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的余晖已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深冬的凛冽寒风。
赵家村外,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沧桑。
赵宇和陈欣欣站在空间农场田埂上,望着远方,心中却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豫州府,那个因旱灾而饱受苦难的地方。
这两年,两人不停的种大米和小麦,不仅为了赚钱,更为了能将这份救命的粮食,通过李云逸送往那片干涸的土地。
“欣欣,这次李云逸回去,定要让他仔细打听打听老家的情况。”赵宇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忧虑。
陈欣欣温柔地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行,是得问问了,大嫂和爹娘他们都很担忧老家的亲人。”
夜幕降临,赵家灯火通明。
李氏提笔,将满腔的思念与担忧化作文字,一字一句地写在了信纸上。
她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还详细询问了家中的情况,也说了一下自己在新赵家村这边的生活。
在信中问了一下爹娘和小弟是否愿意来江宁府......
最后在信封中放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希望能让家人能安全的渡过这次旱灾。
赵大嫂李氏坐在桌旁,看着手中的信封,眼眶微红。
她抬头望向赵贵,眼中有着浓浓的期待:“贵哥,这银票,希望真的能帮到爹娘和小弟。”
赵贵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安慰道:“会的,李云逸是个可靠的人,他会把咱们的心意带到。爹娘和小弟他们一定会好好的。” 另一边,赵大伯的屋内也是一番忙碌景象。
五个兄弟围坐在一起,各自从怀中掏出积攒已久的银两,凑成了另一张五十两的银票。
赵大伯握着银票,感慨万千:“老六啊,虽然我们平时多有争执,但血浓于水,这点心意,你且收下。还有,告诉你个好消息,咱家小侄子中了举人,咱们赵家,终于出了个读书人!”
信写好后,赵大伯又细细读了一遍,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他特意加了一句:“无论你们选择留下还是逃荒,新赵家村永远欢迎你们回家。”
几日后,李云逸的商队踏上了前往豫州府的路,马车上不仅放着沉甸甸的粮食,还带着两封满载深情的信件和两张寄托希望的银票。
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感慨,这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豫州府,原赵家村。
深冬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赵六叔家的木屋在寒风中显得摇摇欲坠。
屋内,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脸上写满了愁苦与无奈。粮食即将耗尽,生活陷入了绝境。
夕阳如一位疲倦的旅人,缓缓沉入地平线,将天边染成了温柔的橘红。
在这片被干旱肆虐已久的土地上,赵家村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静谧而荒凉。
村头的老槐树下,几只乌鸦偶尔发出几声嘶哑的啼叫,更添了几分寂寥。
就在这时,一阵不同寻常的响动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远处,尘土飞扬中,一支车队缓缓驶入视线,车轮碾过干裂的土地,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
村民们起初是惊讶,随即是好奇,最后化作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纷纷从各自的破屋中走出,聚集在村口,目光紧随着那越来越近的车队。
李云逸坐在领头的马车上,目光深邃,心中五味杂陈。
他此行是受赵宇和陈欣欣之托,带着满载的粮食前来救援。 出发前,他们根据最新的消息估算,赵家村大约还有三百余人,于是按照每人一百斤的标准准备了粮食。
然而,沿途所见皆是荒芜,心中不禁生出几分不祥的预感。
“这是哪儿来的车队啊?”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问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
“不知道啊,看样子像是带了不少东西,不会是……”中年妇女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却又迅速黯淡下去,这漫长的干旱与饥饿,早已让他们学会了不敢轻易抱有希望。
车队终于停在了村中央的空地上,李云逸跳下马车,环视四周,只见村民们或站或坐,目光中既有好奇也有渴望,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他们的衣衫破旧不堪,脸上挂着长期营养不良的苍白,眼中却闪烁着不灭的光。
“乡亲们,李某是受赵宇和陈欣欣之托,特意送来粮食的。”李云逸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村庄,“但在此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村里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
一位中年汉子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带着几分沉重:“李先生,这旱灾比预想中还要凶猛,村里已经饿死了一半的人了……剩下的,也都是勉强撑着。”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咽了,周围的村民也纷纷低下了头,气氛一时变得异常沉重。
李云逸闻言,心头一紧,他没想到情况会如此严重。
他迅速吩咐随行人员开始卸货,同时安排人清点剩余人口。结果很快出来,让他既震惊又心痛——原本以为的三百余人,现在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人。
“乡亲们,虽然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糟糕,但请放心,我们带来的粮食足够每人分到两百余斤。这是赵宇和陈欣欣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大家度过这个难关。”李云逸的声音坚定而温暖,仿佛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
村民们闻言,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阵阵欢呼和感激的泪水。大家纷纷上前帮忙卸货,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那是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分完粮食之后,李云逸又问了一下赵六叔家在何处,赵大伯他们给赵六叔写了信件。
赵六叔一家没想到大伯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夜幕降临,赵六叔一家围坐在昏黄的油灯下,读着那封来自远方的信。
信中,赵大伯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房。 看到赵青山中举的消息更是让一家人喜极而泣,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咱家也有读书人了,咱们赵家,终于要翻身了。”赵六婶擦着眼泪,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赵六叔握着银票,心中五味杂陈:“这银子,咱们得好好打算。要么去江宁府投奔我大哥他们,要么就留在老家,等这荒年过去。”
“你们也大了,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经历了这两年的旱灾之后,赵六叔一家已经被磨平了各自的小心思,知道了家族的重要性。
更知道赵大伯等人雪中送炭的难能可贵,现在这个世道都有人卖儿卖女了。
赵六叔的孩子们纷纷表示想一起去投奔赵大伯等族人。
当天晚上赵六叔一个人回屋偷偷的哭的像个孩子,五个哥哥们走后,天知道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
还以为这辈子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了,没想到自家的哥哥们还想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