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章 掌握技巧,轻松得分!

    “这题,其实挺简单的。”

    “尤其是,这首边塞诗也那么简单,”

    “只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6分能不能拿满分不知道。”

    “但拿个5分,却是轻而易举,有手就行。”

    这诗歌鉴赏第二问,对别人来说是千难万难。

    一听要从意境角度鉴赏全诗,就两眼懵逼,不是乱写,就是无从下笔。

    可对叶风来说,却是soeasy。

    只见他仅上下默读了两遍诗,便成竹在胸的开始在答题卡上挥笔答题。

    “首先,全诗描述了戍边将士在大战过后,得胜归来的场景。”

    这第一句话,就是总结整首诗写的是什么。

    看上去十分简单。

    且是非常常见的答题套用技巧。

    但你不写这句话,肯定要被扣分。

    而写了。

    那1分肯定是到手了。

    “其次,本诗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一方面表示胜利者的喜悦,另一方面表达征人的乡思。”

    “后两句写日出南东,铁衣生寒,既表示壮阔戍边时军容的整肃,同时也表示军旅生活的艰辛。”

    这第二句话,是详细描写诗歌上下文四句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意思,是对第一句话场景的展开。

    同样,这也是套用技巧。

    只要考生能把诗歌内容理解清楚,得到这2分绝对不难。

    当然。

    如果考生看不懂诗歌,连内容意思都不清楚,那就另说了。

    曲解诗歌内容,往往写一大堆也得不到分,

    不过这篇边塞诗非常简单。

    应该没人看不懂吧?

    前边这3分。

    出卷老师说是故意送分也不为过。

    只要平日语文成绩还算不错,在诗歌鉴赏一道的基础还算扎实,这3分肯定能全部拿到。

    相比而言。

    接下来分析该诗歌的意境和中心主旨的3分,才是学霸们跟一般学生拉开分的关键。

    3分得1分,是普通学霸。

    得2分,算优质学霸。

    若是3分全部能拿到,那绝对是超级学霸。

    至少在高中语文一科,称得上登堂入室了。

    而叶风,便是最后一种。

    只见他不假思索,便拿笔一挥而就。

    “最后,诗歌以极具边塞特色含蕴的丰富意象,通过忧喜、冷暖、声色等对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发了征人悲壮慷慨的思想感情。”

    啧啧!

    意象有了,修辞手法有了,意境有了,感情也就是中心主旨也有了。

    叶风自认为,自己答题十分完美。

    让阅卷老师,几乎没扣分的可能。

    “真想不到,时隔十几年再参加高中的语文考试,这试卷居然会这么容易?”

    “看来之前估分,还是不太准。”

    “如果后边难度也是如此的话,这次考试总分绝不止640分。”

    一时间,叶风嘴角情不自禁的翘起,那是对自己水平感到满意。

    虽然他灵魂都到35岁了。

    但此刻身体才18岁,那他就是18岁。

    这18岁的年纪。

    谁不会因自己考试考的好,分数拿的高而高兴满意呢?

    此刻周边其他人答题。

    是越答越紧张,越答越神情凝重,似乎遇到了不小困难。

    不是文言文阅读他们看不懂,就是诗歌鉴赏他们不太会。

    这两大扣分点。

    他们也不知要被扣掉多少分。

    但叶风,却是越答越轻松,甚至感到毫无压力。

    然后。

    就来到了第四道大题。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

    这道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貌似也难。

    因为它需要先阅读一篇大几百字,十分冗长繁琐的文章,再根据文章解答填空题和选择题。

    题型,往往是简单的。

    但做起来,很多人都会做错。

    毕竟文章太长太繁冗了,许多人看着看着眼睛就花了。

    虽然内容不难理解,但其中可埋了不少坑。

    比如答题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因断章取义或偷换概念而答错,又或因因果错位,似是而非而踩坑。

    10分的题。

    绝大部分都只能得3~5分,少数6~8分,满分很难。

    但实际上。

    这题只要掌握好解题技巧,得高分轻轻轻松。

    那就是……

    作为考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清晰理解原文原话,按照原文原话去答题,切莫自作主张的遐想引申。

    那8~10分,肯定能到手。

    比如叶风答题,便是如此。

    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上帝视角看文,而绝不代入其中。

    那作起答来,自然轻松流畅,且大概率能做对。

    所以不到十分钟,他便搞定了这一道大题。

    同样。

    下边第五道大题,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也是如此。

    这文学类阅读,比实用论述类阅读要难一些。

    毕竟文学么?大家懂的都懂。

    什么叫文学?

    看不懂的,就叫文学。

    这文学类阅读。

    不仅字数比实用论述类更多,犹如老太太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

    且往往应用各种修辞写法,或幽默讽刺,或针砭时弊,借而表达出极高的思想感情。

    这文要读懂,真不容易。

    而题目要做对,更难上加难。,

    毕竟这一道大题的四小问,往往都不是选择题,而是解答题。

    其中第一问。

    经常问的是对文中某一句话的理解。

    这特么纯粹瞎扯淡。

    事实上,每次考试过后,如果写该文的作者还在世的话。

    你去问作者对自己写这句话的理解,其表达了什么独特含义啥的。

    作者都会一脸懵逼。

    比如树人先生最有名的那句。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

    你问树人先生,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树人先生也许会说。

    “搞七廿三,我勿晓得。”

    没错。

    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有何含义。

    也许树人先生家门前,真的有两棵枣树,而他也只是单纯的写两棵枣树。

    但我们却会理解成。

    1:“这一棵枣树指作者自己,另一棵枣树指和作者有一样目标的人。”

    2:“这是重复修辞的运用,就跟电影中慢镜头的运用一般,能更好突出文章主旨。”

    3:“一棵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给人莫名的沉重压抑,这样更能体现出那个动荡时代的黑暗。”

    4:“体现作者写该文章时,心情是多么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