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三十九章 番外7·倒后行动X

    倒后行动的倒台6

    二十多年前,姚谆和皇后有矛盾,以致于姚诤和姚维礼被祭天,人尽皆知。

    政局里,有仇就是你死我活,姚谆如果不问,李让、张秀等都会猜测,砍头抄家是皇后的意思。

    但既然这么问,他们就有些拿捏不准。

    这个犹豫半天觉得姚谆故意设套,猜测说皇后让砍,那个说皇后到底是女人,比不得皇帝那么果决,那个又说皇后惯会做人,皇帝让砍,她让革职,也是卖好……

    越说越远,又说到这些年被巫明丽逐一赶出仕宦之列的人;又说到现在科举取材也不顶用,二十年寒窗苦读出的进士,巫明丽半要半不要的,一句话不对打发去外面采风修书,倒有三十年回不来;好些聪明伶俐的孩子都两手准备,一手科举,一手庶务,正途也要,破格提拔也要,以至于下地务农牧羊,与商户争铜板,实在是斯文扫地等等等。

    就这样议论许久之后,他们才催着姚谆继续讲故事。

    姚谆笑道:“两笔都是今上的意思。今上先以合浦州知府诬告肃国公为由,要将他革职查办。后想起肃国公之父忠肃王被冤屈至死,一时情动,从重发落,就成了砍头抄家。还是那位帮说的两句话,汇报地方情形,互相督查为政之风,是地方官员职责所在,让解释、安抚。今上这才按那位的意思发落了。首辅大人看见被涂改的帖子,故意卖好而已。”

    姚谆想起那晚看到的两封上书,一封是自己的原本,一封是正式批文的副本,原本上前两个处理都是皇帝做的,第三个是皇后涂改过的字迹,副本上就只剩侍讲学士誊抄的处理结语了。

    做不得假。

    毕首辅说自己苦苦哀求才让合浦州得以保全,不过是贪天之功。

    姚谆也是那一天才明白,为什么突然间帝后批阅奏陈多了个将原稿拿去给上书人看一眼再收回记档的环节。

    在场众人一时默然,气氛陡然安静。

    姚谆摇摇头:“再给你们讲个故事罢。”

    ——

    倒后行动的倒台7

    第二个故事发生时,姚谆在淮北治水。

    治水得有个总思路,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哪里淤积点哪里。

    此时的总思路,主流是给大河开出海口。

    河、淮年年水灾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大河南侵淮河水系河道,致使水淹没堤,水患四起,所以给黄河开个入海口,让它好好地自己入海不就行了?

    这个方法最简单,就是征民夫挖河道,以大雍现在的技术和经济水平,不仅不会拖垮国力,还能分润与民。

    但是姚谆不这么想,姚谆走遍两淮和齐鲁,凭他自学来的知识,他判断两淮的陆地较为低洼,如果河流在两淮开入海口,结果不是河水入海,而是海水倒灌,灾难只会更严重。

    所以姚谆的主张一直都是把大河改回故道,从鲁东入海,对大河的治理应该是清淤、束沙为主。

    姚谆是真想做点实事,而他能摆脱家族的阴影和桎梏,也和他确有治水的才华有关,姚谆不同意两淮齐鲁刺史上书的治水意见,自己单独上了个书。

    两地四刺史上书,从者如云,其中还有大量皇后的亲信。

    姚谆上书,只有小猫三两只附和,那两三只附和他,也不是认可他治水的理念,而是出于政见。

    姚谆就想,皇后肯摒弃前嫌接受,是最好,皇后不肯接受,拉倒,他到江南搞海港去。

    结果么,不必姚谆说,皇后都没展开议政,乾坤独断定下姚谆的方案。

    不过姚谆后来才知道,皇后第一次下江南时,就和蒋、张等人说过,大河水患还是得憋回北边解决。

    南边怎么入海?只能入湖。

    世上哪有能兜住大河的湖!

    后来工部秦主事连年累迁,至侍郎,主持河淮水利工程,几年方案写了废废了写,尚未定稿,姚谆到来,能极大地补足秦侍郎这方面的需要。

    皇后还是看姚谆不顺眼,但是该用的该给的都没亏待他。

    姚谆这辈子想主政一方、做封疆大吏、官至六辅,不可能的,但是工部,还可以想一想。

    说句实话,罪臣之后,且屡次三番和那位起矛盾,能有这样的结局,姚谆每每想到,也很感慨。

    最后做个总结就是姚谆不想掺和这时候的倒后行动。

    皇后势力强盛,拥趸甚众,现在反对她是逆大势的不智之举。

    而皇后既能用仇敌,又能压住皇帝的恣意妄为,还会挣钱。在她手下干活,俸禄涨得不少,要办事也不必托关系请人脉,为政风格其实很踏实。

    这辈子就这样了,要倒后,等皇后年老昏聩丧失权柄吧,反正这会儿姚谆不想鸡蛋碰石头。

    ——

    倒后行动的倒台8

    这一等,又是几十年。

    世界都变成了大家不认识的样子。

    女人抛头露面成为常态,就连大家闺秀也露着胳膊和小腿,坐在四个轮子的车上招摇过市。由于京城的长居人口爆炸式地增长了好几倍,巡防司压力大到年年招人,这几年,还招了不少女骑兵。

