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朱棡当决定与斡亦剌人正面决战的时候,就连他的部下都无法理解。
别看他们被大分封刺激,嗷嗷叫着要立功。
可没人愿意在夏秋季节,和草原人进行决战。
很简单,夏秋草原马肥人壮,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这个时候和他们硬碰硬,就算赢了也是惨胜。
中原人打草原,最佳季节是开春到初夏。
刚刚熬过冬季,草原马瘦人疲,战斗力最是低下。
而且冬天被封在毡房里,男女总是要消遣一下的。
消遣多了怀孕的概率也会变高。
所以,冬天到春天是草原女人怀孕的高发期。
等开春,牲畜也开始发情怀崽。
众所周知,不论人畜孕期都是脆弱的,最忌讳剧烈活动。
如果这时候发生战争,他们为了躲避中原军队,只能四处迁徙。
这样会导致大量的孕妇和母羊流产乃至死亡。
草原的经济非常单一,而单一就意味着脆弱。
哪怕中原军队没有找到他们的部落,仅仅只是游荡一圈,对草原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
人口和经济双方面的打击。
时间长了,拖也能将其拖垮。
很残酷,但这就是战争。
当然,在夏秋季节也不是不能打,但这时候就比较危险了,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谋划。
比如事先知道敌人在哪,以大部分吸引敌方主力的注意力,然后出奇兵偷袭敌人后方。
最开始朱棡的部下也是这个打算。
根据掌握的情报,对斡亦剌的外围部落进行扫荡。
如果斡亦剌反击犀利,那大军见好就收。
如果斡亦剌露出破绽,就扑上去狠狠的咬一口。
然而朱棡却直接决定,要来一场大决战。
“……从正面,堂堂正正的击败乌格齐。”
众将大惊失色:“大王三思啊。”
朱棡抬手阻止众人的劝说,道:“我问你们,蒙古人最强的地方是哪里?”
张温脱口而出道:“骑兵,当年他们纵横天下的依仗,就是骑兵。”
其他人也都赞同这个说法,不只是蒙古,任何草原势力最强的都是骑兵。
朱棡说道:“是的,他们的骑兵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灭国无数。”
“这是他们最自信,也是最骄傲的地方。”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
“现在就是如此,即便大明全面占据上风,他们依然不服输。”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股信念。”
“他们依然认为,他们的骑兵是无敌的,我们能打赢北元,不过是用了阴谋诡计而已。”
张温说道:“上兵伐谋,草原蛮子不懂兵法之精妙……”
朱棡打断他说道:“他们懂不懂兵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是这般认为的。”
“大明提供了优渥的条件招降于他们,效果却不甚理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就要在他们最自信的地方击败他们,打碎他们的信念。”
“如此他们才会心服口服,从此接受大明的统治。”
“斡亦剌是蒙古最后的精锐,正面击败他们,效果是最好的。”
诸将终于明白了他的想法,但真正能接受的却并不多。
很简单,对于将领来说,不服就打,一直打到你服为止。
什么阴谋诡计,战争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玩不过就是玩不过。
嘴硬?那我就多抽你几个嘴巴子。
看到底是你嘴硬,还是我的巴掌抽的响亮。
然而朱棡不同,作为大明塞王,未来的晋国国主,他必须要考虑政治因素。
用一场硬仗,瓦解蒙古人最后的骄傲,为后续的治理打下基础。
此时的牺牲,是为了后续少牺牲。
不论是对大明,还是对蒙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且,明年他就要经略西域,在此之前必须解决河西的安全隐患。
到时候他携击败斡亦剌的威势去西域,遇到的抵抗也会小的多。
总之,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把袭扰战变成总决战。
虽然很多部下,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他的理由。
但他有足够的威望,弹压住所有不同声音。
先是派遣张温等人,率领偏师清扫斡亦剌外围部落。
逼迫斡亦剌之主乌格齐与他决战。
