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九章 武装押运的背后

    从与大陆商家建立起商贸关系以来,商务部门一直都在致力于建设一个由广州为基点,向外地延伸开去的产品分销网,但有鉴于这个时代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较为严苛的流动人口管制,商务部门在这个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基本都是依靠着“福瑞丰”这种本地商户的自行运作,不管是效率还是可靠度都十分低下。特别是像军火、私盐一类的违禁品,要运往外地更是麻烦多多,就算“福瑞丰”这样的地头蛇也得小心翼翼地做很多遮掩的工作。

    虽说目前穿越集团各种工业品的产能还远远无法供应大陆这么大的市场,但随着产能的逐渐扩大,商务部门也必须要在商品出现滞销之前开拓出更广大的销售市场才行。而现实的状况与商务部门所期望的快速高效的产品分销网相去甚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得解决分销渠道的问题。

    要建立专门的物流转运系统,现在的驻广办还力有未逮,所以施耐德等人经过合计之后,推出了另一个折衷又不失有效的办法,就是武装押运机构。

    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镖局”,但功能类似的民间安全机构在这个时期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明正德年间就出现了过一种名为“打行”的组织,到了万历年间已经逐渐普及于各个大城市。这种用拳头图案做标志的民间安全机构都是公开挂牌营业,业务内容就是为行旅客商和富豪人家提供安全保护的服务,地方官府对其存在和运作规则也是认可的,“打行”所押运的贵重财物,还可以由官方出面贴上封条,以便让货主放心运送途中不会被人私自开箱。

    作为两广地区的首府,广州城自然也有类似的组织,不过其规模和组织结构在驻广办看来都还属于“业余玩家”的水平,离驻广办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太具备合作或者是收购的价值。倒是主动找上门的李家给了驻广办一个新思路——李家自己不是养着一支规模不小的民团吗?不如让他们把这支民团拉出来,然后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来实现驻广办对分销渠道建设的初步计划。

    这个设想无疑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李家民团从去年开始就已经逐步装备了从胜利港购买的二七式火绳枪及全套的单兵装备,并且民团的指挥人员也正分期分批地到胜利港接受统一的培训,受训时间甚至比北越协从军还长,其战斗力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另外这支民团在此之前就已经执行过几次押运任务,圆满地将数以十吨计的私盐运往了两广各地府城,已经证明了他们在这方面所具备的潜力。只要再作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短期内就可以把这支民团变成武装押运队来使用。

    当然了,李家所关心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自家民团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战斗力化为赚钱能力。李家现在投入到这支民团上的费用已经超过万两,就算不能把本都找回来,能把日常维持费用挣出来也是好的。

    对此驻广办也早准备了一套方案,今后这个武装押运机构的主要内容就分为内外两部分,对外主要承接贵重物品包括金银等等的押运工作,而这种对外业务所掩护的则是“福瑞丰”自家经营的违禁物运送。

    目前“福瑞丰”仍是打着商队的名义从广州向外地运输军火私盐之类的违禁物,遮遮掩掩不说,经常连大路都不敢走,害怕遭到地方巡检司的盘查。而成立武装押运机构之后,“福瑞丰”就可以用押运物封箱的方式,来应对路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盘查——当然这封箱的封条,必须得找官府出面才行,否则其合法性就堪忧。至于如何跟地方官府沟通合作,这种小事情就不需要驻广办再一一指点了,老油条李继峰自然知道该怎么去操办。

    驻广办把话点到这个份上,李家父子当然已经领悟到了其中的猫腻。镖队接一箱货的押运任务,完全可以带十箱货上路,至于其他九箱里面装的什么东西,途中也不会有人撕去官方封条查验。今后镖队就可以明目张胆地运送各种违禁物穿州过府,毋须再担心遭受盘查。往极端一点说,“福瑞丰”想要运货去哪里,完全就可以自行杜撰出一个委托人,然后运一批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货物上路。

    要做到这种程度当然不会很容易,首先就得把广州各个沾边的衙门打点周全才行,这费用肯定不是个小数目。不过驻广办很慷慨地表示,成立这个机构的启动资金可以跟“福瑞丰”五五开,今后就当作是双方入股的生意,赔了一起分摊,赚了就按此比例对半分红。

    对于这个提议,李家父子似乎也没什么反对的理由——如果这个机构成立,那么通过暗线走的货物肯定都是来自胜利港,海汉人要插一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海汉人这样做无疑就承担了李家民团近半的日常维护费用,不管这个机构今后能不能赚钱,起码从这里就能省下一大笔了。

