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亳州城内,光是义军的大帅就有五个,郭子兴是其中之一,剩下四个大帅相互勾结组成一派与郭子兴争锋,双方明争暗斗,甚至对方还下黑手将郭子兴绑起来,殴打一顿后准备杀掉,幸好朱元璋得知消息,及时率兵营救,这才救出郭子兴。
但双方的明争暗斗让朱元璋心存不满,他不明白元军还在虎视眈眈,五个大帅不想着如何反抗朝廷,却都窝在小小的亳州城争权夺利。
但此刻的朱元璋心中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局面。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心中大感失望,于是在向郭子兴请求后想自己带人出城另外开辟根据地,为红巾军打下新的地盘。而郭子兴此刻也怕朱元璋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从答应的三千精兵,换成了三千老弱病残。
明白其心意的朱元璋索性什么都不要了,只是从自己的队伍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二十四个人,二十四匹战马,二十四把钢刀,朱元璋踏上了诸侯之路。
在不断的攻城掠地下,朱元璋的队伍已经成长到了两万余众。后来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当打下滁州后,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但是在这一年,某天外出时,朱元璋发现自己的义子和军队在外边吃饭不给钱,甚至还要老板的女儿陪酒,朱元璋让老板索要饭钱,竟反被义子失手推下楼直接给摔死了。
朱元璋看到此情此景,他深深的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并当着全城的百姓眼前,斩杀了犯事的义子、部众,引来百姓的纷纷叫好,这一刻,朱元璋的威望在百姓中传播的更远。
同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
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
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也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大明—洪武。
“先生当年的九字方针可谓是一针见血,若是没有这九个字,咱这大明天下可能根本建立不起来,只会有个战死的义军统帅朱元璋,而根本不会有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想起已经病逝的朱升,心中十分惋惜。
朱标也说道:“朱老年事已高,若是能在年轻二十年,必是我大明的肱骨之臣,可惜生不逢时啊,大明开国仅仅三年就走了,大明没有这个福气啊。”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趁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至此,朱元璋的根据地初步形成,在九字方针的战略下,朱元璋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般疯狂扩充实力,而是稳扎稳打,整肃军纪,储备粮食,提高士兵战斗力。
当然,朱元璋不会原地不动的只靠自然经济积攒实力,在随后的五年中,也不断的派兵攻略各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土地。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直到至正二十一年,这一年,朱元璋授封吴国公。
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思维,从一名乞丐一跃翻身成为国公,已然是了不起的经历了。
但朱元璋此刻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乞丐,此时他是胸怀天下的吴国公,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整个天下。
但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敢将自己的野心公之于众,此时的他只有十万大军,而且地盘也不大,更是四面环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有张士诚,西面徐寿辉,可谓是四面楚歌。
张和徐虽然和朱元璋一样都同属义军,但相互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相互敌视。
好在北方小明王和刘福通率领的义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主力,而张徐二人都没有能力单独吞下朱元璋,这就给朱元璋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机会。
至正二十三年,一代名士刘基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到应天,担任谋士,刘伯温一来就针对当前的形势为朱元璋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得到朱元璋的采纳。】
大明-洪武。
“朕的刘夫子啊,就这么走了,咱不甘心啊,该死的胡惟庸,刘夫子的死也要算在咱的头上了。”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的名字,想起那个看不起自己却又怕自己的儒生,自己也是进退两难,知道其有大才,但是又不想看见他。
大明-永乐。
朱棣一丝不苟的看着视频,紧紧的看着朱元璋的身影。
“朕的父皇那是何等的人物,一个国公岂能让他止步于天下。”
大秦-始皇。
“有兵有才有粮,周边强敌都被牵制,朱元璋这下才算是具备了冲出囚笼的资格。”嬴政笑了一下:“很明显,他成功了,他不止冲出囚笼,还盘踞在这大地上。”
扶苏表示赞同,虽然性子被儒家带偏了,但是骨子里的血还是嬴政的血,骨还是秦人的骨,这是儒家不能更改的。身为始皇倾心培养的儿子,他的眼界也不会狭窄,这种局势扶苏能看懂,但是要他来做,他知道自己根本做不到。
“不过朕,依旧看不上他。”
扶苏等人心中:“......不就说了句是你的黑粉吗,至于吗?”
