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日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赵家村被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银装。
然而,这银白的世界中,却藏着一颗颗炽热的心和一份份沉甸甸的喜悦。
今年的寒瓜不仅丰收,而且价格惊人,为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村民们决定在西瓜大棚内举办一场盛大的庆祝会,以纪念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大棚中,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准备美食。从自家腌制的咸菜到精心烹制的肉食,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她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随着夜幕降临,庆祝会正式拉开帷幕。
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持灯笼,缓缓步入大棚。
大棚内,灯火辉煌,暖意融融,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在庆祝会的间隙,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种植寒瓜的经验和心得,讨论着未来的发展规划。
冬日虽寒,人心却暖如春阳。村中公中五百两白花花的银子,沉甸甸地躺在村公所的箱子里,既是荣耀,也是村长赵大伯心中的一块石头——这笔钱,该如何用得其所,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
赵大伯压压手,坐到中央的板凳上,环视一圈,沉声道:“乡亲们,今儿个除了让大家一起聚聚,还想跟大家商量商量那五百两银子的事儿。”
“咱们村今年西瓜丰收,赚了些银子,但这钱怎么花,我心里没个准数,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李大婶率先开口:“村长,我看啊,先得修修村口那条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不管去哪都不方便。”
“对对对!”王婶接茬道,“还有村里的水井,年久失修,打水越来越难了。”
赵宇想了想,提议道:“我觉得咱们可以建个学堂,让孩子们有个正经读书的地方。现在村里条件好了,该让孩子们上学了。”
“现在村里不缺钱了,让适龄的孩子们都上学,也不图孩子们都能去科考,但识字算账还是要会的。”
“对啊,不认字的话,容易被人骗!我当年就因为不认字被人骗走了一只野山羊。”陈欣欣二嫂的爹李富贵深有同感。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赵大爷捋了捋胡须,赞许道:“宇儿言之有理,教育是根本,咱们得为后代着想。”
“可学堂建起来,先生哪里找?”有人提出了疑问。
赵大伯一拍大腿,笑道:“这事儿我看问问青山应该能找到合适的人,青山现在正在云山书院读书,等他下次休假回家,先问问他。”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赞,气氛一时热烈起来。赵大伯见状,心中大石稍落,又想起一事,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还有一事,我也想和大家说说。”赵大伯顿了顿。
“小儿赵青山明年就要参加乡试了!”
此言一出,村民们都是亲近人,都很激动。
赵宇也激动地说:“青山要是中了举人,那咱们村可就出大名了!等青山放假回来,我们得为青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话题一转,又回到了教育上。
赵大伯看着围坐的乡亲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乡亲们,咱们赵家村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辛勤劳作和团结一心。但要想让村子长久地繁荣下去,教育是关键。”
“孩子们是咱们的未来,只有让他们读好书,学好知识,将来才能有能力建设更好的家园。”
李大婶接过话茬:“村长说得对,咱们得为孩子们多想想。学堂建起来后,咱们还可以组织些识字班,让大人们也学点文化,以后写契约、记账啥的,就不用再求人了。”
“对对对,这主意好!”村民们纷纷附和,气氛再次热烈起来。
赵大伯见状,心中充满了欣慰与希望。他站起身来,高声宣布:“好!那就这么定了!咱们先用一部分银子修路、修井、建学堂。”
“剩下的银子,就作为村里的教育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孩子们的学习和村子的教育事业!”
“好!”村民们齐声欢呼,掌声雷动。在这一刻,他们仿佛看到了赵家村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充满知识、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未来。
随着月色渐晚,村民们散去,各自忙碌起来。
雪花轻舞,缓缓飘落在江宁府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给冬日增添了几分银装素裹的雅致。
不同于北地的严寒刺骨,这里的雪似乎多了几分温柔,轻轻覆盖在田野、屋顶与村间小道上,却并未将大地冻得坚硬如铁。
村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虽少了些农忙,却也多了份闲适与温情。
赵大伯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劳力,提议利用这段时间修缮学堂和先生们的居所。
“乡亲们啊,咱们村子的未来可都寄托在这些娃娃们身上了。学堂是知识的摇篮,得赶紧让他们有个好环境学习。”赵大伯的话,字字句句都透着对教育的重视,村民们听后纷纷响应,拿起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赵青山近日因假期归家。赵大伯拉着他坐在一旁,语重心长地说起了村里的另一桩心事:“青山啊,学堂是修起来了,可咱们还缺一位好先生。村里的娃娃们都地盼着能多学点知识呢。”
赵青山闻言,眉头微蹙,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爹放心,这事儿我来想办法。”回到云山书院,他立刻跟自己的恩师详述了村中的情况,恳请恩师帮忙物色一位合适的先生。
不久,好消息传来。恩师不负所托,介绍了一位名叫王秀才的先生。
王秀才年约三十有五,面容清癯,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
他曾是科举路上的追梦人,却因家中老母病重,不得不放弃仕途,转而以教书为生。
这一教,便是十年光阴。
初见王秀才,赵大伯心中暗自赞叹,此人果然气质不凡,定能担起教化一方之重任。
一番交谈后,王秀才也表达了对赵家村的向往:“我早年一心科考,忽略了养家的重任。如今母亲年迈,我需常伴左右。赵家村既有安身之所,又能让我继续教书育人,束修足以支撑母亲的药费,这实乃我之幸事。”
就这样,王秀才带着简单的行囊和自家母亲,住进了赵家村刚修好的先生屋舍。
村民们以最淳朴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孩子们更是围着他,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而赵家村,也因有了这样一位好先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