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春天,秦国的天空湛蓝而深远,春风拂过秦孝公的朝堂,带来一丝不同往日的紧张气息。
大殿之上,秦孝公端坐龙椅,眉宇间透露出几分深思与决断,四周群臣肃立,静待国策的揭晓。
这时,身着黑衣、身形挺拔的卫鞅缓步上前,手执竹简,声音沉稳而有力:“大王,今日臣有要事相禀。秦魏之间,犹如人心腹之痛,非是解决彼此不可。魏国地处岭隘以西,安邑为都,与秦以河为界,且独享山东之地利。此利可得则向西侵秦,若势微则向东扩土自保。我大秦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国力强盛,反观魏国,去岁大败于齐国,诸侯离心,此乃天赐良机,我大秦当趁此时机,挥师伐魏,一举定乾坤!”
秦孝公闻言,目光闪烁,他深知此战非同小可,却也难掩心中的激荡,缓缓问道:“卿可有详细方略?”
卫鞅躬身一礼,继续道:“我大秦当以雷霆之势,直击魏国心脏。臣愿亲自领兵出征,首要目标便是瓦解魏国士气。魏国公子卬,虽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正可利用此点。若我大军压境之时,能诱其出营议和,趁机擒之,则魏军必乱,破之可期。”
秦孝公听后,沉吟片刻,最终拍案而起:“好一个谋定而后动!就依卿之计,朕亲赐你大将军之职,即刻整顿军马,准备出征!”
数日后,秦魏两军对峙于黄河岸边,战云密布。卫鞅深知,时机已到,他亲自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军营中。
书信言辞恳切,述说着往日与公子卬的交情,并提出为避免双方无谓伤亡,愿面议和,共饮美酒,化干戈为玉帛。公子卬接信后,心中虽有疑虑,但念及往日情谊,且自恃武艺高强,便同意赴约。
两军在一片空旷之地设宴,周围警戒森严,然卫鞅与公子卬,举杯相邀,笑声朗朗,仿佛真是故人重逢,忘却了即将来临的刀光剑影。
酒过三巡,正当气氛融洽之际,卫鞅忽然手一挥,四周埋伏的甲士如潮水般涌出,将公子卬及随从团团围住。公子卬大惊失色,欲挣扎反抗,奈何已被牢牢控制。
“公子勿怒,此乃兵法之术,非某私人恩怨。”卫鞅面色平静,淡淡说道,“你我既为两国将领,便应知战场之上,无父子朋友之分。今日之举,实乃为了我大秦的未来和天下的局势。”公子卬愤然叹息,无言以对,只得束手就擒。
得知公子卬被擒,魏军士气大减,溃如鸟兽散。卫鞅趁势率军猛进,不出数日,便攻克了魏国大片领土,直逼都城安邑。
魏惠王闻讯,惊骇之余,不得不接受现实,急忙派遣使臣,携带河西之地作为赔礼,以求与秦和谈。同时,为了避免秦军进一步威胁,他决定放弃安邑,迁都至大梁。
迁都之日,魏惠王望着渐行渐远的故都,心中满是落寞与不甘,他长叹一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啊!若是早纳谏言,何至今日之困局?”
另一边,秦孝公得知捷报,龙颜大悦,他亲自前往迎接得胜归来的卫鞅及众将士,并在朝堂之上宣布,封卫鞅为商君,赐给他商於之地十五邑作为奖赏。
庆典之上,群臣欢呼,欢声笑语响彻云霄。唯独卫鞅,站在人群中央,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廷,心中却涌起一股别样的思绪。
他知道,这场胜利只不过是秦国崛起路上的一个开始,而更多的挑战,正静静地潜伏在未来。
夜深人静之时,卫鞅独坐书房,烛光摇曳中,他提笔写下:“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世事多变,人心难测,唯有不断图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