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王会长对李林很看好,就想让李林到市文联,这也属于引进人才。

    李林不知道去做什么,也不知道和原单位比有啥优势,毕竟自己在单位也没啥压力,本来可以申请内退,他担心内退后没事做,就没退,扔然挂着股长头衔,很自由,工资照样拿,晚去、不去几乎没人管。

    王会长让他考虑考虑,他先向上打报告。

    这运气如果来了你是躲都躲不开,挡都挡不住,撵也撵不走,李林运气就是这样。没几天省书协也举办了书法大赛,王会长急忙把这消息告诉了李林,并替他报了名。

    李林感到上帝又向他抛了橄榄枝,命运又一次青睐于他,他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有一种马上就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预感。

    他又开始了发奋练字,有了第一次获奖的经历,他变得沉稳了许多,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丹田气十足,已经慢慢有了大师般的风度。

    随着时间推移,书法功力不断提升,对诗词感悟又上了一层楼:原来仅仅是欣赏体会,给自己的是震撼和激励,现在似乎已经融入进去,就差那么几步就要和伟人思维同频了。

    这种自信也激发着他的灵感,挥笔更洒脱了。

    顺利参加省书法大赛,又拿了个一等奖!李林名声大噪,成了炙手可热的人,李体书法一时成了新生事物的代表。

    接受王会长建议,在王会长斡旋下,加上李林的成就得到了领导的密切关注,进市文联也很顺利,成了书法协会一员,社保工资关系组织关系都跟随修一同转入市文联。

    李林人生犹如开挂,有了加速度!接触人员级别越来越高,从市级到了省级,理事、会长都成了他的朋友。

    称呼也变了,李林,李老师,李大师。

    不知啥时候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书法热。

    这是一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喜爱也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一定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有人是附庸风雅。

    不管怎样,各地书协明显热闹起来,活动也多了,与之配套的报刊杂志发行量也大增,业余练字的多了起来,书店书法类书籍也多了,一时颇有点“洛阳纸贵”的现象。

    几乎所有办公室都悬挂有书法作品,常见的有: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马到成功等等。

    有的也就是跟跟潮流,悬挂个自己喜欢的就行了,在乎的是书法内容。有文化的在乎的是谁写的,看后面落款,行内人士是最讲究的,大师级亲笔写的才是宝贝。

    批量拓印出来的感觉掉价,所以能得到真人亲笔题书的墨宝才是宝。

    李林慢慢开始忙起来,学习,交流,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竟然还人模狗样坐在前排,有时候还能当评委,职务也从市书法会员、副会长逐渐到了省书法协会副理事,成了一名业内人士口中的“李老”——注意,看仔细了,是李老,不是老李!“李大师”

    这天李林和老刘坐在一起喝小酒,当李林把自己这段改变告诉老刘后,老刘高兴地和他连碰三杯,“大跌眼镜,李大师,恭喜了,”

    “哈哈哈哈,”两人同笑碰杯。

    “赐给俺点墨宝呗,李大师,”老刘忍住笑。

    “小事一桩,不过——”李林停顿。

    “不过什么,还给我装起来了?”老刘瞪眼。

    “要润例”。李林说的一本正经

    “润例?”是啥玩意?老刘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就是润笔”,李林解释。

    “让你写个字,是给你面子,你还让我像个书童一样给你磨砚?”

    老刘显然没明白润笔润例啥意思。

    “给钱!”李林道:“非的让我说的这么粗俗,我现在是文化人了,让我讲究点行不行?”

    “谁给谁钱?”老刘感觉李林在开玩笑。

    “当然是你给我了,”李林解释。

    “多少?”老刘耐着性子问。

    “以尺定价。”

    “我定你个大头鬼,我给你一巴掌,一下就是五块,”老刘想发火。

    “哈哈哈哈,那是行规,对你无效。”李林洋洋得意。

    “小人得志,成大师了你也不矜持点?老刘敲点他。

    就这样两人调侃、胡吹,李林又回归了原来的秉性,这哥俩又像在大学一样互不服气,“猜宝、压手指,”玩起来,推杯换盏没少喝。

    李林出去应酬的多了,也接触到了很多真正的大师,他有点外强中干、自惭形秽的强烈感觉,这些大师不仅仅修养很到位,文化内涵都很高深,在业内德高望重。

    而自己也就是个大学毕业,半路出家,纯粹一个草根外打正着,他没想到写点字就能拥有如此耀眼的光环。

    万幸的是他没有飘起来,有次外出学习,一位大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充实自己,要强大需要的是以后的填充而不是以前的成绩。

    李林难能可贵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除了外出忙活剩下时间就是继续练笔,读书。

    他很注重历史书籍的阅读,他的理解是:我们经常自豪地说我们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说明沉淀才有内涵,懂历史才能让自己沉淀足够的东西不飘。

    李林慢慢改头换面,不久就弄了一辆车,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做做评委,装模作样讲讲课,给人写写字等。

    除了有真金白银的收入外,收到最多的就是好酒好茶。

    每当外出归来,最早联系老刘,不但管吃还有送酒送茶叶。

    老刘感叹自嘲:“真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你成大师了,我跟着你也没少沾光,起码这好酒好茶以前我可不怎么能有福气品尝。

    李林道,“社会现象,自己吃几个馍我心里门清。当官的有钱的人家喜欢,咱何德何能敢不给面子?”

    这李林说他胖还真喘起来。

    李林这算是一飞冲天了。老刘也受了鼓舞,心里默默打算着也干出点啥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