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15章 夏耕之尸,反商复夏!

    第515章 夏耕之尸,反商复夏!

    PS:本来应该昨晚发,结果和人对线聊嗨了,一看时间凌晨两点多了。

    这两天研究夏朝的文献资料,一个道士朋友给我介绍了位贵州老哥,给我讲连山易。

    我靠!

    故老相传,易经有三部,夏朝掌管的易经叫做连山易,商朝掌管的易经叫做归藏易,周朝掌管的易经叫做周易。

    但是连山归藏都已经失传两千多年了。之前有传闻王家台挖出一批竹简,上面写得可能是归藏易的内容。

    但这批竹简我专门看过,里面大量内容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且大量卦名爻辞和周易雷同。

    因此,王家台的这批归藏竹简最早也不过是战国时期写成的,不可能是商朝太史掌管的归藏原文。其中内容或许有参考归藏原文的,但含金量多少就不知道了。

    商朝的归藏都找不着,更何况更古老,甚至连出土文物和相关典籍都没影的夏朝易经呢?

    有少数民族说自家流传的书是上古连山易,这种新闻我曾经耳闻过,但都是当营销说笑话的,没有在意过。

    结果,这次本人遇到了,有点懵!

    我说这玩意儿保真吗?

    道士朋友说,他们道家人基本认定,贵州出现的连山易应该是真本。

    他还给我讲理由:

    1.贵州出现的连山易是用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写成,叫做水书,由当地鬼师世代手抄相传的,一部关于天地山川,星象五行,阴阳历法,婚丧嫁娶的一本百科全书。水族历法以九月为元月(种谷时间),八月为年底(割稻时间),似乎是很古老的农业历法。

    贵州鬼师的连山易全书大概八万多字,符合古籍中:“《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的描述。

    2.他们道家人内部也流传着一套连山易,这部书中关于八卦的起卦方式与他们流传的连山易,以及奇门遁甲内容相互验证,基本一致。

    3.这个号称拥有连山易的水族,据说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水族崇拜鬼神,族中鬼师就是大巫。水书文字中基本都是象形文字,许多字形看起来比甲骨文还古老。

    平时,水族人预测吉凶,遭遇困难,均需要鬼师解决。鬼师驱鬼送鬼,禳灾祈福,预测天气,各种巫术仪式,都是从这本水书中寻找依据。

    这也符合上古时代知识体系流传的方式。(由大巫师/大祭司/太史负责占卜并掌管相关祭礼典籍)

    我和那位贵州朋友在线上聊了两个多小时,我相信他可能真得有些东西,但关于所谓的“水书”就是连山易的说法,我始终将信将疑。

    据我所知,周易以“乾卦”为起手,归藏以“坤卦”为起手,按道理连山易应该以“艮卦”(山)以起手,但这位贵州老哥说水书起卦以“坎卦”为起手,对不上。

    另外,水书中的一些符号我感觉甚至可能比甲骨文更为古老,但书中却发现太极阴阳鱼,这是宋朝后才出现的图案。

    后面有空的话,我会尝试学习一下这种水书文字,然后看看他们所属的连山易到底写得什么东西!

    ————————

    “谁说古籍中没有相关记载?!”

    “三星堆出土了那么多《山海经》中记载的文物,你们怎么连这本书都忘了?”

    说罢,楚立抬起头开口道: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楚立对着镜头解释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个人没了脑袋,手拿一把戈和一面盾牌立着,名叫夏耕尸。

    从前成汤在章山讨伐夏桀,打败了夏桀,斩杀夏耕尸于他的面前。夏耕尸站立起来后,发觉没了脑袋,为逃避他的罪咎,于是窜到巫山去了。”

    随即,楚立笑道: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像黄帝斩杀刑天的故事?山海经这里其实隐隐在告诉后来人,当年夏朝被灭后,其中一支夏朝贵族的去向!”

    他解释道:

    “夏耕是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将,从名字‘耕’字来看,可能是监管夏朝农业生产的一名重臣。

    后来,他负责镇守章山,商汤伐桀时,他被商汤击败砍掉了头,但是夏耕的灵魂不死,逃到了巫山,成为夏耕尸,他虽然没有脑袋,却依旧手操戈盾,尽忠职守地护卫巫山。”

    楚立讲完这个故事,随即解释道:

    “山海经的叙述风格其实及其写实的,它就老老实实描写一处地理,从距离,水文,物产到该地区神明祭祀方式,它甚至丝毫不添加作者的主观情绪和点评。”

    “即便是二十四史的史官们也做不到写作风格如此质朴客观。”

    “所以,我们不要用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去看待山海经。夏耕之尸,应该不是讲一个死后复活的神话。”

    楚立分析道:

    “夏耕之尸的这个‘尸’,不是尸体的意思。”

