逆更加凸显。

    但是李世民却认为这是李承乾耍小性子,非但没有开导,反而“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

    李世民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要知道,李世民自己对魏征都很头疼,还一下子给李承乾找了十几个魏征。

    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都能想象到当时李承乾每天过的是什么日子。

    刚起床就被骂,说什么身为太子不可赖床,吃饭的时候骂,说太子吃饭要注意礼节,再到上课,坐有坐姿站有站姿。

    从早上一直骂到晚上。

    这搁谁谁受得了。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是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不过是在闲暇之余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过分,李承乾稍有不对的地方,便直言上谏,连太子乳母都曾劝说孔颖达,承乾不是小时候了,就算是批评,也不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起码要给承乾留点面子,但是孔颖达没有接受,反而义正言辞的说道:我这样做是为太子好,就算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总重导致的结果就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李承乾最终心理逐渐扭曲,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

    李世民听说后,不由分说将其斩杀,李承乾非常伤心,私下里还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父子间的隔阂愈发严重。

    这个时候,魏王李泰进入所有人的视线。

    李泰是李世民的次子,可能是长孙皇后的缘故,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因为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所以李世民对李泰更加偏爱,而李泰更是冠绝诸王之首。

    可能李世民也觉得这样不好,但是他觉得二人是亲兄弟,李承乾又是太子,国本已定,二人怎么也不会自相残杀,可是他却忘了,他的大哥也是太子,而他现在是皇帝。

    李世民后来在杀掉称心后,便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以此来告诉百官,他绝对不会废太子,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仍旧稳固。

    可是贞观十年,到了魏王李泰去封地的时候,李世民后悔了,不仅没让李泰去封地,反而多次下诏让他住进武德殿。

    武德殿位于皇帝所住的太极宫以东,再往东才是太子所住的东宫,而皇宫以东的方向在唐朝有代表太子的含义。如果让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就会令很多人以为李世民这是要把魏王李泰提升到与太子李承乾相等的地位。

    可以说武德殿是当时唐朝除了皇宫和东宫外,政治含义最大的宫殿,无异于“第二东宫”。

    一时间,百官人心浮动,李泰也认为自己能够与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李承乾也感觉到危机的到来。

    唯独李世民还像个没事人一样,天天瞎溜达。

    李承乾看着搬入武德殿的李泰,心中十分忌惮,甚至派出杀手想要暗杀李泰,但是失败了,随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当李世民看着空旷的大殿,身前李承乾跪在地上的时候,下意识的张了张嘴,可是不知道说什么。

    脸色异常难看。

    心中在滴血。

    最终只是吐出来一句:“为什么?你不是太子吗?为何谋反?”

    李承乾平静的说道:“我当太子已经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来,我可做错过什么?”

    李世民:“应该没有。”

    李承乾继续问道:“这十八年来,我当太子可有贪图过什么?”

    李世民脸色暗淡:“没有。”

    李承乾轻笑一声接着问道:“这十八年来,我对得起太子之位,陛下百年之后,我会是昏君吗?”

    李世民说道:“朕担心的正是这个。”

    李承乾问道:“那陛下是担心我处理不好朝政?”

    “不,你处理朝政尚好。”

    “那您是担心我品德吗?”李承乾一直在问李世民。

    李世民大怒道:“对,朕就是担心你的品德。”

    强大的龙威压迫着李承乾,可此时的李承乾丝毫没有悔恨,反而更大声的说着。

    “这十八年来,我处理朝政尚好,这十八年了,十八年的时间难道不能证明我的品德不会影响我处理朝政吗!”

    李世民大喊道:“我是在问你!你为何谋反!”

    李承乾继续说着自己的心里话:“那陛下又是为何独宠魏王!你让魏王住进武德殿,给他和儿臣一样的规制,给他修建王府,给他结交大臣的权力,给他太子的一切,不加掩饰的宣告天下人您对他的喜爱,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其实您都知道!父亲,我知道我不是太子了!”

    李世民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整个大殿上只留下了李承乾的声音。

    “他们为了结交魏王,处处与儿臣作对,处处攻击儿臣,他们步步紧逼,一步不让,他们疯了般要把儿臣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诉我,我不反抗就是死,我不想像我大伯那样。”

    李承乾缓缓的站了起来,继续说道:“你问我为什么造反?呵呵,造反是为了自救,自救就必然冒犯根源!”

    “我知道,明天的我可能就身首异处,在此之前,我就只有一个问题,若陛下封魏王为太子,朝野上下沸腾,这一切究竟是我的错,还是魏王的错,还是是陛下的错!”

    说罢,李承乾转身就走,因为腿疾,走路一瘸一拐,但是根本影响不到李承乾此刻的威势,这一刻,李承乾的气势超过了李世民。

    李世民坐在那里,无助的伸出手,想将李承乾留下,可是李世民却并未说出什么,他知道,不可能了,一切都已经晚了。】

    大唐-贞观。

    李世民看着画面入神,情不自禁的将手伸出去,想要挽留李承乾,但紧接着反应过来,看向了朝堂上的李承乾。

    “承乾,朕,愧对你啊,愧对你母亲啊。”

    此刻的李承乾再也绷不住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一直在掩饰腿疾的李承乾彻底放开,一瘸一拐的走了出来。

    这是李承乾刚发现自己有腿疾但是别人不知道的时候。

    他知道一旦自己有腿疾,支持自己的人将会人心浮动,没有谁愿意自己的帝王是个瘸子。

    “父皇,儿臣受不了了,儿臣愿意自废太子之位,让儿臣去往他处吧,儿臣不想继续在这深宫之中了。”

    李承乾的话震动着每一个人。

    本来还气愤的魏征此刻也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连忙出列,向李承乾道歉,并向李世民请罪。

    李世民这时候幡然醒悟:“拟旨,命魏王三日之内启程去封地,此外太子东宫一切人手由太子安排,无人可插手。”

    随后又向李承乾询问:“承乾,这下你可满意?今后只要你不偏离正道,朕不会插手你的事,不过喜欢男人这件事一定要改过来。”

    李承乾泪流满面,重重的磕了头:“谢父皇!”

    李世民此时也站了起来,大声的宣布:“自今日起,太子之位既然已定,国本无忧,非谋反不会改变。”

    魏征带头大喊:“陛下圣明!”

    这下子,李承乾知道,自己的位置稳了,不用担心身首异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