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章 盖房热潮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了江宁府这片久违的安宁土地上。

    赵宇一家,带着逃荒岁月的疲惫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终于在这片小村庄里找到了归宿。

    村里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派祥和景象,让人心生欢喜。

    “爹娘,您看这地界儿,咱们家以后就在这扎根了!”赵宇站在一块被阳光照得暖洋洋的空地上,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我们是时候该盖新房子了!”陈欣欣在旁边道。

    “好,好啊!咱们得把房子盖得宽敞些,结实些,这样大家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赵母抚摸着儿媳的手背,眼里满是欣慰与期待。

    “咱得把房子的墙盖的高些毕竟北方干旱的厉害,盖的安全些咱就不用担心坏人了,到时候村里别人盖的时候也提醒一下,不行我的去大哥家提提这事。”赵老爹说完就朝着赵大伯家走去。

    说干就干,赵家一呼百应,亲戚朋友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

    大家伙儿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房子的布局和样式。

    “还有啊,别忘了建个好点的厕所,以前逃荒路上,找个方便的地儿都难。”赵老爹的小侄子赵小宝调皮地插了一句,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却也提醒了大家一个实在的问题。

    于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建房大计正式拉开序幕。

    男人们忙着伐木、搬砖、和泥,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喊累;

    女人们则忙着准备饭菜,织补衣物,偶尔也搭把手,传递着砖瓦,笑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座新建的厕所。

    赵宇特意请来了村里的老木匠,设计了一个既实用又讲究卫生的样式,还特意在周围种上了几株竹子,既美观又能遮羞。

    村里人见了,纷纷夸赞:“赵家这厕所,比咱家的屋子还讲究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房子渐渐有了模样。

    高大的院墙围起了一片小天地,青瓦白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堂屋宽敞明亮,足以容纳全家人欢聚一堂;

    厢房则根据各家需求,有的做了卧室,有的改成了书房或储物间,每间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赵家这次盖房虽然没说分开盖,大院里面也分了三个小院,还是一家住一个院,中间赵家二老以及赵大姐一家住。

    院子三个院门三家住着很方便,赵宇和陈欣欣本想给陈家二老也盖一个院子。

    陈老爹不让,毕竟还有两个儿子呢,让媳妇怎么想。

    欣欣这样做了,以后赵贵媳妇家万一赵过来呢!

    反正自己家也要在赵家旁边盖房子,左右也不过隔着二十米几远,就隔着个菜地,没必要另外再盖一个。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赵家大院正式落成。

    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举杯共庆。

    赵家人站在自家门前,望着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的新居,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幸福。

    “从今天起,咱们家就在江宁府扎下根了,未来的日子,咱们要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赵老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蓝天白云之下,也深深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江宁府的小村庄里,如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盖新房,好像要把过去的艰辛都砌进这坚实的砖瓦里,换来未来的安稳和幸福。

    赵家大院那边,经过大伙儿的一番忙活,现在已经是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了。

    赵家的亲戚朋友们,还有亲家陈家,一个个院落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红砖青瓦,透着股子喜庆劲儿。

    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聊聊建房的心得,比比谁家的院子更宽敞,谁家的窗户更透亮,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就连那些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也没落下这股子盖房的热潮。他们虽然没有足够的银子去买青砖灰瓦,但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也盖起了结实的土坯房。

    这些土坯房虽然外表朴素,但里面却收拾得温馨舒适,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也是满满的幸福和满足。

    “瞧瞧咱们村,现在可真是大变样了!”赵大娘一边在自家门前晾晒着刚洗好的衣裳,一边跟路过的赵二婶感慨道,“刚到这的时候,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现在好了,新房子一座接一座,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是啊,是啊!”赵二婶连连点头,“多亏了前两年种土豆和地瓜,路上又分了些钱,大伙儿也勤快,这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你看赵家那大院,还有陈家,以后希望我们努力攒钱都能盖那种大房子!”

    随着夜幕降临,村子里渐渐安静下来,但那些新建成的房屋却仿佛还在诉说着白天里的忙碌与欢乐。

    “欣欣,我们这下总算安定下来了,两家的房子都盖好了!”赵宇感慨道。

    “是啊,总算是盖好了,我们不用再担心旱灾的事了,也不知道冬天这边冷不冷?”陈欣欣担忧道。

    “这边靠南些,应该比老家那边暖和多了。”

    “不过,这几天反正也空闲了,我和大哥去山上捡点柴回来!”

    “那我也一起去吧,正好锻炼锻炼。”

    “那行,明天我们就带着孩子们在山脚下捡捡柴。”

    星星点点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温暖而又明亮,照亮了每一个归家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