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7章 乡试结果

    晨曦微露,丝丝缕缕的微光宛如轻柔的薄纱,悄然无声地洒落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来自各地的学子早早便已云集于考场之外。

    他们或独身前来,形单影只却目光坚定,犹如孤狼般带着决然;或三两结伴,彼此低声交流着,神色各异,或凝重,或轻松。

    有的面色紧张,双眉紧蹙如锁,双唇紧闭似闸,目光中透着浓烈的不安与深深的焦虑,双手不时地揉搓着衣角,仿佛这样机械的动作能够舒缓内心那犹如惊涛骇浪般的紧张。

    只听其中一人喃喃自语:“此次乡试,关乎前途,若不能中,如何面对家中父老那饱含期待的目光和无尽的操劳。”

    身旁一人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应道:“莫要这般焦虑,你平日勤奋刻苦,文章诗词皆有颇高的造诣,此次定能有所斩获,切不可自乱阵脚。”

    有的则满怀期待,眼神明亮而炽热,仿佛燃烧的火焰,嘴角上扬,带着自信的微笑,那神情仿佛胜券在握,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一人对身旁同伴说道:“兄台,我近日废寝忘食地苦读,定能在此次乡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天下知。”

    同伴回应道:“愿你我皆能如愿。此次若能高中,也不枉费多年寒窗苦读所受的无数艰辛之苦。”

    考场门前,戒备森严,令人望而却步。

    两排士卒全副武装,手持长枪,枪尖在晨曦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他们笔直而立,宛如挺立的青松,面容冷峻如寒冬之霜,目光犀利似出鞘之剑。

    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宛如一座座凝固的雕塑。

    那厚重的大门紧闭着,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

    门前还张贴着考试的规则和禁令,那醒目的字迹犹如一道道惊雷,让人心生敬畏,不敢有丝毫的僭越之念。

    随着时辰的缓缓推进,考试的时刻逐渐临近。

    学子们手持考牌,开始依次入场。

    他们排成一列长长的队伍,脚步或沉重如铅,仿佛背负着千钧重担;或轻盈似燕,却也难掩内心的忐忑。

    排在前面的学子,小心翼翼地向门口走去,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谨慎,仿佛脚下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双手紧紧握着考牌,指关节因用力而泛出苍白的颜色,宛如寒冬中的霜花。

    一位身着青衫的学子,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在晨曦的微光中闪烁着,宛如璀璨的珍珠。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将内心的紧张压入心底,然后缓缓迈向门口。

    在士卒审视的锐利目光下,他的身体略显颤抖地递上考牌,待确认无误后,方才如释重负般缓缓步入考场。

    紧跟其后的是一位身着锦衣的富家公子,他昂首挺胸,步伐看似从容不迫,但那微微颤抖的眼角仍难掩内心的一丝紧张。

    在交验考牌时,他的手不自觉地微微抖动,轻声嘀咕:“但愿一切顺利,莫要辜负家人那殷切的期望和无尽的付出。”

    后面的学子们一个接一个,井然有序地进入考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这场考试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那神情庄重而肃穆,仿佛即将踏上战场的勇士。

    考场之内,布置规整有序,桌椅整齐地排列着,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

    监考官员神情严肃,目光犀利如鹰隼,不停地来回巡视,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迹象,仿佛在守护着最为珍贵的宝藏。

    考场的角落放置着香炉,袅袅青烟升起,如丝如缕,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试图为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一丝宁静与祥和,但却无法舒缓学子们紧绷的心弦,那紧张的气氛仿佛凝固的铅块,沉重而压抑。

    钟声清脆而庄严地敲响,考试正式开始。

    学子们纷纷展卷,奋笔疾书。有的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口中还念念有词:“这题怎如此之难,莫非要在此处折戟沉沙,功亏一篑?”

    有的文思泉涌,笔走龙蛇,还不禁暗自欣喜:“此题正合我意,定要好好发挥,一展宏图。”

    一学子身着素衣,面色凝重如铁,审题之后,略作沉思,方才谨慎落笔。

    其字迹工整秀美,行文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尽显其深厚的功底和扎实的学问。

    另有一富家子弟,平日里虽饱读诗书,此刻却因过度紧张而额头冒汗,手中之笔几欲停滞。

    他抬头望了望窗外那高远辽阔的天空,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自我宽慰道:“莫慌莫慌,冷静思考,定能想出答案。”

    时辰渐过,有学子面露喜色,自信满满,与邻座悄声道:“此次发挥甚佳,想必能名列前茅,光宗耀祖。”

    亦有学子愁容满面,暗自叹息:“怕是要名落孙山,回去如何向父母亲人交代?又如何面对师长同窗的目光?”

    考试结束的钟鸣响亮而悠长地响起,学子们纷纷交卷离场。

    有人长舒一口气,似觉解脱,对友人说道:“不管结果如何,总算考完了,先放松放松,莫要再为此烦忧。”

    有人则忧心忡忡,恐发挥不佳,默默不语,只顾低头赶路,那沉重的步伐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

    乡试结束,董昭向赢烈汇报乡试结果。

    董昭恭敬而庄重地走进王府,步履沉稳,向赢烈拱手行礼,腰弯至近乎直角,道:“主公,此次乡试已圆满结束,结果也已出炉。”

    赢烈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殷切的期待,说道:“速速道来,莫要拖沓。”

    董昭应声道:“此次乡试,参与学子众多,犹如繁星密布。然脱颖而出者不过数十人。其中有一学子,其文章立意高远,论述深刻入微,剖析事理鞭辟入里,颇得考官一致赞赏。另有数人,文采亦属上乘,字迹工整秀美,行文思路清晰明了。”

    赢烈问道:“可曾查明这些学子的出身背景?”

    董昭回道:“主公,已详加查明。有出身贫寒却矢志不渝、勤奋苦读之士,亦有世家子弟凭借真才实学表现出众。”

    赢烈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不论出身,只要有才学,皆可为国所用。那些优秀学子,当用心好好栽培,使之成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