    说着,楚立一连在手机屏幕上写了两个相似的字符,随后对着镜头解释道:

    “这两个字分别是尸字的甲骨文写法和金文写法。”

    “因为商朝时,‘尸’的意思是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和‘夷’字型一样。意思是少数民族的人多为蹲踞,中原人则是跪坐。”

    “所以,甲骨文的‘尸’字几乎和‘人’字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尸’字下半部分是弯曲的,而‘人’字下半部分几乎是直的。”

    “而到了周朝,‘尸’字的含义就变了,成为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尸’字从商朝单纯表示蛮夷,到周朝的扮演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楚立摊开手:“我觉得,这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尸’字的含义才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换应该和蛮夷,代替死者受祭,还有‘尸’这个字有关。”、

    “或许故事的原型是这样子的,”楚立停顿了片刻才讲道:

    “就是夏耕被成汤击败斩首,他的部落跟随其他夏朝贵族逃亡巫山。

    因为成汤胜利成了天下共主,夏耕的子孙采取一种巫术礼仪,模仿夏耕无头尸的样子舞蹈,隐晦表达夏侯氏部落不灭,永记被商汤灭国杀祖的耻辱!”

    “时光轮转,几百年后,到了武王伐纣那一年西周找到了蜀国联合灭商,夏耕的后人们彷佛看到了商汤当年联合其它部落灭夏朝,杀夏耕的那一幕。他们知道,或许为祖先复仇的机会到了!”

    “于是,夏耕的后人们欣然同意,不惜奔袭千里,和西周一起出兵,灭掉了商朝,逼死了商王帝辛!”

    “《尚书牡誓》记载,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楚立指出:

    “灭商联盟,帮助西周的八个势力里面,蜀国排第二!要知道古蜀国距离中原太原,没有足够的理由,蜀国不可能冒险派兵千里帮另一方势力打一场灭国战!”

    说到这里,就连直播间里的观众们也纷纷点头认可!

    对啊,俗话说千里奔袭,必蹶上将军。

    更何况蜀川自古以来偏安一隅,岁月静好。没有足够的理由,就积极派军队,跑那么远的路,帮别人做嫁衣裳,确实说不过去啊!

    欸?这么一想,武王伐纣这段历史,似乎真不像史书中写得纣王荒淫无道那么简单啊!

    因为你中原的纣王荒淫不荒淫,与我蜀国何干啊?

    而且,看看周武王找的那些帮手,蜀,羌,濮,全是当时的少数民族。

    反倒是饱受纣王“荒淫无道”摧残的中原封国,几乎没几个帮手们过来!

    不等直播间网友们想明白,楚立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实,西周组建反商联盟打出的旗号就是:反商复夏!”

    “他们自称夏朝同族,而且西周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都自称诸夏!我们现在的华夏概念,其实就是春秋战国那时候明确的。”

    “可是,为什么反商联盟里的夏朝同族为什么全是些少数民族?”

    楚立竖起一根手指:

    “最大的可能,就是当年夏朝被灭,许多夏朝贵族被商汤的势力一路追杀,逃出中原地带,四散落难到蛮夷地区。有得去了蜀,有得去了羌,有得去了濮。”

    “但是,他们之间,应该在随后的数百年间相互联系上了。而彼此相认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夏朝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语言!”

    “譬如:西周的使者来到古蜀结盟,就看到了夏耕的后人,派人扮演被商汤砍掉脑袋的先祖,一手操戚。一手持盾,绕着火堆。”

    “这是模仿战争的干戚之舞,是上古部落的一种巫术仪式,战前兴干戚之舞意在沟通战死的先祖英灵,克敌制胜。周朝将这种干戚之舞后来发展为一种礼仪,在先秦各国经常能看到。”

    “而扮演先祖夏耕的那个人,叫做‘尸’。这种夏朝独有的文化习俗,被周人记录下来。”

    “从此,‘尸’字在周朝的诸夏文化中,不再是蛮夷之类的少数民族,而是变成了祭祀时,由一个身份高贵的人代替死者,享受祭礼的意思,并写入了礼记。”

    说着,楚立朗声道:

    “《礼记·曲礼》曰:‘孙可以为王父尸。’意思就是孙子可以在祭祀中扮演死去祖父的角色接受祭祀。”

    唐飞峰闻言也沉思不语,低着头又开始找资料。

    楚立见他不说话,就耐心回答其他网友们提的问题,此刻手机屏幕上弹幕几乎铺满了:

    “【而.已.】:这故事好听!有理有据,很合乎逻辑!感觉山海经的确不像是编的!华夏文明应该远不止五千年!【大拇指】”

    “【(′?`*?】:啊,夏耕之尸,我听过,我听过!四大僵尸始祖之一嘛!还有后卿,将臣和旱魃!僵尸,秉天地怨气而生,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徘徊于六道之外,游离于三界之中。【滑稽兴奋】”

