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32章 真实的诸葛武侯

    事实上,叶枫一直有在考虑一件事情,这个血玉莲灯的世界到底是真正历史上的三国时代的投影,还是《三国演义》的小说世界投影。

    对此,镜子外的清旎问叶枫,“这个有什么区别吗?”

    闻言,叶枫笑着解释道:“区别可大了,因为《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而是小说,就必然有夸张的成分,就比如此刻我所顶替的这个身份,在《三国演义》中就被描绘成一个‘多智近于妖’的角色。而我眼前的这个刘备则是被描述成‘过于仁厚以至于趋近于虚伪’了。”

    此外就在刘备三顾茅庐,第三顾期间,叶枫一心多用,和镜子外面的人解释了一件事——其实真正的诸葛武侯,并非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诸葛武侯,毛遂自荐的。

    据《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则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

    这时的诸葛亮在隆中闷了快10年了,学成了一身本事,“八阵图”也大功告成,眼看自己已经是奔30的人了,也是到了该施展自己本事的时候了。于是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会会刘备。

    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将他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牦牛尾编织饰物。

    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

    “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编织而已。”

    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

    其次,再来说说,“火烧博望坡”

    “火烧博望坡”,被称为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第一功,原本对诸葛亮非常不满的关羽、张飞,也是因为这场战役,才对诸葛亮彻底服气,并佩服地说:

    “孔明乃真英杰也!”

    可以说,火烧博望坡,一举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次战斗并不是诸葛亮的功劳,而是刘备的。

    首先,这次战斗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在时间上就根本对不上,诸葛亮怎么可能提前五年帮刘备打一仗呢?

    其次,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的意思就是,刘备奉命去博望县抵挡夏侯惇、于禁的曹军,设下伏兵,并烧掉了营寨,伪装出逃跑的样子,夏侯惇派兵追赶的时候,被刘备设下的伏兵打败了。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火烧博望坡”。

    那么,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在诸葛亮头上呢?

    试想,我们正常人看到一个小年轻在你面前高谈阔论,为你策划了一个伟大的蓝图,而且对方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那自然是嗤之以鼻,认为他就是在纸上谈兵,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就像是关羽和张飞一般。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自然就急需要一次表现的机会,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因此,在小说中,罗贯中就把刘备指挥的“火烧博望坡”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不过老实说,“火烧博望坡”这段,罗贯中写得的确精彩,完美地塑造出了诸葛亮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的形象,让关羽、张飞大为叹服,彻底改变了对诸葛亮的偏见。

    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好像跟“火”特别有缘,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打的就是“火烧博望坡”,而第二仗又是“火烧新野”

    至于这个火烧新野,正如你们所想,也可以算是虚构出来的。

    如果说火烧博望坡好歹还有故事原型,虽然是刘备的功劳,但放在诸葛亮身上也说得过去,毕竟人家是一家人,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不对,是我的,也是你的。

    但火烧新野这个故事,却是连个故事原型都找不到,翻遍了《三国志》《后汉书》甚至《资治通鉴》,都没发现这个故事的影子。

    不过,罗贯中也不是完全自己虚构的,在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里面,就有这个故事的原型,说诸葛亮在博望坡烧了一把火之后,又派关羽在渡口放水,还派张飞在路口截杀,最后大获全胜。

    我们不难看出,罗贯中就是把这个故事,分成了两个故事,前半段还是“火烧博望坡”,后半段就改成了“火烧新野”,一场仗分两次打,一功两吃!

    而且,后面这个故事写得更加精彩,先是火攻,再用水攻,还有半路劫道儿的,比“火烧博望坡”的故事更加丰富,再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多智近妖。

    看来,罗贯中对诸葛亮实在是太好了,不光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他头上,连没有的事都能给他虚构出来。

    还有诸葛亮的最后一战——“火烧上方谷”。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父子骗到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被烧死了,却不料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这场大火,让司马懿父子逃出生天,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别说诸葛亮失望了,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扼腕长叹,要是这把火烧死了司马懿父子,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些五胡乱华的事了!

