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灿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掂掂重量,这是有讲究的——正品豇豆红,重量对应体积大小成相对正比,这一点在康熙本朝的豇豆红瓷器中尤其明显。
这是因为正品豇豆红瓷器,基本上都是康熙朝出品,而且规定景德镇官窑第四窑口专烧,负责豇豆红瓷器制作的是盛大奎(康熙朝景德镇窑工)父子,所用的釉料、瓷土、彩料,基本相同……诸多条件限制后,才有“重量对应体积大小成相对正比”的结果。
豇豆红瓷器,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盛大奎父子都已经去世)。
雍正后已很难见到了,光绪时期曾有复烧,但颜色神韵差太多,至于清末民国时期的,那……只能算是粗仿。
润馨瓷厂曾经立项要仿制豇豆红,可技术还不太成熟,最终搁置。卢灿参与几次会议讨论,明白其烧制的难点。
豇豆红瓷器是典型的“上三釉”瓷器——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
上三釉瓷器,绝对是陶瓷制作中的超级难题。润馨瓷器刚刚克服汝窑开片问题的烧制技巧,就是“上三釉”。
可烧制豇豆红瓷器的难点不仅仅在于“上三釉”,它还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高温还原焰烧制”。
这又是一个烧制瓷器的专有名词。
高温好理解,就是指窑内温度不能低于1200摄氏度。
还原焰呢?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的火焰。
为什么要用还原焰?
在烧窑时,窑内通风不良,缺少氧气,含铜的釉,在还原焰中会出现红色——很多红釉瓷器,都必须使用还原焰烧制。
这种高温还原焰,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窑内的瓷器,釉色变化很大。
康熙朝烧制出来的铜红釉瓷器中
,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榆树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藓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面釉”几大类。
相比名动于世的康熙郎窑红,豇豆红釉质稍微莹润淡雅一些,玻璃质感没有那么强。常见的器形有八种,俗称“八大码”,分别为:柳叶瓶、莱菔瓶、蟠龙瓶、菊瓣瓶、太白尊、镗锣洗、印泥盒和苹果尊。
豇豆红瓷器无大器,景德镇官窑出窑记录显示,康熙一朝,豇豆红瓷器体量最高者,也不过二十八厘米,是一方孩儿面蟠龙瓶,康熙五十二年送进宫。
不过,这方蟠龙瓶最终下落不明。
卢灿手中这方豇豆红柳叶瓶的高度已经不错了,接近二十厘米,妥妥的豇豆红瓷器中的“大件”,粉红中带有白斑,偶尔还能发现一两处绿斑苔点,这是豇豆红瓷器的“缺陷美”——美人痣。
底足处一圈白胎,这是因为柳叶瓶的烧制方式决定的——它底足直径很小,为了在窑口烧制时稳当,采用垫饼加外包嵌烧制法,因此正品柳叶瓶的底足,往往露胎。
瓶底为双行“大清康熙年制”隶书款,正品,镇馆级!
卢灿仔细看过一遍后,将其轻轻放下,抬头对紧张的罗玉强笑笑,“罗队长,这方柳叶瓶,我出价十五万港纸。不知你是否满意?”
其实他可以往下压一压价格——罗玉强在岭上买这件物品,其价格不会超过五万港纸,再贵,他不会出手。
只是,没必要!
调景岭是卢灿精心打造的基地,他可不想因为这点原因,折了自己的声誉。另外,罗玉强这钱拿的烫手——这次高价给出之后,只怕下午就能传遍岭上,下次,岭上人家再出货,肯定会直接找虎博,或者送到温家,绝对会绕过罗玉强这条吸血虫。
罗圪垯一帮手下,闻听这一价格后,手舞足蹈,嗷嗷直叫。很明显
,如同卢灿所料,他们买入时的价格,要比这价格低很多。
温老汉还有温嘉铭,对卢灿报出的价格有些诧异——一个高不到一尺的小花瓶,凭什么就能卖十五万港纸?
温老汉往前一步,还想伸手阻止卢灿来着,被温碧璃拽住。
罗玉强原本也很开心,咧嘴大笑,对卢灿直点头。只不过他终究是岭上老狐狸之一,很快就想到某些事,挥手让罗圪垯他们安静。
他抱拳拱手,对卢灿说道,“承蒙卢少东家看得上,给兄弟们一份利润,我罗某铭记在心。”
他接着朝温嘉铭示意道,“这次得温二兄弟引荐,这红利,少不了你这一份!”
见温嘉铭面红耳赤的想要拒绝,他摆摆手,“这点小红利,我知道你肯定看不上,不过……”
扭头对卢灿这边问道,“卢东家,我听说古董行中,也有介绍费一说……叫什么‘出三进二’的,不知是不是?”
