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章 第二次直播——猪猪刘彻:朕的建元新政啊

    赵瑜也适时出来解释了。

    【其实汉景帝陛下还是十分疼爱武帝陛下的。

    就比如说,他不仅亲自为武帝陛下彻底扫除前太子的政治影响,甚至在病中坚持为武帝陛下举行加冠礼。

    要知道,加冠礼结束后十天,汉景帝就驾崩了。】

    沉默是此刻的大汉朝。

    什么叫彻底扫清前太子的政治影响?

    汉景帝时期,已经被废为临江王的刘荣觉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了。

    自己亲爹不会真的打算对自己动手吧。

    不会吧,没听过他们老刘家有杀儿子的传统啊。

    刹那间,一脸不可置信的刘荣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自己亲爹好像不是嫡长子的。

    当时他祖父汉文帝刘恒是有一个原配正室的,据说是吕氏女,而且那个原配正室还生了四个儿子。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在自己祖父登上帝位前,代王后和这四个孩子全部都死了。

    虽然对外说的是病故,但是哪里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刘荣忍不住恶意揣测,这场病故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祖父动的手。

    祖父为了不使功臣后裔忧患,选择用子嗣换取皇位稳固,和他们达成了政治上的默契。

    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父亲才成为了嫡长子的。

    更不要说当初高祖陛下在彭城大败,被项羽军队追击,仓皇出逃时,多次把惠帝和鲁元公主踢下马车,企图独自逃跑。

    若非夏侯婴相救,这二人早就死于高祖登基之前了。

    想到这些事情的刘荣背后直冒冷汗,他爹不会真的跟高祖和祖父一样心狠手辣、冷血无情吧。

    毕竟看起来他们老刘家还真的是有杀子传统在的。

    现在,刘荣只要一想到自家高祖和祖父的事情,绝望就加重一分。

    他可一点都不想死啊。

    虽然当不成皇帝很难过,但是现在自己当临江王的日子也挺好啊。

    实在不行自己就去父皇面前请罪,求他把自己贬为庶人吧,每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太难受了。

    狠辣的爷,暴躁的爸,不好惹的弟弟和脆弱破碎的他。

    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不只刘荣一个人。

    另一边的刘启,看见了自己身边的朝臣们,对自己隐晦的表达出不赞同眼神,虽然很想咆哮“朕没有杀儿子的癖好。”

    但是这话他说不出来。

    因为他了解自己。

    如果自己真的最终选择了彻儿,但却在彻儿未成年前就驾崩了,为了彻儿能坐稳皇位,自己亲自动手杀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比彻儿大了将近十岁的前太子确实是一个隐患,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啊。

    所以自己没办法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杀儿子。

    但是自己知道是一回事,做出来是一回事,说出来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真的一口气憋在心里难受极了。

    “彻儿,以后善待你的兄长临江王,他脑子不太聪明,但也惜命,实在不行就把他放在身边看着也成。”

    顶着各种目光的景帝想了半天,憋出了这么一段话。

    刘彻撇了撇嘴,自己对这个前太子哥哥是真没什么想法,他对自己还是很自信的,不至于连个被废的前太子都压不住。

    就像他父皇说的,那位兄长本来就很蠢,也翻不出什么浪来,于是满口答应了。

    【汉景帝驾崩之后,我们的武帝陛下也终于登基了。

    而登基之后的武帝陛下也面临着跟我们始皇陛下相同的问题,无法真正亲政。

    虽然在此之前,景帝早就给武帝陛下举行了加冠礼,理论上武帝陛下继位能够直接接管朝政的。

    但是以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这也就导致了刘彻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因此,跟始皇陛下一样,武帝在真正掌握权力,实现抱负之前,先要铲除自己亲政的障碍。

    武帝陛下在继位之初跟当时的太皇太后有过几次冲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窦太后崇尚黄老之说,而刘彻更喜欢儒家学说。】

    赵瑜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她之前一直以为窦太后和武帝之间是像后期赵姬和嬴政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是作为敌对势力存在的。

    但是看了窦太后在武帝朝初期的行为,她发现这个老太太其实还是有些人情味的,她不是像吕后那种纯粹政治家。

    不过也对,吕后是因为前期的颠沛流离,遭受了很多苦难,而窦太后生活在相对来说比较和平的时期,嫁给文帝之后也没受什么大罪。

    经历造就心性嘛。

    所以,窦太后和武帝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路线之争,权力之争都要往后排,窦太后对自己的这个孙子没什么特别针对的地方。

