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李恪和杨婉回到钱塘县的时候,薛礼他们已经在钱塘县休息四天了。

    李恪很开心,薛礼他们一共带来了七百多人,且这七百多人中,有五百多人是愿意做官的,哪怕是最低的小官都行。

    很对李恪的胃口。

    上一次的九百多人,将屯营的训练架子给勉强搭了起来,而这一次,正好根据屯营的训练情况,来一次提拔。表现好的,提拔到县里到县尉或者州里当官员。要知道,州县一堆官员位置其实都是空的,都是刺史或者县令兼任。

    最让人吐槽的是,有些位置还不能随便空降,连选暂代的都找不到人。

    说真的,如果不是萧家还出了不少人帮衬,李恪觉得能将八州开发到如今的地步是不可能的。李恪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南方的开发那么慢了。

    官吏的不足,官吏能力的不足,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像关陇河洛河北这些地方,千百人抢一个位置,而在李恪管的这八州,只要你有才干,李恪就敢给你官。问题就在于,本地没足够人才,外地人才又不愿意来。

    现在又来了五百愿意做官的,可以说,州级官员还会有空缺,但县一级大部分都能全员正常运转了。

    下面的县令,也不用老是诉苦了。

    谁让他们摊上了一个来江南搞大开发的李恪,不然的话,即使县衙官吏不满员,这些县令也不用干什么事,就是小酒喝着慢慢熬日子。

    吴王府,李恪正和薛礼在演武场比试射箭。

    一刻钟后,看着两边都是箭箭入红心,李恪得意地挑了挑眉头道:“仁贵,如何?”

    “大王神射。”薛礼恭敬地道。

    “好了,筋骨活动就要办事了。”李恪正色道,“本王正式任命你为南海大都护府参军事、宁远将军,这段时间,各个屯营的军事训练情况会送上来。本王要组建一支万人左右的步军,这万人大军的各级将校和士兵挑选,仁贵你就根据各地屯营的情况去做个安排。

    钱粮甲胄本王负责,但两个月后,要有一支能打的大军,就归你薛礼负责了。”

    顿了一顿,李恪接着道:“仁贵,有没有信心?”

    “只要不是从新兵练起,末将就有信心。”薛礼很是自信地道。

    “那一切就托付给你了。”李恪亲自将一旁准备好的印绶拿过来郑重地递给薛礼。

    小心翼翼地接过印绶,薛礼单膝跪地拜道:“必不负大王所托!”

    看着薛礼大踏步离开,李恪心头松了一口气,军务的麻烦解决了,就该轮到政务了。

    政务其实也不是太麻烦,麻烦的是有个捣蛋鬼,对,就是小兕子那个捣蛋鬼。

    “我说兕子啊,你怎么还不回长安啊?”看着在书房里东游西逛的兕子,正在批阅政务的李恪忍不住道。

    “这里舒服啊。”兕子笑嘻嘻道。

    “说吧,今天又有什么事来找兄长的麻烦?”李恪头也不抬道,“事先说好,别去烦狄仁杰,那小子是个人才,兄长可是要好好培养的。”

    兕子的眼珠子滴溜溜转了转,凑到李恪身边一脸讨好道:“王兄,能不能把狄仁杰给妹妹我啊?”

    “让狄仁杰管你的公主府,你这是什么想法?”李恪没好气地搁下笔,轻敲了一下兕子的眉心,“出去玩,别烦兄长了。”

    “略略略~~”在门口做出一副鬼脸后,兕子蹦蹦跳跳离开了。

    “这小丫头片子。”李恪又提起笔开始批阅政务,批阅了几份后,李恪意识到了什么:“等等,怎么小兕子这调皮鬼老是提狄仁杰啊?”

    政务先不批了,自己最疼的小妹是不是要被猪给拱了才是大事。

    李恪将笔清洗后搁在笔架上,赶紧往书堂的地方赶去。

    果不其然,小兕子烦了李恪后,就溜到书堂来听课了。讲课的夫子对于这位公主殿下上课、逃课又回来上课已经波澜不惊了,只要公主殿下的课业按时完成且不出错就好。

    王府的书堂不止教狄仁杰一个人,王府官员的子女都在这里读书。只不过,像王世子李仁还有狄仁杰这两还有单独的小灶。很快,正常的上课时间结束,狄仁杰收拾好书本,去一旁的偏房里和李仁一起接受小灶,当然,还有晋阳公主小兕子李明达殿下。

    看着小兕子一脸崇拜地看着狄仁杰,李恪叹口气,果然,白菜已经保不住了。就是不知道,老爹李世民同不同意了,反正李恪觉得不错。

    知道了结果,李恪就又回书房批阅政务去了。

    时间慢慢地流逝,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个月后,一支肃穆的大军立在钱塘县外。

    薛礼确实做到了。

    李恪满意地看着眼前这支大军,虽说这支大军还很是稚嫩,对比十二卫差得很远。但是,精神饱满,盔甲鲜明,只再打几仗见了血,就有了成为精兵的本钱。

    而现在李恪给这支大军找的磨刀石,就是占国。

    王府长史兼南海大都护府长史戴安清清嗓子,捧着一张檄文登上了高台:“夫占国,本后汉之臣,篡土建国,名为国度,实为叛逆……”

    檄文很无聊,但是听得下面的将士热血沸腾,檄文先讲占国如何建国,接着讲占国多次北侵,侵犯中原上国,再讲占国君主残暴不仁,荼毒国内百姓。最后,大唐南海大都护、吴王殿下李恪,奉天之命,讨伐不臣之占国,复大唐之故土!

    通篇下来就是,占国该死,大唐将士打过去是顺天应命伐不仁!

    檄文不是李恪写的,是萧家的一个老夫子听说李恪想去打占国收林邑后,连夜赶写出来的。写完后,那个老夫子因为耗费心血过多人就不行了,留下遗言:若在地下听不到吴王殿下讨平占国的捷报,死不瞑目!

    当时听到那遗言后,李恪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外公杨广对于攻伐高句丽那么上心了。不仅是高句丽的崛起对于河北的威胁,更在于复汉之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