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人生中少不了会有一些遗憾

    《成长的波折与不屈的奋斗》

    在 80、90 年代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河北的那个小村庄,虽与北京相距不远,却因通讯和交通的不发达,发展缓慢。计划生育政策在这里也没有其他地方那般严格,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家也有兄妹两人,哥哥比我大三岁。

    哥哥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学什么都极为迅速。他出生时就如洋娃娃般漂亮可爱,家里长辈对他格外偏爱。在小学期间,哥哥的学习成绩更是出类拔萃,每次考试都能轻松斩获年级前三的佳绩。因为他是男孩,父母对他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那个年代的农村,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我的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每次考试几乎都是满分。那时的学习难度远不及现在,家长们也不会成天盯着孩子学习,更没有辅导作业这一说。然而,从五年级开始,家里接连发生了许多事情,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那时,我最害怕的就是学校通知缴费。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总会念叨:“要不然别上学了,女孩子长大一嫁人,读不读书也不会有什么发展!”每到这个时候,我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委屈感,觉得父母实在偏心。

    其实,我虽不像哥哥那样学东西飞快,但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在班级四十多个孩子中,综合排名能达到中上等。我非常努力,五六年级时,凭借自己的拼搏成为了大队长,还担任护旗手一职。然而,尽管我如此努力,父母却从未看到我的闪光点。他们一直认为我学习成绩差,从未真正了解过我的成绩,还时常叫我别上学了。

    这种从小就有的偏见,一直持续到我成年步入社会。当聊起小时候的事情时,他们对我的印象依旧是学习成绩差、不好好学习,还爱哭。而对哥哥的评价则是小时候学习好。甚至当我拿出当年佩戴着二道杠的照片时,他们都不记得有这回事,也不知道我曾担任过班级中队长大队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明白为何会是这样的印象。

    在父母无数次的劝解下,小升初时他们不同意我继续上学。那时的我年纪小,性格又文静,无力抗衡,只能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同意辍学。可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却不能上学,我能做什么呢?同学的家长和邻居问我为何这么小就不上学了,那时的我既自卑又委屈,不知该如何回答。

    多年过去,其实我心里并不恨父母的偏心。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小地方的教育观念整体极差,全村能顺利升学上完大学的人屈指可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四五年级就辍学去打工或帮家里干农活了。

    那时上初中要去镇上的学校,离家大概五六公里。升学前,学校会统一安排去军训一周。开学季,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和同学们都去部队参加军训活动了。那几天,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作为孩子的我不开心都写在脸上。发小玩伴军训回来后,讲述了许多军训中的趣事,还送了我几张军训照片留作纪念,我羡慕极了。

    同学们都开学了,而我却每天在家无所事事,没有玩伴一起玩耍,只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我每天看着他们的军训照片,暗自伤神,情绪低落,难过不已,常常偷偷躲在房间里哭泣。

    大概开学一周左右,爸爸看出了我的不开心。当他问我怎么了的时候,委屈与不甘瞬间涌上心头,我哽咽着说“没事”。在我小时候,父母还是很心疼我的,在吃穿用度上从不亏待我,唯独在教育方面有所偏心。在爸爸的再三追问下,我委屈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上学,我想继续念书!”爸爸心疼我,不愿我受委屈,温柔地说:“别哭了,爸爸给你想办法。”

    过了几天,爸爸去找了镇上中学的校长。之后,我顺利地进入了镇上的中学,还和一起长大的好姐妹分到了一个班级。镇中学比小学大多了,每个年级都有七八个班级,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还有一大片宿舍区。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激动万分,满心欢喜。小孩子就是这样,先前的委屈与失落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或许在父母心里,他们一直认为可以对我们兄妹一碗水端平。但人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情感,一旦在某方面投入的精力和关注越多,就会持续投入更多。而我从小就感觉自己像是那个姥姥不疼奶奶不爱的孩子。