    而驻广办当然也不是钱多了没地方投资,与“福瑞丰”合股搞这个生意还是有交换条件的:第一,此武装押运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必须要有海汉专员的参与,所属人员要全部参与海汉方面安排的专业培训课程;第二,海汉方面有权派人随押运队全程参与押运过程,对今后的驻外地分机构,海汉方面也将派驻人手。

    这两条要求的目的性是相当明确的,第二条要求根本就是照搬了何夕的原话,其作用就是要在建立分销渠道这个目的之外,还要依托这个押运机构的业务网络,将隶属于海汉的大陆情报网逐步建设起来。

    何夕到广州已经有半年时间,但情报网的建立工作一直都局限于广州本地,很难有合适的机会向外地扩展。而这个合资的押运机构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今后只要镖队能够去到的地方,海汉的情报网也能很快就延伸过去,而且能够以合法的形式拥有一定程度的武装。

    陶东来到广州的时候,驻广办已经和李家谈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基本就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在听过了驻广办的当面汇报之后,陶东来也认为这是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案——在商品分销网方面能够取得进展估计不会有驻广办预计的那么大,但对于在大陆建设情报系统的促进作用却是无可比拟的。光冲着这一点,陶东来就觉得这笔钱花得很值。

    穿越集团这边实际的花费其实要远远小于两家协议中的数字,这是因为穿越集团的出资更多是以装备和专业训练教程来折价,现钱倒是真没掏多少。以李家民团两百人的规模来计算,穿越集团这边的出资额不过每年两三千两银子,多卖二三十吨盐就回来了。就算今后李家民团的规模扩大,其实也在穿越集团的承受能力之内,这点钱相比执委会批给驻广办情报部门的活动资金来说,真的只是个小数字而已。

    当然像火枪这类的大杀器,肯定是不能让武装押运机构公开装备的,这种东西顶多只能装箱随行,绝不可能光天化日背着火枪招摇过市。不过这个问题在今年内就应该能够得到解决,胜利港的军工部门已经在研制一种短版火枪,射程虽然会缩短但威力会进一步加大,其用途主要是提供给北越那边钱天敦组建的特战连队使用,以方便他们在山地丛林的环境携行。

    此外还有威力稍小的警用版会装备到即将成立的警察部门,如今广州这边有这个需求,那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降一档,出一个性能更弱化的短筒版本来装备李家民团。而至于李家民团原本所使用的火绳枪,则可以卖给福建方面,操作得好甚至还能有点小赚头——许心素那边可是在捧着银子等人卖武器。而李家民团则将有望成为胜利港之外第一个装备燧发武器的武装势力。

    在搞定了李家之后,驻广办便立刻利用自己的业务关系,开始为尚在计划中的武装押运机构寻找客户,准备将武装押运业务作为银行的附属业务来进行推广。而目前在“海汉发展银行”开有户头,银钱来往数量巨大的这些外地客商,就成了施耐德等人重点关注的对象。像“海丰号”的银钱往来数目虽然不算数一数二,但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几乎每个月的月初,“海丰号”驻广州的业务主管王勤就会到驻广办取走五千到八千数目不等的现银,通过其他方式运回惠州总号。

    正好陶东来也打算找客户了解一下银行的运作状况,于是施耐德便出面将王勤邀请到内院面谈。果然一问之下,王勤对于这件事很有兴趣,施耐德便抓住时机向他介绍了规划中的业务。

    王勤听了之后反问道:“既然是贵方组织的护送队伍,在下自然是放心的,只是有一点不明,为何贵方的的护送费用会比别家更低?这但凡是沾上‘海汉’二字,可从未听说过有便宜货之说。”

    施耐德笑道:“价格高低,那是与商品稀缺程度挂钩的,我们海汉的商品价格高,其实只是因为想买的人太多而我们的产能又很有限而已。等产能提高了,价格自然就会降低的。不过这个押运的买卖和商品不太一样,我们不是要靠这个赚多少钱,而是想凭借这个业务来扩展商路而已。”

    王勤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也不知他是信了还是没信。

    施耐德自然也有没说出口的内容,押运的报价低可不完全是他刚才所说的理由,一部分是顺路运自家私货的利润,另外也有将这种武装押运队拓展成物流企业,靠着扩大运输量来压低单件运单成本的打算。就算前期略有亏损,但从长远来看,施耐德仍然对这门生意充满了信心。

