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南下蔚州和代郡等地的消息,朝廷已经收到定州郡王的信使汇报,而且也知道定州郡王赵信派兵堵截。
剩下的情况也就不是很了解,要等进一步的汇报才能知道。
赵信派兵堵截匈奴从蔚州等地南下,也是定州异姓王的使命,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值得非议。
问题是赵信这一次打仗,朝廷想知道赵信派出去的兵力总人数是多少,而且还想知道赵信的战力如何!
这一切都是帝王非常关心的事情。
同样,广昌县和蔚州的县令联合上奏了一封信函,也进入了三省。内容是向定州求援,以及平阳县令沦陷的事情做了一个呈报。
韦荣是大周的左丞相,专门负责六部消息处理的大臣,可以说手眼通天。
垂拱殿。
赵珩槺豹眼环视朝堂下面。
“启禀皇上,昨夜收到八百里驿卒加急,抵报收到已过子时,寅时请左相,来兵部商议,朝会特来禀明陛下!”
臣子们左右垂手低头聆听兵部侍郎卢俊义的禀报。
北方在打仗,朝臣哗然。大家都开始考虑自己利益,至于是谁去打,去打谁,亦或打输打赢,后面的事情怎么办?
大周是与世家共天下,下一个朝廷如果是汉家亦会如此,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千年世家百年的王朝。
但是异族攻打,这些人难免有些担心,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又能说得清楚?
“陛下,匈奴已经攻下平阳,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匈奴下一步的打算,是直接南下,攻打定州?亦或者转战常山合围代郡,我们都不得而知,所以……”
兵部尚书郭自修,身高七尺有余,浓眉大眼厚唇,头戴“卷缨冠”,身穿紫色长袍,左臂金色鱼鳞甲,罩有虎头双肩,背披一件貂皮大氅。
他声大如钟,上前一步说道。
韦荣这个人属于京畿道势力范围的,家族这些人走最成功的路线,就是往朝堂送女儿。以前世家防止一家独大,所以相互约定,不允许各家族儿女交于皇家。
韦家当年就靠走这个路线,成功地挤进了五大家族。
但是,他们家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干预世家的上位,但是京畿道之内的生意,不允许打压他们韦家。
卢俊义是范阳卢氏的人,级别在朝廷说话没有分量。这时候,韦荣知道卢家靠匈奴太近,而且卢家善舞,这份情他是要给的。
韦荣知道敌我态势不明朗,但是捞钱不在也就是这个机会,这样既能获得利益,又能为朝廷分忧。
“陛下,虽然郭尚书对情况进行了分析,臣以为应战的准备还是要的,万一匈奴左右横扫,会给周边百姓带来极大的伤害。”
话音刚落,下面的朝臣又开始小声地议论。
他这话说得不错,但是调集兵马就会涉及了钱粮的问题。钱朝廷肯定是会出的,但是粮食运输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朝廷会对战场靠近的世家借一部分。
太原王氏和李氏以及范阳卢氏,这些家族靠得都近。当然还有赵县李氏和崔氏,也距离战场近一些。
任何一次战争,临近战场的世家,不是参与其中战斗,就会卖国求荣。
充当卖国贼与贫富无关,这个世上有很多人清贫,但是他们的人格很高尚,誓死不会卖主求荣。
就在异族侵略,首当其冲的世家就会动员起来,首先是要人去打仗,其次就会出钱出粮给予帮助。
自己的地盘都没有了,这些世家就算是活着,即便是有钱,也会遭到另一个势力集团的觊觎。
哪怕是在外地有自己的家族,但几代后的家族,就算你去投靠,别人也会对你蔑视!
所以韦荣说开始准备,下面议论的人就会是这些世家。他们最担忧的事,是匈奴主攻的方向,而不是死了多少人。
千万不要是自己的领域就好,其它的只能说呵呵……
赵恒在楚州折腾一遍后,二皇子及时来修复关系,他也不能不给自己未来可期的亲二哥面子,于是也见好就收。
至于漕帮吗!他的政策还是继续打压,谁让他不给自己的面子,尤其一开始就有表明,招抚漕帮为己所用的意思。
结果游上岸的狗就开始背叛自己。
叔可忍!婶婶不可忍!
他赵恒也不是泥捏的,大水过后又遇到北方雪灾,即便是盐北运,难度肯定是很大,这里面利润即便再大,也难以挽回失去的市场。
漕帮最大的市场是在燕州以北,当然也会偶尔涉猎齐州和赵州(也包括现在的定州一带)。
现在崔家成了赵恒的人,自然崔家的势力范围就没有了漕帮的市场。
于是漕帮不得不朝着定州方向蔓延,谁料急于求成的漕帮,将运输成本调得非常高,导致定州郡根本不接受漕帮的条件。
相反,清河崔氏反而顺势将定州郡的市场,直接联合赵郡李氏给瓜分过去。
其实定州郡的盐市场并不好做,尤其是赵生的栾城生产的豆制品里,出现大量的盐。
比如蛋白肉,就是用盐腌制,而且表面上附着大量的细盐。
这不由有人开始盘算,将这样的制品买回去,刷干净上面的盐,最后分开计算成本,结果发现购买蛋白肉非常的划算。
甚至有些人家整包地购买蛋白肉,原因无他,有些商人将蛋白肉上的盐粒抖一抖,后面的盐还能二次销售。
漕帮最初就是沿着大运河成立帮派,意在垄断大运河上的船只生意。
大周时期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燕州(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中间楚州算得上是南北交通的一个重镇,所以在这设立分舵不仅仅是运输上考虑,更多的还是盐市在这里的重要性。
今年被赵恒这么一搞,不仅仅是水运受到威胁,盐市这杯羹几乎是打了水漂。
漕帮总舵实际上在梁山,这也是着名的梁济运河的位置之一。
现任的漕帮帮主叫做唐明,其实此人以前是吴人,也读过书,参加过科举,只是多年科举未果。
在一次乘船的时候,因为乘船的价格,忽然得到一个灵感,于是他结识了当时在济水靠摆渡打鱼生活的张俊等人,垄断当时周边来往的船只。
起先,他们只是集中大小船只,垄断水上的运输。最后,他们在水面上下桩,造成来往的船只触桩不能前进,提出换船前进,或者给人拔桩的钱。
虽然大家知道这是唐明的人所为,但是没有证据,也不方便报官,而且唐明很会做人,遇到达官贵人的船只,他们不仅不会为难,而且会主动上前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