    镇上中学离家有几公里,那时有的同学选择跑校,每天骑自行车回家;大部分女生选择住校,周五放学回家,周日下午再去学校。我选择了住校,十几位同学一起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那个年代虽说义务教育,但还是会收学费、书本费、校服费、住校费等费用。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在外生活学习。开学第一个星期,我特别想家,想念爸爸妈妈,还会偷偷哭泣。周五一放学,我就踩着自行车飞奔回家,想着很快就能到家,心中满是喜悦。

    经历了那次差点辍学后,我本以为父母妥协了,应该不会再说那些泄气打击信心的话了。然而,我错了,我低估了那个年代、那个小地方以及那个如旧社会般的教育环境。

    第一个周末回到家,父母先询问我是否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后,也告诉我既然去了就好好上学吧。那时我一周的生活费是 20 块钱,周日会带饭去学校。20 块钱要从周一坚持到周五,一天三顿饭,基本上只能买方便面加一个烧饼。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还贵。父母忽略了我是个女娃娃,除了吃饭还需要生活用品。所以有时候我会把饭钱省下来买必需品。

    轻松的感觉仅仅维持了一周,转眼就到了周日返校的时间。不知道是那几年家里真的穷得没钱了,还是母亲偏心依旧不愿我继续读书,给钱的时候她总会发牢骚,抱怨去上学又花了多少钱,还说反正我学习也不好,别念了,女孩念书没什么用还费钱之类的话。

    其实我很爱我的妈妈,也一直觉得妈妈是爱我的,只是没有像爱哥哥那么多而已。每当听到这些打击自信的话语,我只能沉默,心里充满自卑与无奈。

    住校两三周后,我变得不愿回家,因为我害怕回去后要生活费时又会听到那通牢骚。那时我觉得在学校比回家心里要轻松,索性就两周回去一次。爸爸看到我不愿回去,偶尔会给我送一点生活费。就这样持续了一年,我也听了一年的抱怨。

    初一那年,有好有坏。好在我自认为学习成绩还可以,落下的课程基本能跟上。唯独英语差一些,那个年代初一才开始接触英语,所以英语学得不是很好。语文处于中上等水平,数学几何在全年级 8 个班中能排前几名,计算机也还可以,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历史地理只能考及格。在那个不被看好的教育环境中,我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可以提升学习成绩的。

    那个学期,或许是因为我习惯梳两条长长的吊辫儿,这在全校是独一份的装束,看着比较可爱。再加上我参加了学校舞蹈课,偶然的机会上了一次县城电视台节目,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总会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跑到班里找我,只为看看我是谁长什么样子。那时的我长得还算讨喜,所以没有同学欺负我。

    稀里糊涂地成为新生届风云人物后,镇子就那么大,邻村但凡有在同所学校的同学,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止全校同学都认识我,就连邻村同学的家长都知道有我这么一号人物。这么大的动静,又怎么可能不传到父母耳朵里呢?一传十,十传百,本来好的事情就变了味道。在别的同学眼中,或许他们也羡慕我,受全校大部分同学喜爱,甚至还有不少我都不认识的护花使者。但在父母眼中,我却变成了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的坏孩子。

    我的班主任于老师是一位特别好的老师,他一直鼓励我要好好学习。那时他也知道我在学校的风波,担心我变成坏孩子不好好学习,所以会找我沟通谈心开解,让我把精力多用在学习上。记得于老师说过最清楚的一段话至今难忘,他说:“其实你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差,虽然有些偏科,不算什么大事,不要被别人影响,但凡把精力多放在学习上一点点,会很快超越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发自内心的鼓励,不知是感动还是内心被触动了,回到班级座位上,我沉思了很久……那一刻我意识到,我需要好好学习了。

    去年 2022 年,有一次和哥哥谈心,我问他小时候爸爸妈妈有没有说过让他别上学了的话,哥哥思考了一下说没有。不得不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我想要好好读书的心,终究拗不过每天父母的打击。初二下半学期开学前,爸爸妈妈还是经常跟我说别上学了。那时经历了一年多的独立生活,我的内心也有了些许变化,太多的无奈与不甘心。慎重考虑后,最终我还是决定辍学了。