乌格齐一开始并没有多想,只以为明军是静极思动,想占点便宜。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通知部族迁徙躲避,而是一边组织军队抵抗,一边派人去找朱棡交涉。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情况不对。
明军不是打秋风,而是有更大的谋划。
这一下他有些着急了,他是不愿意在此时和大明决战的。
无他,就算自己赢了也是惨胜。
惨胜就意味,战略上的全面失败。
因为大明国力更强,就算朱棡手里的十万人死光了,也能再轻松拉起十万人的大军。
而且还是精锐。
而他的部下,死一个就少一个。
更何况,他也没有把握在正面击败朱棡。
他对那位晋王可是太了解了,两人数次交手他都落于下风。
只是可惜,事情由不得他。
这些年双方打过无数次交道,他了解朱棡,朱棡更了解他。
就连斡亦剌部的王帐所在,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外围大军精准扫荡,主力直奔斡亦剌王帐而去。
此时再想通知所有部族一起迁走避其锋芒,已经来不及了。
乌格齐就只剩下一个选择,打。
当然,他也可以丢弃外围部落,带领本部迁走。
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他将会威严扫地,以后不会再有别的部落真心投靠他。
他这辈子都别想再扛起蒙古大旗。
而且他和鞑靼部(北元)的恩克汗是盟友。
嗯……也速迭儿在朱棣的接连打击下,心力憔悴而死。
他的儿子恩克继承了汗位。
此时的北元和斡亦剌,属于唇亡齿寒,所以双方结成了盟友。
如果乌格齐抛弃外围,率领本部逃走,恩克汗也会受到牵连。
要知道,忽必烈的后裔一直在想办法夺回汗位。
其中尤以额勒伯克实力最强,时刻觊觎汗位。
只是忌惮乌格齐在侧,不敢起兵而已。
如果乌格齐不战而逃,他必然会起兵夺回属于他们那一系的汗位。
到时候北元就彻底完了。
不……连锁反应之下,蒙古将彻底失去复兴的可能。
所以,他必须迎战,且必须战而胜之。
最终乌格齐集结了四万骑兵,而朱棡则率领麾下三万骑兵,双方于锡什锡德河一带展开决战。
七万大军不可能一拥而上,而是轮番上阵。
这是最残酷的兑子战术,没有任何心机可耍。
直到一方彻底死亡,或者无法忍受死亡士气崩溃为止。
为了鼓舞士气,朱棡下令凡是参与此战者直接加一级军功,战死者加三级军功。
斩首则按双倍军功计算。
军功爵的刺激下,全军爆发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而乌格齐部属于哀兵,对明军的仇恨也让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
双方就这样厮杀了两个昼夜,最终乌格齐部全军崩溃。
此战的结果是。
蒙古军直接战损高达一万八千余人,后续逃往中又损失近万人。
明军直接阵亡一万六千余人,不过后续追击中伤亡较小,只有两千余人。
敌军主力溃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张温等人率领余下的军队,扫荡了整片草原。
乌格齐率领残部逃往北海,蒙古最后的主力至此被消灭。
此战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一方自然是欢欣鼓舞,张灯结彩。
蒙古一方则截然相反,当斡亦剌溃败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如丧考妣。
但紧接着,乌格齐的担心应验了。
就在他兵败逃亡北海不久,忽必烈一系的额勒伯克起兵杀死了恩克汗,夺回了汗位。
更致命的是,额勒伯克并不是什么雄主。
他志向远大,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关键是,此人残暴耽于享乐,最大的爱好就是女人。
时常抢夺族内民女淫乐,包括部下的妻女也不放过。
北元残部再次陷入内乱。
一直叫嚣着要覆灭北元的朱棣,却在此时选择了收缩兵力。
“我们此时进攻,就是逼迫他们团结起来抵抗我们,是在帮额勒伯克统一内部。”
“我们收缩兵力,暂时没有了危险他们会继续内斗,直到耗尽最后一兵一卒。”
这是朱棣的原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没了威胁的额勒伯克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下限。
他的部下逐渐对他失去了忠诚,一场兵变已经在酝酿。