能在调景岭混成领导一级的,果然都是老奸巨猾之辈,没一个简单的。他这番话说得很漂亮,很仗义,同时还把温家温嘉铭圈进来,一副有酒大家喝的模样。
这么一来,大家都成了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就不会将获得巨利的事情说出去。
温嘉铭和温老汉都看着卢灿,这笔分红在卢灿看来不多,但温家才翻身几年?
卢灿对罗玉强笑着点点头,“行,既然罗队长这么客气,我就替二哥谢谢你。”
罗玉强有手段,又藉收购古董的方式,表达想要靠上自己的意思,卢灿想不出拒绝理由。再说,自己现在需要收拢岭上势力,真要把他踢出局,这老奸巨猾的家伙要是搅局,还是有些头疼的。
卢灿点头之后,屋内气氛融洽很多,温老汉安排儿媳进来帮忙倒茶,不光罗玉强,连罗圪垯也有了座位。
谈成第一件交易,温碧璃立即捧着走豇豆红柳叶瓶,自然不能让对方再上手
。
卢灿打开面前的第一只纸箱,里面有七八件物品,最上面的是一方竹木香筒。
香筒,文玩类,古代读书人或者大家小姐,用来美化室内空气一种用具,比笔筒要袖珍,常用镂雕在筒壁和筒盖部位形成细密的小孔,用以散发香味。
家用香筒有盖,是古代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实用品。
还有一种香筒,用来放置香枝,那就是供具,供具香筒更像笔筒,无盖。
古代对祭祀或供奉都很重视,因此,供具香筒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多数以各种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
眼前这只香筒,分为底、身、盖三节。
器身为竹材,直通式,透雕兼高浮雕手法,刻有一幅山水图,一共有四个镂雕透点,分部在筒身四周,可以用来散发香味。
卢灿转动筒身,目光落在山水图中的某一点,眉头越皱越紧。
筒底和筒盖具为镶嵌红木,底座略厚,四周是圆雕莲花座形态,筒身嵌入其中。筒盖是黄花梨平套,透雕暗八仙图。八件八仙代表性的物品之间,各有一个微小孔洞,也是用来散发香味。
卢灿稍稍用力,檀木底座有轻微松动,这香筒是可以拆卸的。
底座镶嵌部分遮盖了器身雕刻画面,他便单手握住器身,另一手抓住底座,猛然发力,噗一声,莲花底座与竹筒器身分离,露出被掩藏的那一部分部分。
器身所雕刻画面,全貌都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是一幅竹雕《湖舟夜行乐》,署名张希黄,还有竹刻浮雕印“希黄”,篆书。
这是明末“留青圣手”张希黄的作品。
竹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时已渐繁荣,至明代竹刻艺术已达高峰,流派纷呈,精品迭出。主要的艺术流派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雕刻手法各有千秋。
浙派竹雕艺术“留青圣手”张希黄就出自嘉兴,他
所创的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成为后来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
留青阳文刻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雕刻手法,讲究细工精致,非常适合表现山水纹理,雕刻中以皮层的全留、多留、少留来刻画图案色调的浓淡变化,使画面宛如一幅浓淡宜人的水墨画,世称留青竹雕,张希黄也因此被尊为“留青圣手”。
张希黄的作品很值得收藏,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卢灿惊疑的并不是作者,而是另外两点……
其一,这件香筒并非张希黄一人所制——底座的圆雕手法、香筒盖上的透雕手法,与张希黄所负责的器身,风格各不相同。
这是……包括张希黄在内的三名雕刻高手合力之作。
这件作品最初的主人是谁?竟然能请动三位雕刻大师为自己之作一只香筒!
他怀疑的第二点,则是器身画面所雕刻的内容!
圆月方升,湖水平静,层波潋滟,树影婆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良辰美景,正可行宴乐之事;聊聊数笔即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活动场景,或据案饮宴,或扇炉生火,或端茶进酒,不一而足。
卢灿关注的是,稍远处的一栋行乐图所在的阁楼。
张希黄的浮雕虽然历经数百年,可阁楼横匾上的“墨林堂”三个篆书字体,依旧能辨认出来。
“墨林堂”!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可卢灿知道啊!
世人知道项元汴,知道天籁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项元汴先生的天籁阁,仅仅是他的四大藏宝楼其中的一座,其它三座,分别是“墨林堂”、“白雪堂”“退密斋”。
如果说,天籁阁是项老的书籍字画楼,那墨林堂就是老先生收藏各类文玩的收藏楼!
卢灿万万没想到,竟然在岭上的一件竹雕上,窥得项老墨林堂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