    “【爱吃馥芮白的寇兄】:咦?另一个不是赢勾吗?【大眼萌】”

    “【姜彻kiko】:有没有搞错?我们现在在讨论历史!压根就没有什么四大尸王,那全是香江影视剧杜撰的!将臣什么的,出现年龄还不超过30岁!【哭笑】”

    过了个好一会儿,唐飞峰才抬起头:

    “那个……主播,我们之前在金沙这边……还真的曾经挖出一个神秘的青铜人像,没有头,胸口有个大洞,一直不知道是谁。”

    说着,唐飞峰发出一张照片,直播间里的观众们瞬间喧哗起来:

    “【你个哈哈】:卧槽!这是什么东西?古代宇航员吗?!还挺萌!【滑稽震惊】”

    “【郁米拍古粥】:这不是刑天在扎马步吗?【狗头】”

    “【叶落时″思念】:越来越接近真相了!【大拇指】”

    “【相思赋予谁】:不可能是夏耕或刑天,这玩意儿手里没盾又没戈,就是个普通老百姓造型。我觉得应该是山海经里提到的贯胸国,都是胸口有洞!【滑稽喝茶】”

    “【虎问·熊头?】:楼上,你知道上古时期做青铜器是什么概念吗?谁家会给普通老百姓塑像?【抠鼻】”

    只见唐飞峰发来的照片上是一个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件人像没有头,颈部到胸口有一个粗大的圆孔,双腿粗壮,略微弯曲,造型甚至有几分滑稽可爱!

    楚立见状笑了笑,客气说道:

    “这件无头青铜人像是不是夏耕之尸,我也不敢肯定,只能说有这个可能。如果……”

    他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前边正带路的蜜獾古力忽然站起身来,趴在一处灌木丛中。

    楚立见状赶忙和唐飞峰说了句:

    “不好意思,我这边有情况,先挂了!下次有机再连线!”

    说完,直接操纵无人机飞到前方,看看是发生什么事了,让一贯胆大包天,横行无忌的蜜獾也变得探头探脑,不敢上前!

    ————————

    PS:最近几章内容涉及上古帝王的来历和生平,虽然大都根据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佐证,再按照历史逻辑进行的推演,但终究只是一家之言,大家不必当真。

    关于三星堆古蜀人的来历很可能是夏朝逃亡贵族的猜测,大家不必过分惊讶。

    巴蜀之地,和大禹一族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

    《帝王世纪》记载: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

    但这两处大概率是后世传抄时,出错了。

    大禹母亲应该叫修(xiu)巳(si)。

    相传大禹得姓“姒”(si),就是和母亲一族有关。娰和巳是同音,巳的意思就是蛇。

    夏朝大禹一族的图腾就是蛇,而非其父鲧一族的三足鳖图腾。

    《诗经·小雅·斯干》中写道:“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其中意思就是姬周王室的腾图是熊,相传来自祖先黄帝有熊氏。而夏娰的图腾则是蛇。

    意思是姬姓男子梦到熊罴,娰姓女子梦到虺蛇,都是非常吉祥的征兆啊!

    姬周宗室的男子很喜欢娶姜姓和娰姓的女子,着名的烽火戏诸侯的红颜祸水褒姒,就是娰姓女子。

    熊罴都是熊,罴是棕熊,古代的含义是大熊。

    虺蛇都是蛇,虺是细颈大头的小蛇,甲骨文中“禹”字的原型结构。

    《说文解字》:“禹,虫也,从(念cong)禸,象形。”

    这也是为什么曾经有民国历史学者认为大禹原型是一条虫,实际上没这个人。当然,这是胡说八道。

    要知道,虫字在古代早期是没有昆虫的概念的,而是指的是龙蛇一类的动物。

    《大戴礼记》中记载道:“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所以,大禹名字中的虫子,以及获得的姓氏娰,还有夏后氏的蛇(或长龙)图腾,都应该来自他的母族。

    《淮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远古的故事:

    传说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

    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帝尧派遣大羿(不是后羿,两人不同)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所以,修蛇其实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巴蛇,也是修巳(古音同蛇,意思也是蛇)一族。

    这个故事去除神话色彩,就是图腾为大蛇的修巳一族在帝尧时期盘踞洞庭湖附近作威作福,人狂自然有天收,被一个更猛的猛男大羿一路杀的向西逃窜,在巴陵这个地方让人把部落首长给宰了。

    而这个巴陵位置大概率是指的距离洞庭湖西边千里之外的巴山地带,而非岳阳。

    湖南和川蜀的书友们不用和我犟,《尚书·禹贡》记载岳阳的地名,叫做东陵。秦时,东部属长沙郡罗县、下隽,西部属南郡、黔中郡。汉时分属长沙下隽县,罗县及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三国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建安十五年(210)。吴析长沙郡北部置汉昌郡,为市境置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

    也就是到西晋时候,岳阳地区才叫做巴陵。

    而巴山得名于夏朝,古籍记载为”蛇山“!

