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丞相跪在地上,泣涕横流。
太后心疼地搀扶谢丞相起来,叹息道:“皇帝,你怎么能辜负皇后对你的一片情义呢?”
皇帝微眯着双目,眼底掠过寒芒。
“朕没有辜负皇后。”他沉声道。
太后闻言,脸色陡然阴沉下来:“难道皇后是自杀不成?”
“皇帝,你不要执迷不悟!哀家已经打听清楚了,皇后她根本没死!”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
“胡言乱语!”皇帝怒道,
“呵。”太后嘲讽地笑了一声,“你还真是痴情啊!既然这么舍不得,那你干脆陪着皇后去吧!只要你去了,哀家绝对不拦着你!”
皇帝脸色铁青:“母后!”
“哀家累了,送皇帝出去吧。”
皇帝拂袖而走,谢丞相紧随其后。
刚走出大殿,皇帝猛然停下脚步,转身质问谢丞相:“你告诉朕,皇后究竟是生是死!”
“老臣真的不知啊。皇上,你也知道,老臣虽为丞相,但并非后宫中人,对后宫中事,了解甚少。”谢丞相满腹委屈。
“罢了。”
“陛下,老臣也希望皇后活着啊,但是太医院那边查证过,皇后确实是服毒自尽!”
皇帝无奈一笑。
他从未想过要抛弃皇后,更不愿看到她香消玉殒,可皇后偏偏选择这条路。
她是恨透了自己吧!
“皇上,您要节哀顺变呀!”谢丞相低声道,语调悲凉至极。
皇帝闭上眼,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挥挥手,示意谢丞相退下。
“朕累了,退朝吧。”皇帝淡漠地说了一句。
群臣叩首:“恭送陛下。”
皇帝走向御辇,忽然听见身侧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父皇”
皇帝抬头看去,就见小煜景站在御辇旁,神色肃穆。
皇帝愣了一瞬,继而面容缓和下来。
皇帝看着小煜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了皇后,想起了他们共同的过往,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思念和悲伤。
“小煜景,”皇帝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你怎么在这里?”
小煜景微微低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定,“父皇,您今日忧心忡忡,儿臣担心您。”
皇帝默默地看着儿子,感受到了他那份坚定和温暖。他突然意识到,身边还有这么一个亲情至上的存在,一直默默关注着他。
“谢谢你,小煜景。”皇帝温柔地说道,“父皇有些累了,你陪我一起回宫吧。”
小煜景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着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他静静地走在皇帝身旁,没有多言,却给予了皇帝最真挚的陪伴和安慰。
回到宫中,皇帝独自走进寝宫,他看着那张空荡荡的床铺,心中涌起一阵难言的苦涩。
随即回到御书房,面沉似水,一言不发地批阅奏折,半晌后,他拿起笔,将最后两页写好。
“小德子。”
“奴才在。”
“你去将这封密函交到镇国公府。”
“是。”
小德子捧着奏折离开后,皇帝疲倦地揉了揉额角,眼前浮现谢苒的模样,眼眶渐渐红了。喃喃自语道“谢苒,你为什么宁肯自尽,也不回来找朕?你是怪朕吗?怪朕对你不够专一,所以你要离开?谢苒,朕很痛,比你还要痛百倍千倍,每日醒来时,脑海中全是你的影子。你可明白?”
皇后没死,却又让他如何相信?
他宁肯自尽也不肯回来见他,可见心中有多痛恨他。他以前总觉得自己做错了,如今才明白,他所作所为全都源于对她浓烈的感情。
“来人。”皇帝轻唤了一声。
门外侍卫应了一声,推门走进来。“去查清楚皇后究竟是生是死,是否真的遇害了。”皇帝吩咐道。
“是。”
等他们退下,皇帝靠在龙椅上,心绪烦乱。
不管皇后是真的假的,他都会再见到她。
“陛下。”
皇帝猛然睁开眼睛,看见了站在他面前的女官。
她神色严肃,眉宇间隐约透露出不悦之色。
“什么事?”皇帝冷声问道,“朕不是说过,不准任何人打扰朕吗?”
女官连忙跪下磕头,禀报道:“陛下,太后娘娘身体欠佳,需要休养,请陛下允许太后暂代凤印处理政务,协助陛下。”
皇帝皱眉:“太后身子骨弱,哪里适合劳累?况且,后宫中诸事繁杂,朕怕耽误太后养病。”
“陛下,”女官急切劝道,“太后娘娘心中挂念着先帝,如今先帝仙逝,太后娘娘心情抑郁,若是不早些帮陛下处理政务,恐怕……”
“够了!”皇帝喝止道,“朕意已决,不必再说。”
“陛下……”女官还想再劝。
“朕知晓了,朕会尽快处理好的。”
皇帝挥手,命令道:“退下吧,朕乏了。”
女官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皇帝看着桌案上堆积的奏疏,心烦意乱,忍不住揉按额头,叹息一声:“朕该怎么办呢?”
……
皇帝坐在龙椅上,久久沉默。
翌日,天还蒙蒙亮,皇帝便早早起来,去给母后请安。
皇帝躬身行礼。“母后昨夜睡得可好?”
“挺好。”太后淡淡答道。
太后躺在榻上,面色苍白憔悴。
“皇帝,快起来,别跪了。”她虚弱地伸手扶住皇帝胳膊,“哀家身体不适,就免了这些俗礼了。”
皇帝闻言,连忙扶着太后坐起来。
太后喘息片刻,平复呼吸:“皇帝,你今日来找哀家是……”
皇帝看了眼太后,欲言又止,最终叹道:“朕近来政务繁忙,不能常来看望母后,母后保重凤体。”
太后摆摆手:“哀家都知道,你去吧,莫要迟到了。”
“是。”
皇帝离开慈宁宫,径直去了大殿。
文武百官已经候着了。
“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落座龙位,淡淡道:“众卿平身。”
“陛下圣明,万民幸甚。”
“朕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使国富民强。今日,朕特召各部尚书入宫议事,商讨西北战局。”
朝廷正值用兵之际,此时将众位尚书聚集在一起,确实有利于军心稳定。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