    陶东来接着又将话题转回到了银行的业务上,劝说王勤试用“海汉发展银行”即将推出的不记名式的小额银票。这种银票除了能够在胜利港使用之外,目前广州本地有“福瑞丰”、“永丰布行”、“海汉书局”等数家商户也将开始接受这种银票。另外像潮州府的“澄海行”,以及远在福建漳州、泉州的许氏商行,都已经与驻广办谈妥了这种小额银票的使用协议,并且年内“海汉发展银行”就会将分号开到漳州境内,届时在福建范围的商户,也可以在当地的分号享受到通存通兑的服务。

    王勤所属的“海丰号”总号在惠州,距离漳州中间就隔着一个潮州府,与福建方面的业务来往也是很多的,这个消息倒是让他非常动心。在广州这边习惯了使用“海汉发展银行”提供的通存通兑服务之后,王勤的确是感受到了其便利性,如果漳州那边也能提供这样的服务,那么今后自家商号要从漳州贩运商品到广州,银钱上的交割可就方便多了。

    当下王勤就顺口应允下来,并让施耐德立刻从他账上划出五百两换成这种不记名的小额银票。施耐德吩咐下去之后,不一会儿于小宝便端着个托盘进来了。托盘上是一叠面值分别为十两、五十两和一百两的新式银票,上面还压着一个小小的锦盒。

    “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王老板可别嫌弃!”施耐德笑嘻嘻地将托盘推到了王勤面前。

    王勤将那小锦盒打开一看,见是一枚一寸见方的玻璃印章,印文是“海丰王勤”的小篆体,当下连声谢道:“如此贵重之礼,在下如何担当得起!施总实在是太客气了!”

    产能不足再加上有意识的炒作,海汉的玻璃制品在两广地区一直都居高不下,而只售予少量收藏家的定制品更是凤毛麟角。王勤在此之前曾经找驻广办替某位惠州富商定制过一套玻璃文具,仅仅是上面镌刻了主人家的名号和两首诗词,价格就在原本基础上翻了一倍。驻广办的产品名册上可是有明码标价,玻璃定制品刻字价格每字十两,尺寸超过五分的还要加收费用。像玻璃印章这种定制品,最低起价都在八十两以上,加上刻字,市价妥妥超过百两,王勤这么客气倒也不是装出来的。

    施耐德道:“今后王老板有什么需要,只要写封书信,用这印章盖好落款,派人送来驻广办,我们会派人上门办理业务,省下王老板跑来跑去的麻烦。”

    王勤合上盒盖,笑着应道:“那可不成,在下要是不来,如何能时时得到施总的指点?”

    施耐德道:“说到这个,我最近倒是有一个构想,不知道王老板有没有兴趣参与其中。”

    “如果是好事,施总可别忘了算上在下这一份!”王勤此时心情大好,说话也开始随意起来。

    施耐德解释道:“是这样,我们驻广办打算联合福广两地跟我们有贸易来往的商家,成立一个新的机构……”

    “商会?”王勤没等施耐德说完,便问了一句。

    施耐德摇头道:“并不是只是传统的商会,这个机构的吸收对象是愿意跟我们合作,一起发财的商家,不受地域或者经营规模的限制。这是因为我们要做的生意比较大,单独一家两家联合起来实力还远远不够。”

    王勤愕然道:“据在下所知,福广两省与贵方有生意来往的商家,至少也有二三十家之多,是何种生意竟然需要如此多的商家联合起来才能做?”

    施耐德笑而不语,陶东来接过话头道:“王老板有没有去过胜利港?”

    王勤点点头道:“有幸在一个月之前去过一次,只是那次去得匆忙,无暇去拜会施总。”

    陶东来道:“那王老板觉得胜利港那地方怎么样?”

    王勤想了想才应道:“在下初到之时,难以想象当地只是开埠不到一年的新港。无论是港口设施还是当地环境,都可算是在下去过的港口中数一数二的好!很早以前就听闻贵方精于工程营造,去到胜利港之后才算是见识了传闻中不能形容的厉害之处。在下当时还听到一些说法,称崖州官府有意将治下的一些荒地交给贵方开发。”

    “的确是有这事,不过我们当时还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经营胜利港以外的地区。”陶东来点点头肯定了王勤的说法:“如果现在有新的机会,打造出第二个、第三个胜利港,王老板会不会有兴趣参加?”

    王勤眼睛一亮:“陶总不是在开玩笑吧?贵方真打算再开新埠?详情可否透露一二?”

    “当然可以。”陶东来点点头道:“我们刚才所说的新机构,就是为此而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