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李恪默默地打量着杭州城,哦,杭州的治所钱塘县。

    此时的杭州还不是李恪印象中那个后世的杭州,整个杭州,较大的县除了治所钱塘县外,另一个就是余杭县了。西湖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不过大名鼎鼎的苏堤和杨公堤没有踪影,雷峰塔也没有,只有孤山和一片大湖。

    哦,此时的西湖还不叫西湖,叫钱塘湖才比较贴切。

    路过钱塘湖时,李恪叹口气,相比后世西湖的美景,此时的钱塘湖,可算不得杭州的美景。要么雨季泛滥让钱塘湖附近的百姓叫苦不迭,要么久旱干涸让人很是无语。

    至于钱塘江,在钱塘县歇息了一晚后,李恪就跑去看钱塘江了。

    当然,不是为了看那个钱塘江大潮,而是看钱塘江大堤。

    很好,看着钱塘江大堤李恪很是无语。这高才一丈的玩意,能称为大堤,能挡得住钱塘江那潮水?

    李恪也算是明白过来,难怪外公杨广将运河修到了杭州,杭州还是这个破样,钱塘江大堤和钱塘湖的治理,就是首要的两个难题。最关键的一点事,人口不足!

    李恪对江南的历史最大的印象是,苏湖熟,天下足!但是李恪在用了半个月将杭州转了一圈后,李恪表示,算了,先别提苏湖熟了,能让钱塘湖和钱塘江这两别祸害人就很伤脑筋了。

    幸运的是,兰陵萧家听从了萧瑀的意见,派遣了大量家族弟子南下。不仅解决了李恪的一部分钱粮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的人力问题。

    当李恪知道萧家子弟带了足足上万佃户跟着一起到杭州的时候,人是有点儿斯巴达的。

    对于江南,萧家其实不陌生,毕竟萧家曾经在这儿建立了萧齐和萧梁政权。只不过,萧家深耕在建业扬州苏州一带,其次则是江陵,对这杭州一带还挺陌生。不过,先来的萧家子弟经过一番勘察,却发现这里不少地方是种茶植桑的好地方,最关键的一点是,地价是真的便宜啊。

    对于萧家买地的举动,李恪乐见其成。如果买的是田地,李恪还要翻翻脸。但买的是能种茶植桑的地方,李恪表示你们萧家多多益善。

    李恪暂时没有大量开垦荒地的动力,现在要做的,就是赚钱。赚钱干什么,替河北世家下面的佃户还贷款,然后将这些佃户给“劝”到杭州来。

    杭州好啊,来了这里会有自己的田,还会有自己的屋。

    怎么赚钱也很简单,鱼。

    李恪是很惊叹这个时候鱼的个头的,也很惊叹这个时候捕鱼技术的……不行的。这个时候的渔网因为用麻料制成,韧性不太好,强度也不高,哪怕是新渔网,碰上个头大且性子凶猛的肉食鱼,都能给撕个窟窿出来。

    渔网的不行导致能用得起渔网的渔民,都起码很有余财。普通的渔民更多的是靠鱼叉、竹筐、竹鱼笼这三样。至于钓鱼……倒不是鱼钩很贵,在大唐,哪怕是小孩子弄到细铁条都会用石头慢慢砸出个鱼钩来。而是,空军佬的痛。

    鱼肉在江南卖得不贵,是属于从上到下都喜欢的食物。

    所以,李恪没打算卖鲜鱼,而是打算制成咸鱼干,然后往长安十二卫的军营里卖。而大唐的将士,肯定也会很喜欢咸鱼干,既是肉又能补充盐分,一举两得。至于怎么卖进去,李恪觉得,自己疼爱的清河公主该派上用场了。

    不过,目前这一切都还在设想中,现在首先第一件事,把钱塘县周围的河流沟汊都清理一遍,该拓宽的拓宽,该清淤的清淤,也顺带将破败了的水利设施都修一修。

    毕竟,这里曾是春秋时期吴越的兴起之地。相比起李世民给李恪的其余七州,杭州条件算是很不错的,所以吴越两国都在这里修了不少水利用来灌溉。只不过,因为江南长期不受重视,这些延绵千年的水利,基本上都不行了。

    好在基础还在。

    至于钱塘江大堤,李恪是慢慢修,毕竟那玩意太耗时间了。就目前杭州的人口田地,压根支撑不起修建钱塘江大堤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反正就是趁农闲的时候,召集钱塘江附近的村民,用木桩垒石法,一层层慢慢修吧。

    又是一身泥水汤汤地从外面回来,李恪看着王府门前站着的两个萧家子弟,有点意外。这个时候,南下的萧家子弟不该是忙着修房子和整修桑田茶园吗,怎么还有空闲来见他这个王爷?

    “草民萧度、萧霖见过吴王殿下。”两个萧家子弟见礼道。

    李恪有点尴尬道:“免礼、免礼,本王先去更衣、更衣。”

    带着两人进了王府,李恪吩咐管家好生招待,然后自己赶紧洗漱去了。

    两刻钟后,李恪在客厅接见了萧度和萧霖。

    李恪也不废话,让一个仆役去烧热水,一个仆役去自己的书房将书架上的那个竹筒茶罐拿过来。

    炒茶对于李恪没有难度,毕竟前世李恪的老妈就是个茶道文化的爱好者,最喜欢自己去茶园买新鲜茶叶回来然后自己炒茶。连带着也教会了李恪怎么炒茶,而且是红茶绿茶都会的那种。只不过,李恪前世的老妈能将一斤的茶叶炒成三百块,李恪是炒成二十块。

    但是,对于受够了这个时候茶汤的李恪而言,自己的手艺再烂,也比茶油汤好啊。加羊奶牛奶也就算了,加盐巴桂皮肉蔻也就忍了,加羊油猪油牛油那实在是顶不住!

    好技术,当然得便宜自己人,萧瑀一直支持着自己,这炒茶技术,当然给萧家了。当然,不是白给。

    很快,李恪就和两个萧家子弟谈拢了分成,李恪拿三,萧家拿七。之所以萧家拿大头,是因为李恪就以技术入股,原料、生产制作以及最后的销售全都由萧家负责。

    茶叶的市场一旦全面开发出来,利润有多大李恪是很清楚的。但没得办法,现在自己没钱,就只能用技术从萧家换钱了。

    没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