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章 步步为营

    随着三义堂被逼迫退居幕后,宁州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董光的权威也在城中逐步巩固。尽管表面上宁州一片平和,但董光心中明白,这座城中暗流仍未平息,新的挑战随时可能到来。为了防止势力反扑,董光决定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在稳固现有基础的同时,逐步推进他的长远计划。

    这天,张三带着一封密信来到董光的书房,神情凝重:“老大,这封信是从京城来的,有些急事需要您过目。”

    董光打开信封,仔细阅读后,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这封信来自京城某位支持他的高官,信中提到,京城的几个重臣正在争论宁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一派希望将宁州打造成边境的军事要塞,以强化防御功能,而另一派则主张继续推进董光的开放政策,将宁州建设成边贸中心。两派争执不下,而其中有几位重臣似乎对董光在宁州的作为心生忌惮,认为他的影响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董光合上信,心中暗暗思索,这次京城的风向变化,意味着宁州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朝廷内斗的一部分,自己很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但董光并不打算坐以待毙,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在朝廷内寻找更可靠的支持。

    系统跳出一个新任务:“在朝廷内外的博弈中谋求平衡,解锁‘左右逢源’称号。”董光看到任务,心中已有了计策。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董光决定主动出击,先在宁州内部推进一项“民心工程”。他在城中宣布了一项“大众民生计划”,计划修建一条贯穿全城的水渠,解决百姓用水问题,并同时建设几座大型粮仓,以防备灾年和战事。这一计划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宁州的民生水平,实际上是董光在为自己争取更多民意支持,为接下来的博弈铺路。

    水渠和粮仓的建设不仅能改善百姓的生活,也能进一步稳固董光在宁州的基础。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董光特意邀请了一些与京城权贵关系密切的商贾参与,让他们在其中分一杯羹。通过利益捆绑,董光成功拉拢了一部分朝廷中立派的支持,让他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倒向反对者一方。

    与此同时,董光还通过秘密渠道与京城中那位支持他的高官保持联系,借机探查朝廷内各派的动向,并在暗中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宁州提供稳定发展的意愿。董光清楚,自己在宁州站稳脚跟的前提是能够得到上层的认可,而他的策略就是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平衡者”。

    在宁州内部,董光通过一系列“民心工程”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声望。百姓们看到水渠开工,粮仓修建,纷纷感叹这位知府果然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而那些本地商贾也在董光的安抚下逐渐放下戒心,开始重新投入到市场中,宁州的经济活力逐渐恢复。

    然而,三义堂虽然表面上低调许多,暗中却并未停止动作。他们知道,董光的计划若是成功实施,宁州的经济结构将彻底改写,他们的利益将进一步被削弱。于是,三义堂开始在城中散布流言,声称董光在修建水渠和粮仓时中饱私囊,甚至故意抬高物价以牟取暴利。

    这些流言一时之间在宁州传得沸沸扬扬,许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产生怀疑,一些原本支持董光的商贾也开始动摇,市场再度出现动荡。面对这种情况,董光并没有急于澄清,而是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他知道,这些流言不过是对方想要挑起民愤的手段,越是急于解释,越容易掉进对方的圈套。

    董光故意放任这些流言传播,暗中却开始布置反击。他命张三暗中组织了一支“民意调查队”,专门在市井间走访,记录百姓对流言的看法,同时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找出传播流言的源头。果然,没过几天,张三便找到了几处流言的发源地,这些地方都是三义堂控制下的集市和茶馆。

    掌握了证据后,董光决定将计就计。他故意通过几位商贾放出风声,声称府衙即将展开“民间大清查”,打击一切造谣生事之人。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城中的轰动,尤其是那些传播流言的小人物,他们担心被牵连,纷纷开始悄悄收手。而董光则通过一些轻松诙谐的方式在市井间传达信息,比如让说书人在茶馆里讲述“恶意造谣者如何自食恶果”的故事,以幽默的方式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与此同时,董光还在市集中举办了一场“问政大会”,邀请百姓自由发言,提出他们对水渠和粮仓建设的意见。大会上,董光故意让几位受到流言影响的商贩和百姓上台发言,表面上是让他们表达不满,实际上却是通过公开辩论的形式将问题摊开,让大家看到真相。

    在这场公开的问政中,董光并未急于辩解,而是通过实际数据和现场展示,逐步澄清了那些流言的不实之处。他甚至故意自嘲道:“若是有人真能从水渠里捞出一大笔银子,那我倒想向他请教请教,这银子是怎么从水里漂出来的?”

    这一番自嘲式的调侃引得现场哄堂大笑,许多百姓开始意识到那些流言不过是无稽之谈,原本的疑虑也随之消散。而那些传播流言的势力则因失去民众的支持,逐渐偃旗息鼓。

    系统跳出任务完成提示:“任务完成:巧破谣言,解锁‘舆论之手’称号。”董光看着任务,心中松了口气,知道这场博弈中自己再次占据了上风。

    夜深时,董光站在府衙的高楼上,俯瞰着这座逐渐安宁的城市,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宁州的局势虽然复杂,但只要他继续步步为营,掌控全局,便能在这片乱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风暴虽来,但我已稳坐钓鱼台。”董光自言自语,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