    哥哥比我大三届,他的中学是在县城上的,也是住校生。哥哥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最终他也没能顺利上大学。哥哥从小比较听话懂事,那些年家里发生了很多大事,他已经懂事了。虽然父母一直都很支持他好好上学,但每当他周末回家,母亲也会给他讲家里发生的事情,无形中把成年人的压力传给了哥哥。懂事的哥哥不想给父母增加经济压力,中学毕业后也选择了辍学。

    之后哥哥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帮着家里干活。父母觉得男孩子还是需要有一门手艺,多方面咨询后,送他去了市里的职业学校,继续读了两年书,选择了钳工专业。那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正是这项技能,在哥哥步入社会后,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都是在做这个专业的工作。

    我辍学后,有一天大伯问我,你不上学将来有一天肯定会后悔的。我坚定地告诉大伯,我不会后悔的。因为那时我心里明白一件事,虽然没办法继续再上学,也很清楚那将会是我生命中一大遗憾,但我只是放弃了那个学习环境和学业,并不代表我放弃了自己。

    17 岁步入社会后,我直接来到了北京。当时刚到北京,看着宽阔的马路,我太喜欢这个城市了。那时的我会坐在马路边看形形色色的人,我决定还是要多学一些东西,但是又没有一个方向。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缺一位为我指引方向之人!以至于之后的很多年中走了很多弯路。

    从我拿到第一份工资开始,我就报了各种课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了很多杂七杂八的课班,计算机课、速录课考了速录证,财务课考了会计证,茶艺课考了二级茶艺师,成人自考考了专科学历,甚至还学习理财课、股权课、总裁班等等。

    最早的那些年,我换工作也比较频繁,平均一个单位一到两年的时间。频繁换工作的原因也是因为我想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那时只要能让我学到东西,我就愿意去做。

    也正是因为辍学没有经历过最美好的大学生活,这成了我人生中第一大遗憾。正是因为害怕遗憾,所以导致自己无论面对感情还是面对任何朋友,我都会去最大限度地包容,以至于更多时候会选择妥协,只是因为不希望错过了将来自己会留下遗憾。

    我认为,人生的旅程往往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而原生家庭便是我们最初踏上这段旅程的起点。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曾经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都与原生家庭紧密相连。

    在我的成长故事中,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如同一道若隐若现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我。哥哥因为是男孩,从小就备受长辈偏爱,在学习上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期望与支持。而我,尽管努力学习,取得了不少成绩,却始终难以得到父母同等的关注与认可。从小学时被劝说别上学,到初中时面临生活费的压力和母亲的牢骚,每一个阶段都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公平。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明白,父母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资源匮乏,经济条件也不宽裕。父母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可能只是做出了他们认为最无奈的选择。

    对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我也曾感到愤怒、委屈和无奈。但如今,我开始尝试与原生家庭和解。我认识到,怨恨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无法自拔。和解,不是忘记曾经的伤害,而是选择放下怨恨,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父母的行为。

    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选择。他们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理解他们的无奈,便能减少心中的怨恨。

    其次,要正视自己的情感。不要压抑内心的痛苦和委屈,而是勇敢地面对它们。可以通过写日记、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将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只有当我们真正正视自己的情感时,才能更好地处理它们,走向和解之路。

    再者,要学会感恩。尽管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偏见,但他们在生活中也给予了我很多关爱。吃穿用度从不苛待,在我遇到困难时,爸爸也会尽力为我想办法。感恩父母的付出,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爱,从而更加容易与他们和解。

    最后,要专注于自我成长。不要让原生家庭的阴影束缚自己的未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当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强大时,就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

    在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成长的意义。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成熟,更是心灵的蜕变。我们要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与原生家庭和解,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让我们以宽容和理解为基石,以感恩和成长为动力,勇敢地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