    【其实推崇黄老之说并非是窦太后一人的主观原因。

    之前也说了,在汉初,为了缓解秦末乱世带来的伤害,几代帝王都是采取的黄老“清静无为”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

    但是到了武帝时期,民力已经恢复了,原先的国策大概率是不适合现在的国家了。

    所以对于武帝来说,目前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史称建元新政。

    建元元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

    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

    同时刘彻又征召了一个叫申公的人,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议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禅等儒家礼制。】

    说着赵瑜就将建元新政的所有内容大致的展现在天幕中。

    而后世对建元新政的看法和评价,赵瑜已经让系统传送给了武帝陛下。

    说实话,第一次收到赵瑜送的东西,刘彻是既惊讶又好奇。

    “这果然是神迹才能达到的手段啊。”刘彻心中啧啧感叹。

    原本赵瑜想着将这份资料也给始皇陛下一份的,但是建元新政的借鉴意义不大,毕竟是失败的,不成熟的,也就没多此一举。

    【就在他们热火朝天进行改革的时候,被太皇太后知道了,于是窦太后立刻阻挠儒学改革。

    建元二年十月,御史大夫赵绾请求刘彻不要再将政务汇报给太后。

    窦太后大怒,用自己搜集到的赵绾、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证,要求刘彻将赵、王二人下狱治罪。

    最后,二人皆死于狱中,窦婴、田蚡也被罢免了。

    换了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御史大夫,同时废弃明堂等儒家礼制。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武帝陛下此时力量还太小,手段太稚嫩,不能够与历经三朝的太皇太后相抗衡。】

    听到自己之前的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的名字,刘彻难得恍惚了一下。

    当初自己刚登基,年纪尚小,处事不够圆滑老练,一次试探,葬送了自己的两位老师。

    是他低估了自己奶奶窦太后的政治敏锐性,事情发展到当初那样的情况,自己已经没办法了,只能弃车保帅。

    如果是现在的自己,两位老师一定能得到善终的吧。

    【到这里,因为窦太后的阻挠,武帝陛下的建元新政的改革失败了。

    但是窦太后的阻挠并非是这场变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这场改革本质上是国家思想的更迭,改掉汉朝前期沿袭的黄老之学,起用儒家思想,而不是单纯的制度革新。

    所以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众所周知,变法想要取得成功,首先是要切中要害,兴利除弊;其次是用人得当;最后就是举措得当,不能激进。

    都知道改革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集团又是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一旦措施不得当,就会酿成巨变。

    而且建元新政本身问题也不少。

    不仅缺乏理论体系,杂乱无章,而且缺少完整的有效的方针,甚至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参考。

    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汉武帝和激进的赵绾、王臧,根本不能胜任这样重要的变革,就算没有窦太后阻挠,改革也会失败。

    而窦太后虽然是武帝陛下的政敌,阻止了自己孙子的改革,但一定程度上将这场改革的损失压到了最小。

    或许窦太后是看到了新政的问题;

    或许是窦太后感到权利被夺取,太后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十分愤怒;

    或许是她单纯觉得现如今的大汉在黄老学说治理下很不错,不想有大变化。

    窦太后阻止新政的原因我们不清楚,上面说的也都是后人猜测罢了。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窦太后和武帝陛下不是单纯的触犯利益的政敌,而是矛盾的带着人情味的前人对后人的复杂。

    在窦太后前期的把持下,这场改革的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在此之后,武帝陛下的改革逐渐走向成熟。】

    汉文帝时期,刘恒也在问自己的皇后。

    “陛下现在问妾,妾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妾没什么见识,只是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普通人,也没有接触过朝政,仅有的见识还是陛下您偶尔对妾谈及的。

    妾想,那时候的自己大概是更愿意遵循陛下和启儿的治国之策的。

    但是孙儿的治国之策与陛下和启儿的不同,妾或许是惶恐了,害怕孙儿刚上位就挑战祖宗家法,因此才会阻止孙儿的新政吧。”

    刘恒对于自己皇后的这番话没说信,也没说不信。

    一段不算长的沉默过后,刘恒只是简单说了句,“若是以后儿孙有自己的想法,就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吧。

    为人长辈,不可能一直照看着。

    他们有他们的路,这样你也轻松些。”

    窦皇后在刘恒沉默的那段时间里心提起来了不少。

    听到刘恒这番像是敲打又像是安抚的话之后,稍稍放心了,至少明面上他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