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 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7],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 政治上有分封关系, 经济上有贡赋关系, 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北部, 北及河北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8]。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9-11](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12],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13], 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 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 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14]豫西、晋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 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 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 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15]
中文名称夏朝 英文名称 the xia dynasty 简 称夏所属洲亚洲首 都夏邑、阳城、安邑、斟鄩、商丘、纶城、老丘、西河[16]主要城市阳翟、平阳、原、穷石、帝丘等[4]官方语言雅言[17]货 币贝币、贝蚌、铜贝 政治体制君主制国家领袖姒启,姒太康,姒少康,姒桀 主要民族华夏族开国君主禹、启末代君主桀 国君姓氏姒
目录
1 国号
2 历史
夏族起源
鲧禹治水
讨伐三苗
建立王朝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暴桀亡国
夏人后裔
3 疆域
行政区划
都城变迁
方国
4 政治
官制
历法
刑法
土地
赋税
5 军事
6 经济
农业
工业
畜牧
7 文化
文字
二里头遗址
生产工具
交通工具
8 科技
9 外交
三苗
东夷
商
10 争议
是否存在夏朝
定位奴隶社会
11 世系
国号编辑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18]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19]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14]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20]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夏”意为“中国之人”[21]。[14]
夏朝
夏朝
历史编辑
夏族起源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22]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23]: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24]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14][19][24]
鲧禹治水
参见:大禹治水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25]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这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26]。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27],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28-29]。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30]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31]
夏禹王立像
夏禹王立像
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25]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着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声望。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讨伐三苗
参见:三苗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建立王朝
参见:禅让制、涂山之会、世袭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25]
夏王启
夏王启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35]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36]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25]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37]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5]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38],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