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国边陲的暮色中,烽火连天的余烬尚未完全散去,秦军的铁蹄已踏过了八座城池的门槛,留下了一片焦土与哀嚎。
秦王的一封密信,如暗夜中的冷箭,悄然穿透了楚王宫的重重帷幕,落在了楚王案头。
信笺之上,秦王以兄弟之谊开篇,字里行间却藏着锋芒:“忆往昔,寡人与大王黄棘盟誓,结为兄弟,太子互质,两国欢好,何其快哉!然天有不测风云,太子陵轻率行事,伤我重臣,不辞而别,寡人怒而兴兵,实属无奈。今闻大王欲以太子质于齐以求安宁,寡人心痛之余,更思两国和好之重要。秦楚接壤,世代联姻,若我两国不睦,何以服众诸侯?寡人愿亲赴武关,与大王面议,共续前盟,携手共退,此乃寡人肺腑之言也。”
楚王读罢信,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那张忧虑重重的脸庞。“秦国之邀,是祸是福?”他喃喃自语,望向身旁的昭睢——一位以智谋着称的重臣。
昭睢躬身一礼,声音沉稳而坚定:“大王,秦乃虎狼之国,觊觎中原已久,其心必异。此去武关,无异于羊入虎口,当以重兵自守,不可轻信其言。”
正当楚王犹豫不决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沉默,怀王之子子兰匆匆而入,言辞恳切:“父王,儿臣以为,此乃化干戈为玉帛之良机。若父王亲赴秦营,必能感化秦王,保全我楚国疆土。”
楚王沉吟片刻,终是被子兰的言辞打动,决定冒险一搏:“罢了,寡人便去会一会这位秦王,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然而,这一去,却成了楚国的转折点。秦王在武关设下鸿门宴,楚王一入关隘,便被伏兵劫持,一路西行至咸阳。章台之上,楚王被当作藩臣对待,秦王的要求更是直白而残酷:“若要结盟,先割巫、黔中之地予我。”
楚王闻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秦王欺人太甚!先是诈我,又强索疆土,此等行径,何以为盟?”他拒绝妥协,却被秦人软禁起来。
消息传回楚国,朝野震动,大臣们人心惶惶。昭睢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大王被囚,秦索土地,太子又在齐国为质,此等危局,如何破解?”
有人提议立国内王子为君,以安人心,但昭睢摇头反对:“大王与太子同陷困境,我等若擅自立新君,乃是背弃君命,大不义也。当务之急,是解救大王,保全国家。”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昭睢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我们可诈称齐国欲立太子为楚君,迫使齐王放归太子,同时暗中准备兵力,以防不测。”
此计一出,众臣皆惊,但细细思量,却也别无他法。于是,楚国使者携带着精心编造的“密信”匆匆赶往齐国。
齐湣王闻讯,召集群臣商议。有臣子建议扣留太子,以换取楚国淮北之地,但齐相却坚决反对:“此计不可行。若我们在郢中立新君,则太子便成了空质,齐国将背负不义之名,于天下不利。”
最终,齐相提出了一条更为狡黠的计策:“大王可表面上答应楚国的要求,暗中却与新君交涉,承诺若得楚国下东国,便助其除去太子。若其不允,则联合诸侯共立太子,使其进退维谷。”
齐湣王采纳了齐相的建议,假意与楚国新君谈判,实则是在为放归太子铺路。不久,太子被安全送回楚国,楚国上下一片欢腾,纷纷拥戴新君登基。
楚使急赴秦庭,语带敬畏:“仰仗社稷庇佑,我楚已立新王,国运再兴!”
秦王闻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区区楚地,竟敢擅立新主!”遂令铁骑破武关而出,战鼓震天,楚军大败,五万英魂陨落,秦师乘胜夺十六城,烽火连天,两国恩怨再添新章。
而此时的咸阳宫内,楚王仍被囚禁,面对着秦王的威胁与诱饵,他的心中却已充满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的悔恨。他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已将楚国推向了风雨飘摇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