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章 孟魏论道,仁利之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公元前三三七年的中原大地,风云变幻,各国鼎立。

    而在这一年的深秋,韩国失去了一位智者——申不害,他的离去,如同秋叶悄无声息地飘落,却在后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次年,乙酉之岁,宋国太丘社的一次变故,又给这片土地添上了一抹神秘的哀愁。

    就在这时,邹国的大儒孟子,踏上了前往魏国都城的征途,肩上扛着的,是对仁义的执着与对世道的忧虑。

    魏国都城,巍峨城池内,阳光斑驳地洒在繁忙的街道上。孟轲,这位身形消瘦却眼神坚定的老者,随着侍从缓缓步入魏宫的汉白玉台阶。宫门轻启,一股沉稳而威严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步入了接见大厅。

    魏惠王,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端坐于龙椅之上,龙袍加身,眸光炯炯,一副不怒自威的模样。见孟子前来,他轻轻抬手,示意其上前。

    “叟,久闻大名,今日不远千里而来,寡人甚是欣慰。请问先生,何以利吾国乎?”

    孟子微微欠身,目光平静而深邃:“大王,君子治国,岂可专注于利?仁者无敌,义者无疆。君若言何以利吾国,大夫则问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则思何以利吾身,上下一心,唯利是图,国将不国,何谈强盛?”

    魏惠王闻言,眉头微皱,旋即舒展,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此言差矣,世间万事,非利则不行。先生既然如此高风亮节,又何以解释国家繁荣非利不可呢?”

    孟子微微一笑,继而正色道:“大王,仁义之中,自有大利。未有行仁而弃其亲者,未有守义而后其君者。仁义之本,乃人心所向,上下同德。若君上仁德广布,则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富民强,此非大利乎?”

    一番话,如同清泉入心,魏惠王若有所思,微微点头道:“善,先生之言,发人深省。”

    思绪拉回往昔,孟子曾拜于子思之门下,那时,他还是一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一次,月光皎洁的夜晚,师徒二人于竹林边漫步,谈论着治国安邦之道。

    “先生,牧民之道,何以为先?”孟子恭敬地问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子思停下脚步,望着远方茫茫苍穹,缓缓言道:“先利之。”

    孟子一愣,随即不解:“先生言差矣,君子以仁义教人,何先言利?”

    子思微微一笑,解释道:“子误矣,仁义非空谈,乃行之有常。吾所言之利,非私利小惠,乃大利、远利也。君上不仁,则民失其所依,上下离心;君上不义,则民风日下,欺诈横行。此等景象,岂非大不利乎?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言‘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告诉我们,利须以义为本,方能长久。”

    孟子听后,恍然大悟,内心激荡不已。他深知,自己与老师的理念实则相通,只是角度不同,异曲同工。

    回到当下,魏宫之内,气氛已变得更加融洽,“大王,”孟子再次开口,“臣之所言,皆因所对之人不同。对于大王而言,已具明君之相,故臣直言仁义,以期大王能以此治天下。而昔日与子思老师之辩,亦是此理,愿大王明察。”

    魏惠王颔首,眼中满是赞赏:“今日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寡人愿以仁义为先,与先生共谋魏国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