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八章 《书斋杂录》

    《书斋杂录》

    文中讲开头难,结尾难,一时不知道如何下笔,季羡林,看过他的《我的书斋》后,买了本英文小说,准备用它来学习英语,可是后来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没英文字典,又把精力放在看小说上,断了线,关注季羡林,除了贾平凹《阿尔萨斯》与散文两本书,他是第二个。

    本书共192页,字数不多,5.16-5.18,前一段时间,读书变得没那么静心,变得焦躁,好书太多,迷茫的自己在文学这块乱撞,选定小说与散文,诗歌为兴趣点,空间(时空),领域不同,地域性,内容不同,书之浩瀚,穷其一生追逐,读不完,100年拼不过1000年,要会择书,选择好书,80年代,有很多派别,不知道感兴趣的点在那,想有老师当我领路人,曾想报名中文系,因为英语精力年纪学费退缩了,假如工作几年,还对中文感兴趣,毫不犹豫报名夜校与考研究生,面临毕业只有一个月,不想跟家里拿生活费,寻找梦,靠自己,不停告诉自己。

    很久没有这么专心写字,写读后感,没有时间,抓着中午午休两小时,精神不是最好,很多看书的灵感在读后闪现,过几天,会忘却,过一周,书名内容就模糊,一个月后,书名作者都忘了,总是相信,精华,记在心底,一时记不起,需要时会浮现,此刻,同学放着女儿红,柔情似水,传达中国之美。

    书中几篇在《我的书斋》看过,有关小品文,神韵,中印的关系,有寓言,故事的源头,追寻都让人找到根的感觉,同时也觉得,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学与印度,希腊,罗马等文学在一起又是一种感觉,高度不同,差异很大,没有想过中国文学的源头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骄傲,没有换角度,站在别的国家想中国,作者文字平易近人,引领读者轻松阅读,像面对面坐下来交流,亲切又恰到好处,一个字,好,自然流露,温柔不愤怒,作者写作技巧之高,最简单,朴素无华的语句最打动人,桃花源记,愚溪诗集,醉翁亭记,兰亭集合,滕王阁序,王羲之,王勃,柳宗元,欧阳修,陶渊明,都是喜欢的文人,李清照也打动着我,向往风景,中国优美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

    书中谈翻译,漫谈文学,我与《世界文学》,我与外国文学,我的书斋都有讲,对面语言混乱,也给我警示,望文生义,数典忘祖,甚至生编硬造……关于一个故事的演变,《五卷书》,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中国文学在德国,西游记与印度有关,《罗摩衍那》在中国,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让人对历朝历代的故事发源与相互影响有了一点影响,有关佛教文献,感兴趣了解,中国对待佛教的态度很早唐代就开始了,这么多年,早已经深入人心融合成自己的,把一些问题看懂,就要通过文献的发展,人类对这些是如何慢慢接受和改变,研究国民性,同时追寻根源,对经济,文化有了了解,才可以了解那时想法,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季羡林先生讲文字韵,技巧,词美,上一本书,林语堂讲真心,真情,真意为上,技巧次之,作者偏技巧,偶尔也有真性情,有的作者真的性情中人,完全忽视写作技巧,孰轻孰重,只能靠个人去选择,其中有很多古代文字与故事,只能看到一知半解,靠猜谜,靠感觉,一篇文章,不能老打断去查字典,被陌生文字与记录书名,等读完没有感觉,还是喜欢一气呵成朗读全文的感觉,体会作者的感情,打断停顿,克服尽量读完,也许晚几年在读会更好。

    第二部,讲跋,前言,序,《季羡林选集》,龟兹壁画展前言,季羡林序跋选,敦煌讲一些散文,艺术,介绍熟人文人的私事与敬意,有王力,鲁迅,胡也频,叶公,冯至(军培)等,作者自己求学与语言上的经历感悟,让人从文学殿堂回到人间温暖的气氛,感觉从神话故事,寓言,飞跃到现代,在到如今这个时代,文字可以穿越时空。好的文字有穿透力。

    总结,书中暗示,隐喻,中印关系,好像把众多国度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对中国也有介绍,作者从客观角度聊,与传统作者分析不同,格局大一些,让人变宽,作者学习英,德,俄,法,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出国求学,国内清华北大的学习之路,作者起点很高,我们后辈无法实现,羡慕,自己初高中没有好好努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以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无法在那个年龄想通,现在也不晚,人生总要留下一些遗憾,未来才应该思考。

    季羡林的一本生平介绍,照片,第四本超出我的范围,第二次再也找不到,他人借走了,爱季羡林如爱我语文老师一般,希望有资格真正做他的后辈,以后多看他的书,最重要是中国文学,印度佛教引起我的兴趣,好奇。

    2011.5.18星期三23:21

    补充:

    喜欢此书银灰简单设计,假如有来生,还会如此爱文学吗?会走上这条路吗?这路难走,还坚决要走吗?是兴趣还是因为别的。

    2011.5.18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