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摸不透慧能的实力,又将目光看向两位丞相。
宋军师和田家主的脸色都不好看,显然这件事情他们二人事先并不知情。
宋军师给一位大臣使了眼色,大臣上前奏道:“陛下,你封慧能为国师,对他委以重任,总要让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吧?”
萧太祖道:
“朕封慧能大师为国师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知大师辅政治国之能。
你们与慧能大师不熟对此有疑义实属正常,腾今天便给你们一个机会,但凡你们有治国辅政的问题想讨教国师都可在今天的朝堂进行,以此来证明大师到底够不够资格任国师。”
萧太祖这话自然不是随便说的,而是之前与萧锦唐和慧能大师商议过的。
因为心存远志,慧能大师这些年并未放弃钻研治国之策,于安民、税赋、商业、教化、战略等方面
都有钻研,他心里有一整套理论和框架。
听萧太祖如此说,大臣们相互之间对了个眼色。
这个慧能大师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敢这样开擂台?
能呆在这个朝堂之上的都是萧朝的重臣,自然有某方面的才能,但他们谁都不敢说自已样样皆能。
大臣们摸不清慧能大师的底细,因此多数人先作壁上观。
刚才质疑慧能大师的大臣道:“既然陛下如此说了,那臣就先向大师请教。”
慧能大师道:“请。”
这位大臣的师长是有名的大儒,着有《心经》、《律法》等着作,他从小跟着师长学习,于此也略有所得。
“大师,你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用哪一种思想?”
见大臣开口就是问这个大题,慧能大师正了神色。
“从古至今,主要有三种治国思想,即人治、法制和无为而治,
你个人更为推崇哪种呢?”
人治是至今为止被历代君王们奉为正统的思想,是“法治”的对称。
就是统治阶层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是建立法律和制度,用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主张君主要虚静无为、臣子百官进行分工,相互配合,由此实现国家的治理。
大臣学过师长所着的《律法》,深受师长的影响,他说道:“无矩不成方圆,我认为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才是根本。”
慧能点了点头:“我也赞同用法制来治理国家,但你有没有觉得法治似乎也没有那么完美?”
大臣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慧能大师看向众位大臣,“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一个只有法制的
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
大臣们纷纷在脑中想像,这位大臣也不例外。好一会儿他才道:
“国家会井然有序,但人和人之间会变得很冷漠,甚至还会导致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一切向利益看齐。”
慧能大师道:“那这样的一个国家是你想要的吗?”
大臣没有回答。
慧能大师看向萧锦唐,“太子,你想要一个这样的国家吗?”
“我不想要这样的国家。”萧锦唐断然回答:“我想要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而不是这般的冷漠和自私。”
慧能大师重新看向这位提问的大臣。
“你瞧,太子并不想要这样的国家,你其实也不想要,只是你觉得说出来与你平时推崇的法治相违背。”
大臣停了一下,说道:“大师,你的意思是治国还是需要人治?”
慧能大师摇摇头,“不,我
认为法治是前提,但光有法治还不够,要在‘依法治理’的前提下提倡‘以德治理’的思想。”
慧能大师一脸肃穆:
“古往今来,统治者们多推崇人治,形成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控权模式,这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是不公平的。
统治者们在享受特权的同时,很容易滋生‘独裁’与‘专制’。
而法治呢,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看似是很公平,但也夸大了法律的作用,特别是‘以刑去刑’,太过残酷冷漠。
而且,法律只是国家稳定的最低条件,不能维系世道人心,不能使人安身立命。
而辅以‘以德治理’,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
大臣仔细品尝慧能大师说的每个字的意思,良久,他才说道:“多谢大师赐教。”
这是认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