    纨绔子弟们穿着丝麻混纺的书生袍,挺括挺括,头发剪得短短,抹上二两油,再戴一副金边眼镜,看着确像是个书生的模样——现在的纨绔子弟也确实都是书生,早八百年前至诚斋颁行条例,要求所有人强制读书,年纪在十二岁以下者不分男女至少读七年,年纪在十二岁以上者统统去读扫盲班,文盲率作为官吏考察的项目做进每年的评价里。

    以前这些纨绔子弟不读书就不读吧,大字不认得一斗也不要紧,会吃饭就行,如今不行了。

    不考试不能毕业,不毕业就一直留级读书,至少也要学一门手艺,朝廷给贫门学子免束修,可不给纨绔子弟免束修,每一年都要交一笔高昂的留级钱。

    再古板的人,也不能说叫人读书明理是错的。

    随着东海王、西平王、南洋王三王封地繁荣发展,越洋跨海不再是新闻,巨型轮船靠岸都引不起人们半点关注,倒是大雍水师每有新战舰出洋,会造成轰动效果。

    前来大雍留学、经商的洋人,多如过江之鲫,黑的白的,红的棕的,高的矮的,大舌音小舌音,咋咋呼呼,细细怯怯,什么样色儿都齐全。

    这些年的变化,似乎也没什么大动静呀,但回过头去看,今年和去年又不一样,叫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这样的繁华盛景下,帝国的统治却并不那么稳若泰山。

    这一年,是武帝驾崩后的第二年,倒后党换了一批人,也换了一个“后”。

    他们的目标从废皇后变成了请太后退位,还政于皇帝。

    现任皇帝都五十了,太子时期就监国,监国近四十年,却没一天正经主理政务,这像话吗?

    ——

    倒后行动的倒台9

    皇后屿。

    皇后屿湿润温柔,冬暖夏凉,适合生活。

    自从被武帝献给孝圣显太后为生辰礼物后,皇后屿飞快发展,至洋夷入侵被驱逐后,皇后屿一跃成为大雍最大的海港,常住人口十万,非常住人口数十万,繁华得不可想象。

    皇后屿新城的角落里,一家酒馆。

    酒馆的名字就叫“一家”,混卖东南西北各种酒。

    如今即便在大雍内陆,洋酒葡萄酒也算不得罕见之物,何况是最发达的商贸港。

    小酒馆一开始就供人喝酒,有个小老头儿带着姑娘说书凑趣,近几年也学洋人的酒馆,有歌女舞女献艺

    小酒馆今天很沉默,不似往日多情,摇曳的歌女裹得严严实实,连脖子都不敢露。

    几个各式各样的水手满脸倒霉地走进门,带来格格不入的喧闹。

    水手刚想随便冲跑堂发泄发泄,抬头看见角落坐了好几桌子身穿巡防司出勤官服的人,活生生把嘴边的“你丫长没长眼睛,没看见老——”改成了“没看见这有个台阶啊仔细摔着”。

    水手们顶着士兵们审视的目光,夹着尾巴找了张桌子坐下,温言细语地点酒水。

    好在那队巡防司的士兵只是来休息一下,略坐片刻,便走了。

    他们离开后,酒馆的气氛才重新热络起来,那歌女也脱了严严实实的外衫,露着雪白的颈子、臂膀和一截细细的脚踝,端着酒拿着羽扇,在各桌之间穿行唱曲儿讨赏。

    方才大气不敢喘一下的水手就着下酒菜抱怨:“茉莉家小心经营那么多年,怎么突然给抄了,这下可好,去哪找女人?”

    “不止茉莉家抄了,红袖生香也关了,我刚问熟人,张妈被抓喽。”

    “以前虽然也不叫开窑子,私底下做生意,只要没人告发,不也能做么,怎么今年拔根究底起来?”

    “还是以前好啊,以前这都是合法经营!”

    “以前什么不好啊,现在越发严谨,不让买卖奴婢,不让开设赌场……唉!”

    那歌女正好唱到他们桌上,端着酒和一个脸最俊的黑皮水手调情,你来我往的都快拉丝了,闻言,翻了个白眼:“得了吧,要是以前啊,在座咱们都是当奴婢的命,大哥现在出海,一年得三千两银吧?不然谁卖命啊!死在外面,抚恤银至少三万。以前一个壮丁的卖身契就值三十两,您这还不知足呢。”

    被歌女怼的水手正待要发火,一看这姑娘粉白的脸儿酥桃一般,润红的嘴角微翘,眼波含情,立时雷劈一样软在那里,语气也柔和得几分:“小丫头看不起咱,咱这力气水性,就是当奴才也是心腹奴才,以前么咱是刺史家出来的,若不是老太后废止奴婢——”

    老板亲自端琳琅满目一筐酒来,挤眉弄眼地说:“几位好汉,咱们小本经营,莫谈国事。”

    水手里一个混血大汉按住老板的肩膀:“就问你知道不知道小茉莉怎么关了?莫娘儿手眼通天什么关系走不上,咋还能让官府关张?”

    老板被他用力一按疼得龇牙咧嘴的,赶忙说道:“嗨,太后七旬大寿,南巡出游,要幸咱们皇后屿,这不是提前收拾收拾,省得不长眼的人撞到她老人家眼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