【而在这之前,天下风云变化,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的枭雄并不是只有朱元璋。至正二十年时,徐寿辉所部的大将倪文俊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顺势挟持徐寿辉,号令其部攻占太平、采石。
此时天下的格局以朱元璋为中心,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成为天下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他看着近在咫尺的应天府,早已将其视为囊中之物,便杀死徐寿辉,率先登基称帝。
“你们可害苦了我啊,朕要被你们害死了。”
这是陈友谅黄袍加身时说的话,没错,陈友谅称帝是被其儿子手下的将军强行称帝的。
陈友谅到了历代朝代,各大乱世诸侯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在既当表子又立牌坊的情况下悄然的登上皇位。
于是在他的儿子陈理和将军们劝进的时候,说了一大堆慷慨激昂的陈词后,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劝进。
但他的手下却都看出来了,陈友谅还是想称帝的,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于是便效仿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打造一座纯金的龙椅,强行将陈友谅抬到龙椅上,并披上龙袍,强行让陈友谅称帝。
虽然陈友谅一直在说着你们害苦了我,但是陈友谅嘴角的喜色已然遮挡不住,就这样,陈友谅在采石称帝,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随后便邀请张士诚与他一起东西夹击朱元璋,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大宋—建隆。
“朕真的是被部下强逼的,朕真的没有指使他们干这种事,这个陈友谅明显是指使他儿子鼓动将领把他扶上皇位的。”赵匡胤气急败坏的说道。
刚刚登上皇位的他十分反感别人说他欺负孤儿寡母,指使部下兵变,逼他黄袍加身。
赵光义说道:“事儿是我自己干的,跟我哥没关系。”
赵普也在一旁说道:“陛下黄袍加身乃是天命,陛下才是天下共主,天命所归。”
【张士诚此人胸无大志,虽然贵为一方诸侯,但在自己太平之后不思进取,只顾着自己享乐。
在接见完陈友谅的使者后,又接见了朱元璋的使者,面对双方的利诱威胁,他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按照正常的策略这么做也对,等到双方两败俱伤,他就可以坐享其成,一举灭掉朱元璋和陈友谅。
但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张士诚的预期。
陈友谅率军十万突袭太平镇,因朱元璋主力全在防御元军,太平镇失守,守军全军覆没。
听闻陈友谅来袭,朱元璋大惊,立刻召集所有将领谋士商讨,众人对于汉军来攻众说纷纭,但谁也没有拿出一个合适的方案。
只有刘伯温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怔怔的发着呆,思索着什么。
朱元璋见状便向刘伯温请教。
刘伯温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伯温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陈友谅大喜,丝毫没有想过这是诈降。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随后朱元璋率军收复太平,并进一步占领信州、安庆。
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趁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在陈友谅和小明王之间,朱元璋放弃了陈友谅这个大敌。
朱元璋率主力军星夜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并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
与此同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汉军倾巢而出,水陆并进,号称雄兵六十万,为了鼓舞士气,同时表达自己的决心,立下十字箴言——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六十万汉军斗志昂扬的来到洪都城下,只要打下洪都,朱元璋的首都应天就再无屏障可守。
而此刻的洪都,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把守。
洪都城内,一名全身华丽服饰,全身穿金戴银,面容风流倜傥,姿态散漫的人正掂着个酒壶,醉醺醺的喝着酒,周围全是美貌的侍女服侍,整个人看起来十足的公子哥派头。
一开始,洪都的大小官员守将都认为他是因为姓朱而被派过来的纨绔子弟。
朱文正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
他就是。
来到洪都之后,朱文正每日吃喝玩乐,扎进美人堆中就没出来过。
有些将领忍无可忍跑到青楼提醒朱文正:“大人,自您来到洪都之后未曾训练过兵马,您是真的不管吗?”
朱文正躺在美人膝上,懒洋洋的说道:“一边儿去,这点小事还用得着找我吗?你们平日里怎么练就怎么练,赶紧走!”