    不过,我们还是别为古人操心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也无论是写诸葛亮还是写司马懿,都没有记载过这个故事,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虚构的。

    其实,我们想想也知道,以司马懿的隐忍性格,他是不会冒这样的险的,这个人太过于求稳了,就连把诸葛亮包围了都不敢进城,何况是这次为了抢粮而身犯险境,是完全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的。

    罗贯中之所以要虚构这个故事,无非就是在诸葛亮临死前再神化他一次,最后体现一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不过,罗贯中毕竟还是不能篡改历史的,就加了一个“天降大雨”的故事,没有让司马懿父子命丧上方谷,不然的话,历史就乱了。

    而且,加上了这个故事,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色彩,即使用尽了全力,终究还是敌不过“天意”!

    。。。。。。。。。。。。。。。。。。。。。。。。。。。。。。。。。

    而如今,刘备三顾茅庐将叶枫请了出来,说明了这个世界是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的小说世界来的,那么自然有了后来的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

    毕竟罗贯中写得相当出彩,我叶yu就不在这里拾人牙慧,自取其辱了。

    。。。。。。。。。。。。。。。。。。。。。。。。。。。。。。。。。

    不过清旎这个时候问了叶枫一个问题,

    “枫,既然真实中的诸葛武侯前辈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神机妙算,那么他真的值得你那么去推崇吗?”

    叶枫笑着解释道: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写出来之前,华夏历史上的人,像李大哥。。。。”

    忽然叶枫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渐渐地消失,人也沉默了一下,随即微微不为人知的苦涩地笑了下,继续解释道:

    “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杨慎等这些唐朝、宋朝的伟大诗人,无一不是诸葛亮的拥趸,他们纷纷不吝笔墨地为诸葛亮写下了赞美的诗篇。而那些诗篇都是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写下的,你们觉得那是为什么?”

    清旎和涂山玲都是摇了摇头。

    叶枫道:“华夏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没有书中的诸葛亮厉害,也不像小说里面的那么完美。但是最终,我们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中的那个诸葛亮,要伟大得多。

    “真实的诸葛亮,其军事能力远远不如演义中的那个,因此,北伐中原的成功希望,也要比小说要小上太多倍。

    “但也正因如此,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要比演义里的,更加伟大。

    “他为了完成先帝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出兵,不停地制造机会。但是却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毕竟如果真实的诸葛亮,真的如小说般那样神机妙算,又怎么会输呢?

    “真实的他不服输,明知司马懿不会再给他机会,他依然咬着牙北伐,明知道北伐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成功,却也拼尽全力去做,不会去后悔。

    “为了一个梦想,本来就不是神的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挑战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情。

    “然而,他终究不是神,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脾有气,有好有坏、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懂得变通,却充满理想、坚持梦想的人。

    “最终,身为一个人的他,在追赶梦想的道路上,心力交瘁地倒下了。

    “他,倒下了,但是却比演义里面的那个仿佛神仙般的那个诸葛亮,要远远伟大无数倍。

    “因为一个神去挑战天命,这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去挑战天命。

    “这,真的很伟大。

    “神这种东西,我从未放在眼里,但是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人,我可是瞩目得紧。”

    “士为知己者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清儿,这个就是我想告诉你的,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

    在场的众人都沉默了,

    片刻后,涂山玲忽然问道:“叶枫,那你和历史上那个真正的诸葛亮比,谁更加厉害?”

    叶枫一下子愣住了,但随即笑着摇了摇头,道:

    “我?我是比不了的。和那样伟大的人相比,我就只是如萤火虫般的普通人,而他,则是我一生都只能仰望的皓月。

    “所以此时此刻,我这只顶着‘皓月’头衔的‘萤火虫’,真的是有点诚惶诚恐的。”

    对此,一直没有说话的冷言心倒是不屑地道:

    “切!!我看你倒是蛮乐在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