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0章 第二件好事

    小镇上的人好像瞬间活泛了,较着日子过得特别有劲儿。

    但凡谁家买了青菜,吃完饭都要出去炫一圈儿。

    “老李呀,吃完啦?吃点啥?”这是东北人见面,最常用的寒暄方式。

    不管在哪儿,只要是饭时,碰着面儿就问吃没吃,哪怕是在厕所门口,也照问不误。

    这就是一种风俗,和什么卫生、优雅啥的,没有关系。

    老李一边嘬牙,一边含蓄的显摆,“能吃啥,就那些玩意儿呗。炒白菜片儿,菠菜土豆汤。唉,这菠菜真不是啥好玩意儿,塞牙。”

    其实谁都知道,菠菜做熟了,口感极其软嫩,根本就塞牙。之所以说塞牙,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下家里吃了菠菜。

    然后,老李在对方艳羡的目光中,扬长远去。

    可以说,桑榆,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用她的勤劳和智慧,给镇上百姓数十年如一日的平淡生活,增添一丝新绿,生机勃勃。

    日子一天天滑过,冰雪消融,天气回暖。

    边境在打仗的消息,终于传了回来。

    乡亲们惶惶的凑在一起议论,都担心的不得了,生怕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桑榆也担心,她担心周南川的安危。

    可她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周南川是真正的大丈夫,在他面前,一定是先有国,再有家。

    尽管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能守在身边,好好过日子的丈夫。

    可在民族大义前,她不会做错选择。

    曾经她以为周南川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现在的她特别明白,周南川不属于书里的桑小晚,也不属于无端出现这个世界里的自己。

    所以,除了支持他,她不做别的选择。

    在别人都忧心忡忡的时候,桑榆一次又一次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有人在前线为他们浴血奋战,他们做好大后方才是道理。

    她更加卖力的干活和挣钱,所有的钱她一分不乱花的攒起来,留着有大用处。

    周长山特地用大喇叭开了个会,对于某些人的不当言辞做出批评指正,要大家安心生产,过好日子。

    为了得知前线战况,桑榆咬咬牙,花钱买了个半导体,每天固定时间固定的台会播报新闻,那是他们了解前线战况的唯一渠道。

    全家人的心都提拎着,既为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而感到骄傲,又担心的不得了。

    枪弹无眼,打仗哪有不受伤的。

    好在一直没有消息传回来。

    很多时候,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第二波小菜儿成熟的时候,终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在此期间,靠山屯儿出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陈立明在离婚的第二个月,就和张玲子正式扯了结婚证。

    老张两口子不同意,他们就这一个丫头,好好儿的黄花大闺女,不论穷富,找个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多好。

    可张玲子不乐意,着了魔似的,偷着家里的户口就和陈立明扯了证,一分钱彩礼没要,自己搬着行李卷,就住到老陈家去了。

    张玲子这个举动,倒是让骂她的人少了一些。毕竟,不嫌陈立明二婚头子、连彩礼都不要,咋说都有点像真爱。

    历经两世,张玲子终于嫁给她心心念念的人了,也算心想事成。

    另一件事,有关桑小晚。

    离婚让她元气大伤,在家里沉寂一段时间后,开始频繁的去镇上,某天突然穿了件大红色的新衣服回来,脸色眼瞅着红润不少,眼睛里压不住的喜气。

    她小月子养的不好,瘦得厉害,只是这瘦让她看上去,有种弱不禁风、我见犹怜的味道。

    要说桑小晚长得不丑,只是性格恶劣。有意的压压性子,那张脸能看。

    桑小晚似乎一夜之间就变了,见到谁都笑呵呵的。

    哪怕是见到陈立明和张玲子,也能当作素不相识的擦肩而过,再见不到之前的歇斯底里。

    反倒是陈立明,路上碰到桑小晚几次,见她连看都没看他一眼,还挺失落的。

    要不说呢,这人呐,就是贱得慌。

    桑小晚变得似乎所有人都不认识她了,净干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甚至坐车去监狱,看望张二柱子,听说还给买了不少吃喝。

    没有人知道她为啥这样,桑长河怕她出事,还问过她。

    只是如今的桑小晚嘴可严了,咋问都不说真话,就说不用他们操心。

    通过一些事,她终于意识到,父母不是不疼她,但也没有那么疼她。在利益面前,她也只是比桑榆稍贵些的商品罢了。

    尤其当黄淑娟收了陈立明的五十块钱,拿着户口本把她推出门,要她配合办理离婚手续时,她的失望达到顶峰。

    她突然理解宁可换亲也要离开桑家的做法,也心疼步入桑榆后尘的自己。

    她把心封起来了,不再对父母说心里话,打定主意靠自己过上好日子。等她有了钱,就搬出这个令人窒息的家。

    桑榆有一次和桑小晚碰上,桑小晚没像之前似的阴声怪气,但那眼里势在必得的幽光,遮都遮不住。

    桑榆有一种预感,桑小晚肯定在算计什么事。

    四月初,外边的雪基本化完。

    而桑榆的第四栋大棚,也正式投入建设,就是周旺还给周南川的院子。

    院子特别大,桑榆打算建三座阳光房,两座阳光好的,种菜,另一栋阳光稍差些的,则用来养猪。

    民以为食为天,到啥时候,老百姓都得吃饭、吃肉。

    在这个时代,解决老百姓的吃喝穿戴,就是最大的工程,几乎可以说是遍地捡钱的机遇。

    试水的小菜儿种得很成功,桑榆的胆子也大了,自己细的苗儿,茄子、大辣椒和西红柿,各种一栋,另一栋仍然种小菜儿。

    家里的存菜吃完、大地的蔬菜还没下来的时候,叫青黄不接,桑榆算好了,她的这些菜,正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上市。

    她的宅基地,公社给分了,接着周南川的房山头划出来的。

    只是她一个人,面积并不大,但也有前后园子,盖三间正房是没问题的。

    这算是她穿书以来,遇上的第二件好事儿。

    第一件,是换亲周南川。

    要琢磨新建房子和阳光房,设计规划、找工匠、购买原材料、监工,还要照顾仨孩子。

    每天十一点前没睡过觉,次日四点来钟又要起来,桑榆每天忙的脚不沾地,人瘦了,小脸蛋儿没有巴掌大,却显得五官愈发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