随后,整个洪都的官员将领都对他彻底失望,兵卒的训练全靠那些副将,他们实在不能理解,为何朱元璋会把洪都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一个纨绔子弟。】
大明-洪武。
“想必其他时空的人都已经失望了吧,那就让他们好好看看吧,咱这个侄子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朱元璋对于自己这个侄子,内心十分自豪,但一想到他后边做的事就一肚子火。
大秦-始皇。
嬴政没有说话,他的目光盯着朱文正,他总感觉朱文正看似放荡不羁,但绝不简单。
而一旁的扶苏却有些失望:“看来这洪都要丢啊,不知道这朱元璋该怎么做才能挽救败局。”
蒙恬也说道:“除非朱元璋能够率军返回应天,否则以陈友谅的速度,只需要派遣骑兵快速穿插,截断朱元璋的归路,那应天就是陈友谅的囊中之物。”
“莫慌,朕虽然瞧不起朱元璋,但此人也不可小觑,朕相信他的眼光,朕也能看出来这个朱文正绝非善类。”嬴政沉声说道。
大唐-贞观。
李世民正和长孙皇后喝茶赏花,看见朱文正如此做派,自豪的说道:“当年朕三千破十万,如今再给朕六万兵马,定能保洪都安然无忧。”
长孙皇后说道:“陛下如此自信吗?对方可不是昔日窦建德的十万兵马,那陈友谅也是个野心勃勃之辈,手下兵马又不是没打过仗的新军。”
“窦建德的十万你以为就毫无战力吗?”
长孙皇后说道:“那看来这个洪都,真就守不住了。”
“观音婢,何以见得啊。”李世民询问道。
长孙皇后笑着说:“陛下如此人物都尚需六万兵马才能守住,那朱文正一介纨绔子弟,何况城中兵马甚少,如何抵御陈友谅的十万大军。”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沉声说道:“观音婢,接着看吧,这个朱文正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大汉-武帝。
“以一城之地抵御六十万大军的围攻,这种事也就那个明太宗朱棣能办到吧,那还是对方主将是自己人的缘故,难道这陈友谅也是朱元璋的人?”霍去病开玩笑的说道。
刘彻听闻哈哈一笑,卫青在一旁拉着霍去病,让他别乱说话。
“卫青,你这个外甥很有意思啊,陈友谅要是朱元璋的人,那这个天下还有别人什么事啊,东边的张士诚不得被吓死。”刘彻说道:“不过在朕看来,这个朱文正既然能被视频这么重点关照,想必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你们也跟着学着点,说不定这个看起来风流的纨绔子弟就能给你们好好的上一课。”
“他们这守城太无聊了,这太死板了,臣还是愿意率领一支精骑在外游荡,伺机歼灭敌军,自由自在的多舒服。”霍去病说道。
刘彻指了指霍去病说道:“好,好,好,既然如此,朕就给你八百人,下次出征你就跟着你舅舅吧。”
“谢陛下。”霍去病听闻自己可以有自己的兵马,虽然不多,只有足足八百人,但这也令他十分兴奋了。
卫青看着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外甥,十分头疼,只能说道:“随我出征可以,不准到处乱跑。”
霍去病一听立马拍胸脯保证,绝对跟着舅舅,绝对不跑远。
卫青听到后这才放心。
霍去病内心:多远算远,我没问,他没说,十里不算远,那百里也不远,那就定在千里吧,只要不跑出一千里,那就不算远。
三国-季汉。
“相父,朕想去歇息了,太困了。”刘禅打着哈欠说道。
诸葛亮无奈的摇了摇头,看着这个犹如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的刘禅,无奈的说道:“陛下,您还是在坚持坚持吧,这些视频上的人物经历都是您值得学习的,无论是永乐大帝还是秦皇嬴政,亦或是清朝的晚期,还有现在的朱元璋,他们和他们麾下的将领官员都是有值得您学习的地方。”
刘禅闻言不满的嘀咕了句:“学什么?学慈禧如何败家的吗?大晚上还不让人家睡觉,这视频什么时候结束,朕太困了。”
刘禅的声音很小,但诸葛亮近在咫尺,还是注意到了其中的关键字,深深的叹了口气。
“陛下,咱们学点好的行不,早晚有一天,你是要挑起大汉的重担啊。”
刘禅对着诸葛亮撒娇道:“朕有相父在啊,他们又没有相父,所以他们只能自己干了。”
诸葛亮无奈的说道:“陛下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说完,诸葛亮起身活动了一下身体,这时候,刘禅看到诸葛亮的身影,没有以前那么笔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