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宁对王振东的飞行技术一直很赞赏,连忙举杯回应:“不用谢,你们已经是山海工业的一部分,我的投资是理所当然的。”
看到这一幕,王振东笑着说:“让你见笑了,张经理平时可不是这样的。”
接着补充道,“对于飞机上的技术问题,我们通常都会先咨询他,毕竟他是技术出身,对飞机的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
“唉,公司资金紧张,造飞机的设备贵得吓人,他为了筹款,低声下气了很久,差点儿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你这一笔投资,算是帮他挺直了腰板。”
“可能是因为以后不用再为钱发愁,能专心造飞机,所以他今天特别高兴吧。”许宁带着几分惊讶地说道。
“我还从没见你这么健谈过呢。”
王振东没想到许宁会这么说,愣了一下。
看到他的反应,许宁笑了。
他抿了一口酒,尽管已经喝过很多次,但每次都觉得茅台真是香醇无比。
接着他说:“看来张建龙是个不错的领导,值得你这么维护。”
“你放心,我不会换掉他,毕竟今天是他主动立下的军令状,如果有什么问题,我还得找他负责呢。”
听了这话,王振东明显松了口气。
许宁偷偷看了一眼,没有再多说什么。
其实从王振东开口的第一刻起,他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许宁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回应,是为了缓解王振东的尴尬,同时也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于一个平时寡言的人来说,能为张建龙求情想必是下了很大决心。
如果自己态度过于严肃,只会增加对方的心理负担。
这对他来说也是个好消息,至少说明能得到王振东支持的人,在能力上应该不差。
原本他对张建龙的一些行为有些不满,考虑是否让唐联长暂时接替,但现在看来,那些不足之处就不必在意了。
第二天早晨,许宁揉着头从酒店醒来。
他和其他几个人一起下楼吃早餐,让他意外的是,萧建浩竟然也在其中。
昨晚他亲眼看到萧建浩喝了至少三瓶白酒,早上却精神抖擞,这让许宁不得不佩服。
他以前不知道萧建浩有这么好的酒量,以后应酬时总算有个得力助手了。
许宁喝了一口小米粥,翻开当天的报纸。
每天早餐时看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因为在那个互联网还不普及的年代,这是了解世界的便捷方式。
萧建浩和唐紫薇对此早已见怪不怪,萧建浩还顺手把许宁面前的一笼包子拉到自己面前,大口吃了起来。
“许宁,我们今天去哪儿?还留在都城吗?”
"许宁?"
见许宁许久没有回应,他不禁疑惑地抬起了头。
只见许宁此刻正紧紧盯着手中的报纸,眼中满是惊讶,仿佛看到了什么令人震惊的消息。
事实上,他的注意力已经被报纸上的两条新闻牢牢吸引。
第一条是国内的头条新闻:【中星微,国内首家集成电路企业,在上海成立】;另一条则是国际新闻:【北极熊国宣布独立!】
第一条新闻的意义不言自明,他期盼已久的提升芯片技术的机会终于来了!
尽管军事领域的芯片对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通常不会追求最先进的制程技术,因为越精细的工艺往往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电磁干扰或辐射的影响。
但即便如此,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依然存在,例如,战斗机如歼20所使用的45纳米魂芯二号,就是为了满足复杂的计算需求。
信息化战争时代,谁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并作出反应,谁就能占据先机,因此,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如何使用更先进的芯片技术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星微的成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标志着海外的技术专家开始回国发展,而许宁正等着这些人才的到来。
至于第二条新闻……
如果记忆无误,上辈子的狗熊国正是从这一刻起进入了解体的倒计时,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场未遂的政变将拉开序幕,随后其他国也将纷纷宣布独立。
这意味着两极格局即将结束,单极世界将到来,留给他的操作空间会大大缩小。
他意识到,必须在此之前增强国家实力,想到这里,他望向窗外,一个大致的计划在脑海中渐渐成形,时间紧迫,但这场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在于,他能在狗熊国解体的过程中争取到多少利益。
比如他一直渴望得到的苏27的AL-31F涡扇发动机、核潜艇,以及瓦良格号航母,这一次,有了他的参与,事情或许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据他了解,苏联曾经拥有过九艘航空母舰,其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尤其令人遗憾,因为这是苏联首艘核动力航母。
它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匹敌米国的核动力航母,排水量更是计划达到九万吨,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解体,导致这艘船和造船厂一同归于乌兰,它也不会落得被拆解的命运。
如果能够将它和造船厂一同接手,那将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国在航母技术上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米国。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现有的资金显然还不够,他需要更多资金!
“许宁?”
“许宁!”
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响起,把他从思绪中拉回现实,原来是萧建浩叫了他好几声都没有回应。
看到许宁像入了定一样一动不动,萧建浩只好端着包子凑到他耳边大声喊叫,见他终于有反应,萧建浩才坐回原位。
“你怎么了?看报纸看得这么出神?”看到唐紫薇也投来关心的目光,许宁努力平息内心的激动,淡淡地回答说:“没事。”
“那我们下一步去哪儿?今天还留在都城吗?”萧建浩接着问。
“不,今天我们去上海!”
“上海?小许子,我们去那儿干嘛?”唐紫薇好奇地问,因为上海并没有他们的业务。
这时,碗里的小米粥已经凉透,许宁一口气喝完粥,擦了擦嘴,指着报纸上的新闻说:“我们要去那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