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好了弄好了!昨天家具也送来了,都已经在屋里摆上,快快请进屋里坐。”老大娘很激动,一个劲儿的朝王氏和沈玥娇鞠躬致谢,被扶起来之后便拉着她们俩进屋去,一边走一边说道:“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才好,村长早上还来家里找了我们,说房子弄好了,挑个好日子就搬进去住,他在村里叫几个人来帮忙置办上几桌席面,请东家一家人过来热闹热闹,当面给你们道谢……”
乔迁新居是件大喜事儿,确实该置办几桌酒席,请人来热闹热闹,给屋子添添人气。
老两口无儿无女,又没有积蓄,没能力置办席面,就只能让村里人来帮衬。
村长有这样的想法,不只是觉得这对老夫妻该感谢陆家,整个杏花村的人都应该感谢。若不是陆家出银子,杏花村的路还是坑洼不平,村民们更没有机会挣工钱。因为修路,家家户户都出了一两个劳动力,将近一个月时间下来,有的人家挣了三四两银子,有的挣了一两多,总算是赶在入冬之际给家里添上棉被棉袄,不必担心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王氏喜欢热闹,况且做了善
事儿是替自家积攒福气,她就更愿意在老两口乔迁新居时来道贺添喜气了。
“刘老哥,刘嫂子,你们挑好日子了吗?要是挑好日子了就告诉我们,到时候肯定来给你们道贺。”王氏笑吟吟的应着。
老大爷点着头,道:“挑了,村长帮着挑得日子,说寒月初十诸事皆宜,也就是后天,到时候你们可记得要来啊!”
“好好好,一定来,一定过来!”
说话间,已经走进院子。
记得前些天过来时,院子里还堆放了许多杂物,废砖头废瓦片,还有一些劈坏的木料,堆的乱七八糟的。可现在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院子一角辟出一小块地来打算留作菜地。可见这对老夫妇年纪虽大了,却依旧很勤劳。
走进了堂屋,入眼便是崭新的家具,有桌子有椅子,共八大件。
这些家具是沈玥娇亲自挑选的,摆在厅里感觉挺不错。
王氏向来对自家三郎媳妇儿的眼光赞赏有加,看到这套家具,便不住的点头,“屋子里摆上这么一套桌椅,瞧着都气派不少。”
说完,目光移向旁边的椅子,看到每张椅子上都放了一个暗红色的垫子,
便好奇的道:“这椅子上的垫子也是配套做的?瞧着还挺好看,摸着也软和,冬天里坐在这椅子上都不会觉得冷。哎呀,这木匠师傅真是好巧思啊!”
沈玥娇也注意到了这垫子。她记得当时在木匠铺子里看的样品是没有椅子垫的,加上这椅子垫倒也贴心。
老大娘连忙解释道:“这几个垫子是送棉被棉袄的那老板送过来的,他说知道东家您给我们订制了家具,想着老人家怕冷,就专门做了几个垫子一起送过来。还说这些都是用碎布料和一些旧棉絮做的,不值几个钱,就当是送的,不要钱。”
沈玥娇闻言,忍不住笑道:“真是没想到那老板这么好心。不过我在他那间铺子也买过这么多东西了,送几个垫子也是应该。”
王氏也点点头,道:“这手艺也不差,下回也去定做几个这样的垫子放到咱家的椅子上,现在天冷了坐着这个垫子暖和。”
不过这垫子摸起来还是没有自家马车上的那坐垫软,想来不要钱东西还是次了一些。
老大娘听王氏说的像是很喜欢这几个垫子,便道:“这些送过来都没坐过,还都是新的,不
如你们将这垫子拿回去用,省得再多花钱。东家为我们已经花了这么多银子了,挣钱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
王氏连忙摆手,道:“刘嫂子,我家的椅子跟你家这样式不同,这垫子肯定也不合用。这是给你们配套的,看看瞧着多好,拆掉就可惜了。再说,这几个垫子也花费不了多少银子,回头量好尺寸再去找人定制。”
家里的那套家具是沈玥娇陪嫁过来的,毕竟是富商嫁女,给的陪嫁都是极好的。后来沈家出事,沈玥娇将陪嫁全部拿去打点关系了,能变卖的都变卖,只留下大件的家具。当时的陆家,也就只有那套家具值钱些了。
老大娘这才没有坚持让沈玥娇把垫子带走。
而后又带着她俩去里屋看了。
睡的那屋柜子,有床,床上还铺了新铺盖。垫的和盖的棉被都是新的,很厚,瞧着就知道很暖和。
还有两件厚厚的棉袄搭叠放在床边。
沈玥娇看了一眼大爷大娘身上穿的,连忙道:“今日天儿这么冷,怎么还不把这棉袄穿上?你们穿这么点儿,哪能御寒?”
跟着进来的老大爷搓了搓手,很是不自在的
道:“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好的棉袄,我和老婆子都舍不得拿来穿,想着等寒月初十那日搬进来新房子时候再穿,办喜事儿穿新衣裳喜庆些。”
沈玥娇劝道:“大爷、大娘,这棉袄买来就是为了御寒的,现在天这么冷了,就该拿来穿了,身体更重要。”
说着,过去将棉袄拿过来,给他们一人一件,“快快穿上,我看看合不合身。”
老两口这才接过棉袄来穿上。
毕竟不是量身做的,略有一些宽,却也不会束缚手臂的感觉,穿着干活都方便,而且十分暖和。
两人将棉袄穿上,既欢喜又激动,“这棉袄可真好,真暖和!”
“暖和就一直穿上,可不能再脱下来放着不穿。”沈玥娇笑说道。
到了寒月初十这一日,王氏和陆老头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一起过来杏花村给老夫妇道贺,还带了贺礼,以及五两银子当做礼金。
在家时王氏就跟沈玥娇商量过,这五两银子就当是给老两口置办席面的,另外还送了半扇猪肉过去,当是给席上加几道荤菜,好让来帮忙的村民们吃的好一些。
到了杏花村,才发现来的村民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