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6章
有鉴于辽东的局势已经在朝着对满清不利的方向发展,驻扎在当地的海汉军也加强了对战局的监控措施,以便能及时掌握战场态势。
海汉军固然不会直接参与这两国间的战事,但仍是派出了部队前往辽东湾北岸附近侦察,并且堂而皇之地在盘山县附近海岸登陆,出动小股骑兵在该区域内公开活动。
这种行为并未引来交战双方的攻击,恰恰相反的是,明军和清军对于出现在这里的海汉军都十分忌惮,主动与其保持距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在当前这种微妙的局势下,交战双方谁都不愿招惹海汉,让其有借口出兵干涉目前的战局。
1647年开春后,明清两国战事再起,双方再次投入重兵,在闾山南麓与双台子河入海口之间不到百里宽的战场上展开了厮杀。这个战场以西便是大明目前的前哨重镇锦州城,往东则是一马平川,明军只要突破这条战线,三百里外便是满清京都沈阳城了。
此时的情形与八年前清军攻入山东时颇为相似,一方****,另一方苦苦支撑,只是当下角色互换,攻守易主,清军在持续不断的消耗战之后,早已不复当年的勇猛。而明军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装备升级之后,战斗力比当年的确有了质的提升,正面交锋明显可以压制对手一头。
如果不是清军仍保有大量骑兵编制,在机动力方面还有一点优势,恐怕这条防线在明军的连续猛攻之下也撑不了几天。
四月下旬,明军终于攻破了这条战线上的重镇盘山县,溃败的清军一口气后撤百余里,到辽中——辽阳一线才重新完成集结,试图依托辽河流域的水系继续进行抵抗。
但辽河水系的流量不大,河面往往也就十多二十丈宽,水性好点的士兵甚至可以武装泅渡,要搭建浮桥让大部队通行也不是难事。而明军一方的炮火威力明显占优,完全能够隔空在河对面清理出一片登陆区。
因此清军的这一对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最长也就只能拖个一天半天,一旦上下游有其他地方被突破,整条河岸上的防御也就宣告崩溃了。尽管辽河流域支流众多,但最终也还是没能阻挡明军的攻势,仅仅不到十天时间,辽河防线便已全线告破。
此时明军的前锋营距离沈阳已经不到百里,摆在皇太极面前的就剩两条路,一是集中满清剩下的兵力死守沈阳城,与明军在这里决一死战;二是放弃沈阳往北撤退,尽可能保存实力,日后寻求合适的时机东山再起。
但此时的皇太极身体状况已经极差,他认为自己即便是撤离沈阳,恐怕也熬不到东山再起的时候了。所以他决定提前传位给第九子福临,由其率领清军大部队提前撤离沈阳,前往更北边的兀良哈地区重头再来。而他自己则继续留守沈阳,无论胜败都不打算离开了。
五月底,福临在沈阳故宫继任帝位,年号顺治。由于此时顺治年方十岁,仍将由他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助执政。顺治和多尔衮带走了八旗精锐和国库里剩下为数不多的钱财,留下皇太极率领五万清军继续留守沈阳。
六月间,明军主力抵达沈阳城下,三日之后,二十万明军完成了对沈阳城的包围,就此展开攻势。上百门火炮围着沈阳城炮轰数日,将几个城门全都轰成了渣。
城破之后,两军又在城中血战三日,总算是拿下了沈阳城。皇太极最后率领侍卫百余人缩于宫中,拒不投降,最后放火自焚,倒是没有直接落在明军手里。
在原本的历史上,皇太极应该在四年前就病逝了,不过这个时空中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下,他阴差阳错地多活了四年,倒也是赚了。而这个时候距离皇太极当年在沈阳称帝,也才过去十一年而已。
但就在明军攻克沈阳城之后不久,海汉便向大明发出通知,鉴于海汉国内兵工部门要进行设备升级维护,所以必须要停产一段时间,原本应该于年内交付给大明的军火装备,交付时间大概都需要延迟一年左右。考虑到大明购买这些军火的资金本来就是来自海汉提供的专项贷款,海汉决定免去延迟期间的贷款利息。
这其实就是早前陈一鑫与皇太极秘密议定的协议内容,只要明军攻克沈阳,那么海汉就会暂停对大明的军事援助。至于满清能不能够抓住这个**之机谋得生路,那就不是海汉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给满清留下这样一条退路,海汉打的主意也是想让满清继续牵制大明的注意力,避免大明在消灭满清之后就立刻掉转头跟自己撕破脸。另一方面让这两家继续打下去,大明就得继续依赖海汉提供的援助,这样也会有利于海汉进一步从大明获取各种好处。
停止供应就意味着接下来大明无法再依靠武器装备的优势压制对手,但当下的局势明显对大明有利,就算没有了海汉的援助,大明也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停手了。
明军攻克沈阳之后进行了十余天的休整,然后便继续向北进军,明显是打算要将满清的残余势力清剿干净。
但沈阳的东北方向全是大片山地丘陵,大部队在这里难以展开作战阵形,而清军却可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更强的机动力,在山林间不时发动突袭,来去如风,让明军难以防范。
明军出了沈阳只往北行进了百余里,就已经遭遇四十多次大小袭击,伤亡近千,这也让在前线督战的杨嗣昌等人意识到这附近的环境不适合明军的作战方式,再要使用之前的那套打法只会徒增伤亡。
而且此时明军的弹药库存已经不多,火器部队如果继续担当主力执行作战任务,那补给将会成为极大的问题。但要换作冷兵器部队担纲,其作战效能已经无法再让大明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