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泉村——
在忙忙碌碌中,时间已悄然来到十二月,细雨飘飘,在北风的加持下,冷空气肆虐,冻得一出门就打哆嗦。
“小棠啊,这下着雨呢还出去啊!羽绒服穿了没?帽子怎么不戴上?”何妈看着门口正穿水鞋雨衣的女儿忍不住唠叨起来。
“知道了,穿着呢!”
“要我说你爸已经去看了,你就在家待着呗,淋雨了女孩子容易湿寒入体。”
“放心吧,妈,我里面都穿了厚外套了,那么大个果园,就爸一个人,看不过来啊,这雨啊都下两天了,不亲自看看,我可不放心。”
何玉棠说完,利索的戴上帽子,拿起一把锄头哒哒出门往村外走去。
南省这边冬天的雨没有像夏季一样倾盆瓢泼,只是小雨淅淅沥沥下着,伴随着寒风凛冽,远处山间起了浓雾,走在田间小道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
“李叔,这下雨天还出来呢?”
菜地里弯着腰查看的人听到喊声抬起头来。
“是小棠啊,这是要去上坡那吗?一早就见你爸上边哩!”
“是啊,这雨下不停,得去看看才放心不是!”何玉棠站在村道上说着,看了会抬脚走下田。
映入眼前绿油油的,这一片全是菜心,长势喜人,经过雨水的滋润,青翠欲滴,嫩的哩,看了就想掐一把回家炒了吃。
南省冬天并不影响蔬菜生长,特别是菜心,几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味道好,再生能力强,摘了一茬又接着种一茬!
不过如今年关了也大多种的各类绿叶菜多一点,加点萝卜,荷兰豆,其他瓜类的是没有的,得等春天了。
“叔,这菜心这两天可以掐了!瞧瞧,有的花骨朵准备开花了!”
“是啊,前段时间都是大太阳,这两天雨水一加,可不得长起来!”
“这雨啊来得及时,摘完这个,马上又可以翻了地接着种了!泥土还润着,不用费劲儿!”
“嗯,是这个理,那叔您忙,我得去坡上找我爸去!”
“去吧去吧!有啥需要帮忙的说一声!”
“哎,知道的!”
何玉棠扛着锄头,沿着特意为果林开辟出来的小路往坡上走,跟何爸错开了方向的。
林子大只能一人一边忙活起来。
桃树苗扎根的还不是很稳,山上泉眼多,地势低的位置,雨水冲刷下来,把根部的土带走不少,得用锄头扒拉点泥土重新填好,刚填的位置还用把头拍了拍,稳固一下树苗。
看到旁边有杂草,也得顺道刨了。
这一忙碌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肚子饿得咕噜转的时候,何玉棠掏出手机一看,才发现下午一点多了。
怪不得饿的慌!都过饭点了!
把手机塞回口袋,找个高处的田埂爬上去,四处望了望,依稀看到远处的人影,还在忙碌,连忙高声喊了一声。
“回家吃饭了,老爸!”
“你先回!”远远的传来这么一声。
何玉棠听罢,也就收拾工具往坡下走,这不干活了,身体不活动就觉得寒风刺骨啊!就站一小会,浑身凉嗖嗖的。
“妈,我回来了!午饭做啥了?好饿啊!”
到家的何玉棠在屋子边打开水龙头冲刷着粘满泥巴的水鞋,忙活一通又快速把雨衣脱下来挂到墙壁上放好。
趿拉着拖鞋小跑到门口火盆边,一屁股坐在小凳子上,伸出冰冷的双手放置火盆上方,上半身往前一探恨不得整个人趴在火盆上。
“怎么这会才回来,你爸呢?”
何妈皱着眉头,见闺女这模样只得停下手里的活,小木条扒了扒炭盆,使其热源更足后,又夹了几块木炭放在边上。
燃烧的火盆驱散了浑身的寒气,阵阵暖意袭来,坐了好一会整个人才算热乎起来了。
“还在坡上呢,中午吃啥,好饿!”
“煮了米粉,这会都凉了,你自己热一下!这么冷的天,不会早点回来!”
伸着冰冷的脚丫子在炭盆上方来回晃,等脚底板暖和了套上袜子,去找棉拖鞋的何玉棠才发现,挨着墙根处码好的一堆竹条。
“哇,老妈,你一个人就劈了这么多竹条呢!”
“那可不!早点劈完,等你爸忙完就可以编,不然这过了年,天气一热,春耕开始就更没时间了。”
“厉害啊!”
何玉棠赞道,早在前几天,一家三口就去砍好竹子了。
何爸说年前空闲点,编好围栏放着,开春了抓小鸡崽,就能直接在果园使用,围起来,就不怕到处跑了,所以今天何妈一个人在家先劈竹条。
“老妈,刚顺道看了下,村口菜地那,这两天就能摘一批菜心了,我打算发了这一次货到宁城,后面剩的就全给小灵她们卖了!村里的也得留点过年吃!”
何玉棠捧着瓷碗,边吸溜着米粉边说道。
“这样也好,十二月底进腊月了,还有二十来天就该热闹喽!年关了大伙也该休息休息,都给小灵她们卖去,村里的各家自留地都有种,够过年吃的了,你不懂就让你爸去商量就行!”
“嗯嗯,放心!我知道!”
“对了,这小洋有说什么时候回来吗?学校该放假了吧?”
“说了,下周回来,可能还想跟同学玩会吧!”
“玩啥玩,让他早点回来!到时候一起去山上砍点木头,我还想再烧一窑炭呢!”
“不是吧,老妈!家里不是还有木炭吗?”
“那哪够啊,你伯父他们回来,一家分一点,还有你们几个小的哪年不得做点烧烤!”何妈白了一眼。
“行吧行吧!要我说,直接买了就好了,还费劲去烧!也不差这几个钱啊!”何玉棠不理解。
“你这孩子,你爷奶早年种了那么多木材,不用白不用,留着别人给偷摸砍了!”
“你也不看看种的位置,那么高的山顶,人爬上去都累,还扛木头下来呢!”何玉棠小声嘀咕着,到底不好再说啥。
那片树林子是他们家老一辈怕子孙后代没柴火用,特意种的,也不晓得什么树,长这么多年也只手臂粗,特点耐烧,就适合当柴。
村里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在各自山头种了点,八九十年代还经常为了谁谁偷砍了谁家的树闹矛盾。
现在嘛村里留下来的人少,要么天然气,要么用电,几户老人家喜欢用土灶的,山脚随便捡点加上地里的玉米杆也尽够了。
烧柴的机会少,除非要办什么大喜事需要大量柴火的,才会特意上山砍。
所以上山的小路早就被杂草荆棘覆盖,要爬上去想想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