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章 后世,很惨的!

    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二十七个藩王一个个受封,朱元璋觉得自己给大明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结果张皓月却说,这堵墙没多久就被朱允炆看成了负担,轻而易举就拆了。

    允炆这么做,对朱元璋的打击,不亚于朱标突然去世,把他自豪的构想当作破鞋一样扔了。

    朱元璋怒火中烧,脱口而出:

    “逆孙!”

    可张皓月能理解允炆的选择。

    换做是他,可能也会削藩。

    藩制不但违背历史潮流,还挑战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不安全感。

    更何况,对于隔了一代、没有直接从藩王那里继承皇位的朱允炆来说,怎么可能心安?

    帝王的安全,怎么能仅仅依赖别人的忠诚?

    人心多变,所以张皓月坦白说:

    “这事,也不能全怪朱允炆。”

    朱元璋听了这话,瞪大眼睛盯着张皓月,对他这种“站队不稳”的态度很不满意!

    看着朱元璋那副表情,张皓月嘴角边勾勒出一丝淡淡的微笑,慢慢开口:

    “皇帝的位置,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站在朱允炆的角度想问题,他的考虑自然和别人不一样。”

    “我问你,老朱啊,如果你是他,你愿意去削减那些藩王的势力吗?”

    朱元璋想都没想,直接回答:“当然不愿意!”

    张皓月轻轻叹了口气,眉毛一皱,心里暗道:看来,我还是太小看了做皇帝的心胸了。

    他接着说,语速不急不缓:

    “对朱允炆来说,那些掌握重兵的藩王,不是简单的叔侄情谊就能说清的,他们其实是心头大患!”

    “单个藩王或许还好对付,但如果所有藩王联合起来,气势汹汹,还怎么安心睡觉呢?”

    “朱元璋,你觉得皇族亲戚应该共度难关,这只是受到传统家族观念的束缚。”

    “但放到整个大明层面看,这种想法已经不合适了。”

    “在我们这行当里,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帝王家哪有什么纯洁的亲情?”

    “一点点土地都能争来争去,更别说权力顶峰的诱惑了?”

    张皓月眼睛亮得像两把火,直直地看着朱元璋,话越来越尖锐:“我问问你,你觉得你的皇子们都是人中龙凤吗?”

    说到这个,朱元璋眼里满是自信。

    在他看来,除了朱标,其他儿子虽然没按皇帝的标准培养,但也个个能打能管国家,怎么能说他们不是龙也不是凤呢?

    “咱教养的孩子们,万里挑一,自然不一般。”朱元璋自豪地说。

    张皓月的笑容加深了,却带着点冷意:“既然是龙凤之才,怎么会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

    “像吕布那样的人都说,大丈夫活在世上,怎能长久屈居人下,你的儿子们难道就没有火热的雄心壮志吗?”

    朱元璋脸上露出纠结,好像内心深处的信仰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了半天,他勉强镇定下来,说:“人中龙凤虽然出众,但是尊卑有别,嫡子和庶子是有区别的,不是嫡长子却妄想得到不寻常的地位,这是违背规矩,大不敬的。”

    张皓月清楚,这话只是朱元璋在维护面子。

    在朱元璋心里,可能从未真正考虑过除了朱标以外其他儿子的感受。

    毕竟,和朱标比起来,其他皇子的欲望显得微乎其微。

    “老朱你这么说,只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张皓月的话针针见血,“说到尊卑长幼,朱允炆凭什么排在第一?”

    “皇太子既然不在了,按照资历,秦王岂不是更有继承的名义?”

    “你越过其他皇子选择了朱允炆,那时候起,藩王和朱允炆的对立就已经注定,是立场、等级、权力冲突的爆发。”

    张皓月这么一分析,冷静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陈述事实,让朱元璋神情迷茫,好像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朱元璋眼神复杂,好奇地问:“你这样的见识,是从哪里来的?能把这些关系理得这么清楚,权衡得失,分析利害,竟然这么透彻。”

    在朱元璋的认知中,有这样眼光的人,堪比智者诸葛亮,但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诸葛亮再世?

    望着张皓月年轻却深沉的眼睛,朱元璋不禁疑惑,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到底隐藏着怎样惊人的才华?

    张皓月笑着没说话,抬头望向小院上空那片清澈的蓝天,语气平淡:

    “这门道,就是我所说的‘屠龙之术’的一点皮毛。”

    朱元璋一听,惊讶得难以掩饰!

    心里翻江倒海,暗暗琢磨,就凭分析历史、评价人物,怎么就能叫上“屠龙之术”的名头呢?

    张皓月见他这反应,轻轻笑了一声,诚恳地说:“老朱啊,你可别小看了,这屠龙的学问,博大精深,不一般啊。”

    “我刚才说的,只是其中一支流派,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历代政要兴衰研究。”

    “这种学问专门研究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通过剖析他们的行为方式、关键时刻的选择,把握历史走向,看透人心深处的秘密。”

    朱元璋听了,心里震撼得不得了。

    这样的学识,在大明,也就只有那些读书人才有机会接触。

    再加上书少,消息闭塞,往往找不到确凿的史料来支撑观点。

    就算有人想把这些整理成一套系统的学问,那也得费老大劲,不光是搜集资料那么简单。

    “而且,想要评论历史人物,分析重要的政事事件,没有深刻的思想,真是很难做到。”

    “浅显的议论,哪能上得了学术的大雅之堂呢?”

    朱元璋不由得幻想起来,如果早年起义的时候,就掌握了这套本事,何必样跌跌撞撞呢?

    可能很多弯路都能绕过去了!

    于是,朱元璋问:“这屠龙之术,在你那个年代,是最顶尖的学问吗?”

    张皓月摇了摇头,轻轻叹了口气:“我们那时候,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这个了。”

    “因为普及教育,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少年儿童,几乎占了全国的九成。”

    朱元璋听了更吃惊了。这么珍贵的学问,普及率竟然达到了九成?

    而且,启蒙教育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屠龙之术竟然这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