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8章 母校路上

    在牧马滩,雨开始大了,我们沐浴在雨中,享受着天河之水的气息。马先生问:纪老师,你说为何中国历史上的首都为何一路东进?我们的脚下的牧马滩可以说是秦朝的发祥地,后来到了咸阳,再后来两汉。。。。。

    纪中石说:不全是这样,夏商周是一个阶段,之后是一个阶段。夏、商、周的都城是有各自不同的迁都路径和原因。从整体趋势看,这些朝代的都城在地理位置上有所变化。

    夏朝

    都城位置:夏朝的首都主要位于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早期的夏朝首都阳城可能位于河南郑州附近,其后迁至斟鄩(洛阳)、巴邑(山西)等地。

    迁都原因:夏朝的迁都主要受到洪水威胁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避开水患同时寻找肥沃的土地以保障农业生产。

    商朝

    都城位置:商朝经历了多次迁都,从汤开始的首都毫(河南商丘),后迁至嚣(郑州)、相(濮阳)、西毫(偃师)、殷(安阳)等地。

    迁都原因:商人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如洪水,同时也为了便于控制新的领土和资源。商朝通过迁都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

    周朝

    都城位置:周朝的首都主要在今天的陕西和河南一带。早期的都城在周原(陕西扶风县),后来迁到镐京(西安),东周时期迁至成周/雒邑(洛阳)。

    迁都原因:周朝的迁都与政治、军事因素有关,尤其是东周时期为了应对外族侵扰和内部矛盾,迁都洛阳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综上所述,夏、商、周的都城迁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每个朝代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确保国家稳定和发展。这种迁移过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即时问题,也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商周之后,基本是东进。

    从中原地区向东部近海地区的迁移,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与人口密集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这一转移使得东部近海地区的城市如南京、杭州等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吸引了政治中心的东移。

    交通与运输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使得地处东部的扬州、汴梁(开封)等城市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连接新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

    军事战略的考量

    边疆安全与防御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主要威胁从西北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转变为东北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群。因此,首都的选择也逐渐从长安、洛阳这些西北方城市转向北京这种便于抵御东北入侵的位置。

    内部统治与控制:首都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对内部叛乱的镇压和对全境的控制。东部近海地区的城市更容易得到各地的支持,快速调动资源应对内部危机。

    政治中心的变迁

    政权更迭与政治斗争: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政治中心的改变。新的政治力量为了巩固统治,通常会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作为新都。

    政策导向与改革需求:例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推行汉化改革,更好地统治整个国家。明朝选北京为都,也是出于对抗北方边疆威胁的考虑。

    地理环境的影响

    位置与地形:长安和洛阳地处关中平原和河南盆地,四周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适合作为都城。但随着威胁方向的改变,北京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

    资源与气候:古代的气候变化也影响了首都的选择。如隋唐时期关中平原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但后来气候变冷,农业生产受阻,这也促使了首都的迁移。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首都的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原到东部近海的迁移,不仅反映了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也体现了政治权力的更迭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一过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今天中国的国家格局。

    降雨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由于降雨会改变山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增加坡体的自重和孔隙水压力,从而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最终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以下是降雨引发山体滑坡的详细说明:

    降雨对山体的物理影响

    增加重量:雨水渗入坡体后,会增加坡体的自重,使得坡体承受更大的重力作用,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增加孔隙水压力:雨水在坡体孔隙中形成水压,这种孔隙水压力会进一步减少岩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坡体更易滑动。

    降雨对岩土的化学影响

    软化岩土:雨水可以软化坡体内的岩土材料,尤其是当坡体中含有可溶性矿物时,雨水能够通过化学作用削弱矿物颗粒之间的粘结力,进一步降低坡体的稳定性。

    润滑效果:雨水会在岩土体之间形成润滑层,减少摩擦阻力,促进滑坡的发生。

    降雨引起的水文变化

    地表水流冲刷:强降雨导致的大量地表径流可以强烈冲刷坡脚,长期冲刷会逐渐削弱坡脚的支撑力,诱发滑坡。

    地下水位上升:长时间的降雨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地下的水压力,从而降低斜坡的稳定性。

    降雨与地质环境互动

    地形条件:在地形陡峭的地区,雨水能够迅速汇集并沿着坡面流动,增加了滑坡的风险。地形越陡,雨水流速越快,对坡面的侵蚀作用也越强。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脆弱的区域,如断裂带、折叠带等,更加容易在降雨条件下发生滑坡。因为这些区域的岩石较为破碎,雨水容易渗透并扩大裂缝。

    降雨引发的连锁反应

    土壤吸水饱和: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吸水饱和后,会大大减弱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滑坡的概率。

    河流水位变化:降雨期间河流水位上涨,水流对岸边坡体的冲刷和浸泡作用增强,也容易导致滑坡。

    综上所述,降雨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途径影响山体的稳定性,从而成为诱发山体滑坡的重要自然因素。防范和应对由降雨引起的山体滑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取科学的监测预警和治理措施。

    水雷屯,乾爻动,变水地比。乾为健,坎为水,震为雷,坤为地。这些象,不就是来时预测的吗?

    下山后,我们坐上了高铁,要去兰州交大,也就是纪中石的母校,一晃13年了,这次回到母校,纪中石居然有了巨大的思想和学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