    从洞庭湖到巴山,相隔千余里,看来修巳一族当年惹得祸不轻啊!

    不过考虑到洞庭湖似乎和帝尧关系似乎关系紧密,似乎也说得过去了。(帝尧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相传生于斯,葬于斯)

    首领被杀,修巳(修蛇)一族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各自奔走了。

    后来,其中一支部族有莘氏,和帝尧的臣子鲧联姻。这个人就是大禹的母亲女志,族名修巳,图腾为蛇。

    后来,鲧因为治水不利被帝尧所杀,族人获罪,大禹小小年纪就从贵族变成罪族。

    于是,为了建功立业,重振家声,他选择继承母族的蛇图腾和巳姓。(大禹父族鲧的图腾是三足鳖,很明显,大禹没能继承到)

    这也是为什么相传大禹是四川人,来源于其母族的原因。

    治水成功后,帝尧根据大禹母亲的巳姓或者大禹当时所属的蛇图腾,赐给大禹“娰”姓。(巳和娰和蛇,这三个古时都是一个音)

    后来,大禹家天下后,儿子夏后启继位,将祖母修巳一族分封到了蜀川一带,赐名为“巴”。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日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

    是的,巴国来源于夏朝,那时叫做巴方。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巴”,山海经记载为“朱卷之国”。

    “巴”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修巳的“巳”。

    巳的意思是蛇,而巴的意思则更进一步,是大蛇。后世《说文解字》解释为:巴,巴虫也,或曰吞象蛇。

    巴字在甲骨文的字型就是一个张着大嘴的蛇头。

    所以,修蛇(修巳)就变成了巴蛇,当年修巳一族首领被大羿斩杀的地方,后来才叫做巴陵。

    “陵”字在古代是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死后,埋葬的地方都能叫“陵”的!

    而巴蛇吞象,看看三星堆祭祀坑中那数不清的巨型象牙就知道了。

    巴族这个好战分子得到大外甥夏后启的支持,又狂起来了!

    当时蜀川荆楚应该有不少以大象为图腾的部落没少被巴族欺负,不仅部落被吞并,就连数不清的大象也惨遭毒手,一根根象牙被运往巴国。

    这段上古部落吞并的历史留下了巴蛇吞象的传说。

    当时的巴国范围内,修巳一族被称作“蛇巴”,应该还有图腾为大象的“象巴”,和图腾为白虎的“虎巴”,或许还有其它小部落。

    但从后世巴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虎纹图腾,以及《长阳县志》记载,虎巴后来姬周联姻,首领都姓姬,巴国也被白虎图腾部落所统一,从此巴蛇图腾退出巴国舞台。

    嗯,夏朝一没了,修巳一族挨收拾的下场,果然一点都不奇怪啊!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歌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开就是夏后启,开和启上古时,字型基本一样,都是手和门,意思是把门打开。

    夏后启的形象极有特色,这是山海经中神明的典型形象。

    而大禹本人,在《帝王世纪》《论衡》中也被描述为:“禹耳叁漏”,意思就是大禹的每个耳朵有三个窟窿。

    这父子俩的形象都不太符合中原帝王的仪态,反倒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明青铜人像,几乎如出一辙,具有很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这说明,大禹和夏后启从小受到修巳一族的影响远大于中原一系的鲧族部落。

    因为夏朝和巴国的关系如此亲近,所以尽管相隔千里,夏后氏还是掌握了许多关于远古蜀川地区的诸多信息,譬如:三星堆!

    这也是为何夏朝被灭后,有一支夏朝贵族逃亡三星堆避难的原因,大概率是族里有相关记录。

    这支守卫夏朝遗族,传说中的大禹的母族,巴蛇一脉的传承者,有没有什么文字记载?

    总不能全是我脑部瞎蒙的吧?

    当然不能瞎蒙!

    这支巴蛇后人就是后来的賨人,也叫蛇种巴人,又称寅(yin)人、板楯蛮。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境域)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巴賨族是巴地八族中分布最广、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

    商末,参与了武王伐纣战争的就是蛇巴(賨人)。

    修巳一族,也就是蛇巴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文明,有据可查的就是在东周时期,他们不和有姬周撑腰的虎巴玩了,自己独立建立了一个充国。

    现在的“南充”、“西充”都是由当年的“充国县”。

    而充国都城,应该就是今天的阆中古城。

    以上,就是我对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推理和解读,所引用的古籍文献,字型来历和相关含义,以及相关出土文物,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传说,都为真实。

    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脑洞而已,大家不必当真。

    好了,三星堆和夏朝的相关内容暂告一段落,接下来继续我们的非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