在更大的范围内,朱棡的计划也全部应验了。
在他正面击溃斡亦剌精锐之后,蒙古部落开始大面积的内附。
最关键的还是辽东方面。
兀良哈三卫虽然投降,却一直在努力抵御大明的同化。
这接二连三的消息传来,他们心中最后那口气也彻底泄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明军以及辽东总督蜀王朱椿,不得不一步步退让,逐渐失去自主权。
蒙古人的全面败退,受影响的还不只是他们自己,大明周边所有的少数部落全都被震慑到了。
很多原本不愿意臣服的部落,选择了坐下来谈判。
很多不愿意接受华夏文化教化的部落,态度也软化了下来。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云南的各部落。
可以说,目前大明境内反抗最激烈的,除了草原的蒙古人,就数他们了。
沐英父子镇守云南,朝廷陆续迁徙了数十万汉人过去,才勉强建立的初步的统治。
然而斡亦剌被击败的消息传来,各部落突然就变得老实了许多。
这让沐英松了一大口气。
——
当这些情报汇总到京师的时候,群臣才真正意识到,朱棡这一战的影响有多大。
原本对他正面决战,造成大量士卒伤亡的人,也终于不说话了。
任谁都知道,如果没有这一战,陆陆续续死亡的人数加起来。
会比现在多十倍都不止。
消耗的钱粮物资更是无法估量。
可以说,朱棡用一万九千余人的阵亡,替大明避免了十倍百倍的损失。
也为大明经略草原,扫平了最后的阻碍。
老朱别提多高兴了,最近几天嘴巴都没合拢过。
你和他说啥,他都能扯到朱棡身上。
比如:
“陛下您吃了吗?”
“什么?你怎么知道老三打胜仗了?”
朱标也很开心,一来是关系最好的朱棡立下大功,二来这是他任上获得的胜利。
对他的皇帝生涯来说,也是丰功伟绩。
‘建章’二字,也将因为这个功绩,更加光彩。
朱雄英既高兴又失落:“哎,你说三叔四叔下手就不能轻一点?”
“我还想着,啥时候去草原一趟呢,这下可好……”
“不行,我的给十一叔(朱椿)十二叔(朱柏)写信,让他们收着点,别把敌人都给消灭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没有理会他发神经。
这小子也是静极思动,天天想着上战场。
但可惜,他这辈子是没太大机会亲临战场了。
而且以他的能力和功绩,也没必要用军功给自己树立威信。
别说文臣了,就算是军队,除了那几个老将谁敢在他面前炸毛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朱棡也给他上了一课。
虽然他一直提醒自己,要清醒要理智,自己就是穿越者,比古人多了几百年见识而已。
在智慧上并不比古人高。
但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一些骄傲之心。
尤其是高屋建瓴方面,他渐渐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想法。
可是今天,朱棡给他上了一课。
用一场决战,改变了大明和四方少数部落的关系。
这个战略目的,超出了他的想象。
初次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他想到了朱棡准备试图用这一战,打垮蒙古人的意志。
可并没有想到,朱棡连其他的少数部落,也一起算计在内了。
直到四面八方的情报汇总过来,他才醒悟过来。
原来这一战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大。
这才是全局视野。
发现了这一点后,陈景恪有些飘的心终于落地了。
他能高屋建瓴,是因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
朱棡不是穿越者,没有全图视野,是根据各种情报进行汇总,最终得出的结论。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随着时代的改变,大明将面临与前世截然不同的局面。
从前世带来的经验,作用也越来越小。
失去了全局视野,他要如何引导大明前行?
靠自己是不行的,只能依靠集体的智慧。
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谦虚,发掘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才。
集众人之力,让大明不至于跑偏。
说白了还是得造系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