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6章 郑彧再来

    “他们……”

    李令皎站在门口,看着里面的人。

    一个个全都被困住了手脚、堵住了嘴巴,丢在地上,根本没有逃跑的机会。

    萧伯一是什么时候,把这些人全都抓回来关着的?

    萧伯一的声音在她的身后响起:“仙姑仁善,但人心险恶,若是放他们离开后,将此地的消息透露出去,反会引来灾祸。”

    李令皎转头看向他:“所以你把他们都抓回来了?”

    萧伯一拱手道歉:“仆擅自行事,还请仙姑恕罪。”

    李令皎问:“你准备怎么处置他们?”

    萧伯一说:“仙姑仁慈,想必是不忍杀他们的。”

    李令皎不说话,但反应与表情都证明,萧伯一说的是对的。

    她毕竟是在现代长大,被国家保护得很好,对于杀无辜的人这种事,心里还是过意不去。

    甚至这个古代的很多严苛法律,对她来说,也是接受不了的。比如偷了东西,就要砍掉手什么的。

    萧伯一叹息一声,他肯定是不会傻到和仙姑对着干的。

    他说:“仆准备先将他们关押在这里,待到坞堡建成,尘埃已定,要不要留在这儿已经由不得他们了。”

    李令皎说:“那就找你说的办吧。”

    萧伯一心情复杂。

    对这位仙姑的仁善,他既觉得庆幸,又觉得无奈。

    庆幸的是,因为仙姑仁善,所以才容得下他这么多擅作主张;觉得无奈是因为,想要管理好一个势力,太过仁善,失去了铁血手腕可不行。

    ……

    砖窑日夜烧个不停,一批批的红砖被制造出来。一个砖窑不够,后面又多修建了几个,每日可以生产的红砖数量,稳定在了七八千块。

    牛家村外,一堵防御的城墙,倚靠着山势,逐渐建立起雏形。

    城墙的主要材料是红砖和水泥。

    这段时间,李令皎仍然不放弃制造水泥,只是在专业知识不够的情况下,实在是很难成功。无奈之下,她只好花钱在拼夕夕上买,批发水泥倒也不算贵,一百斤只要六七十块钱。

    有了水泥这种建材,城墙建造的速度极快。

    苗家村后的山崖上,一个起吊装置也已经被制造好了。她花了一千多,从拼夕夕上买来了滑轮装上去,用钢丝绳穿过,吊起木质的轿厢,约莫可以承受两吨的重量。

    村里人用这个装置,将砖头木料运到山崖上去,在上面的平坦处搭建了仓库。晾干的红薯,很大一部分都被运到了那里储藏起来。

    大家干活卖力,在得知有危机的情况下,就连下雨天也不休息了。

    李令皎看在眼里,下意识地就想起了,现代时候看到的工地标语:

    “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小雨大干,大雨硬干,暴雨钻孔干,没雨拼命干!”

    结果给萧伯一听到了,他觉得非常有道理,直接找来了一块木板,大手一挥泼墨写就,立在了村里最显眼的地方,人来人往都看得见。

    李令皎:“……”

    萧伯一还在感慨:“仙姑说的有道理啊!”

    村民们也深以为然,反正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其实往年,就算不做这些事,他们一年到头也没有闲着的时候,一年四季干活对于农民来说,是再正产不过的事。

    就在坞堡的建设已有雏形的时候,有一天,在哨岗巡逻的人突然急匆匆地跑回来了,汇报说,外面有人来了。

    而且不止一个,是一群。

    李令皎登上建造好的哨岗,眯起眼睛远眺一看,真有一群黑漆漆的点点,朝着这边涌来。

    她近视,也看不清具体是什么人,只能问旁边的萧伯一。

    “萧伯一,你怎么看?”

    自从见识了萧伯一那几次奇葩操作之后,她对这位曾经的乡长,就彻底失去了对待年长之人的尊重,直接叫起了他的名字。

    萧伯一看了好半晌,道:“他们拿着武器,但颇有纪律,不似强匪。看样子,不是哪个大家族培养出的部曲,就是官府的人。”

    “诶对,”他一提,李令皎就想起来了,“咱们是不是说过,让那些收税的八月再来?”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是八月下旬,再过几天都要到九月份了。

    他们不会是来收税的吧?

    李令皎立刻叫来苗高,让他们招呼起兄弟们,拿起武器守好城墙。

    李令皎已经从萧伯一口中得知,官府军备废弛,根本没有强健的军力。朝廷甚至需要仰仗世家的部曲去对抗外敌,可以说是废物到极致了。

    她若是在此地建立坞堡,就当自己是落草为寇了,只要能打退官府来剿匪的人,就不必向官府缴纳赋税。以官府的废物程度,估计在没有世家支持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三番几次来剿匪。

    李令皎:什么梁山泊聚义。

    没想到,她最后还是走上了这条违法犯罪的道路。

    继《我在古代搞邪教》之后,剧情又发展成《我在古代混黑道》了吗?

    不多时,那伙拿着武器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

    李令皎仔细一看,原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去。

    其实就三四十个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的,还不如村里的人长得健壮,手里拿着的武器都是什么破铜烂铁,刀都豁口了。

    他们甚至连马都没有,全都是走路来的,唯一一个骑着马的,是李令皎的老熟人。

    郑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