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89章 磨刀霍霍向猪羊

    “去,释放消息,就说姜国存粮不多,让梁满仓加价收粮。”

    “把粮价继续推高。”

    “另外,放消息说姜国要援助墨家一批粮食,缺口极大。”

    龙阳震惊了一把。

    “岳先生,真买吗?那得多少钱啊。”

    自已家里明明有低价的粮食,为什么还要去外面高价购买?

    这不是跟钱过不去么。

    岳川笑了笑,“他们就算想卖,从粮仓把粮食调出来、运到咱们姜国,少说得一两个月。到那时,咱们的计划已经成了。”

    众人不知道岳川要玩什么。

    但是看岳川信心十足,众人只能无条件相信。

    这时候,长卿说道:“岳先生,中原诸国囤积粮食,也未必都是为了牟利,也有为了国家安定考虑的因素吧。”

    之前大家都在咒骂各国国君利欲熏心,盘剥百姓。

    可是听了长卿的话,心中忍不住琢磨。

    像聂国之类的弹丸小国,国中人口不过万。

    即便大一点的国家,人口也就十万左右。

    这种体量,还没晋国六卿的奴仆、门客、佃农多。

    真遇到灾荒,举国逃难就是。

    但是像秦国、晋国这样的大国,国君就是想逃也没地方逃的。

    无论为了自已,还是为了国祚,他们都不得不坚守。

    搜刮百姓,将粮食纳入自已掌控,也是为了维持国家稳定。

    岳川莫名想到上辈子世界里的“钢铁慈父”。

    就是依靠搜刮农民阶层的口粮,牺牲农民阶层给工人阶层输血,这才在极短时间里缔造出一个强大的红色帝国。

    而代价是,坐拥千里黑土地的乌克兰,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情况下,饿死了240万~750万人。

    这也是乌克兰对邻居大国刻骨仇恨的原因所在。

    很显然,秦、晋等大国选择了壮士断臂。

    牺牲一部分底层百姓,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这种情形下,外界粮价越高,他们对粮食的搜刮也就越厉害。

    岳川叹息一声,“如果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稳定,倒也罢了,可若是利欲熏心,这次一定要让他们倾家荡产。”

    恰好这时,一股寒风吹来。

    天上又飘起鹅毛大雪。

    孔黑子伸手,感受着掌心上彻骨的寒意,顿时浑身颤栗。

    “这是入秋的第二场雪了,这才几天啊……”

    岳川吐出一口白气,心中莫名想到“天凉王破”。

    没想到,自已也客串了一把霸总。

    大雪再加上姜国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灾来临。

    粮价止也止不住,迅速地突破10。

    一斤粗粮,涨到了十个姜钱。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

    各国小道消息满天飞。

    什么天子一顿只吃半个窝窝头了,或者楚国人已经吃土了。

    无论怎么掰扯,其核心就一个——缺粮。

    姜国按照户籍平价售粮,这种举措在中原诸国就是一个异类。

    临近国家的人都抛弃田产,带着仅有的家当往姜国逃难。

    只是,还没跨越国境就被拦路设卡的士兵洗劫一空。

    人可以走,但是一粒粮食都别想带。

    前期动作快的,都被姜国人雇佣,混到一口饭吃。

    至于其他人……

    不知是不是漏洞,稷下广场依旧在出售鸡鸭饲料。

    而且并没有因为粮荒而惜售。

    给钱就卖。

    被逼无奈的灾民尝试着买来吃。

    难以下咽。

    那味道真不是人吃的。

    垫牙,剌嗓子,还有一股怪味。

    就像不能吃香菜的人被塞了一大把香菜,那种生理上的呕吐本能足以让人瞬间昏厥。

    可是为了活着,只能克服不适,一口口吃下去。

    吃这个,总比草根树皮泥土强。

    消息传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往姜国流动。

    梁满仓急了。

    满天下购买粮食。

    一斤粗粮十一钱、十二钱,甚至喊到了十五钱。

    终于有人经不起诱惑,开始向梁满仓售粮。

    只可惜,这粮食走到半路,就被灾民洗劫。

    梁满仓“不得以”,继续加价,一点点逼近二十姜钱。

    有那些要钱不要命的,想要往姜国送粮食。

    可是无一例外,还没走出国境就被灾民洗劫。

    哪怕派兵护送也一样。

    所有想卖粮食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姜国周边聚集的灾民太多了。

    粮车根本进不去。

    哪怕梁满仓喊到30钱,甚至50钱,也无济于事。

    梁满仓似乎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发布消息,自已上门接粮。

    不用卖家运送到姜国,梁满仓上门取货。

    只要粮食出仓就给钱。

    这个消息震惊了很多人。

    一斤粗粮五十枚姜钱。

    比起最早时候,翻了足足一百倍。

    时间一天天过去,雪也下了一场又一场。

    五十钱远远不是市场的极限。

    还能再涨点,再涨点。

    于是,有些人开始出高价收粮,想要吸纳周边的粮食,一股脑卖给姜国。

    一斤粗粮二十七姜钱?

    买!

    一斤粗粮三十二姜钱?

    买!

    买买买!

    只要有人卖,就买。

    反正转手卖给姜国,能卖到六十甚至七十姜钱。

    他们还忍不住幻想,要是能凑个整,卖到一百姜钱就好了。

    一时间,各地都出现卖粮食的人。

    老实巴交的农民,背着篓、挑着担、提着篮子。

    十斤八斤、三十斤五十斤。

    零零散散的卖粮。

    屯粮的人找各种借口说粮食成色不足,压低价格。

    甚至踢斗这种传统技能都拿出来了。

    卖粮食的人各种求爷爷告奶奶,希望多卖几个钱。

    拉扯一番,双方各退一步。

    双方都觉得自已赚了。

    信息是滞后的。

    尤其在这个车马书信都很慢的年代。

    姜国有自已特殊的传播渠道,收购粮食的信息可以快速传遍中原各国,乃至全天下。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渠道和能力。

    他们门头收粮的时候,只觉得自已是天下间独一份。

    却不知道,各地的粮商都遇到“卖粮”。

    有些是小地主,感觉价格合适了,直接抛售。

    有些是自耕农,之前捂着不卖,现在舍得卖了。

    最多的还是流民。

    那种外地的流民。

    想要往姜国,或者其他国家逃难,身上带粮食容易被拦路设卡搜刮。

    还不如就地卖掉。

    白天还没有太多流民售粮。

    可是太阳落山后,黑灯瞎火的时候,这些人一股脑冒了出来。

    排着队卖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