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章 第四次直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第三个就是灭南汉之战。

    在赵匡胤平定荆湖、后蜀这些地方后,南唐、吴越眼见形势不对,就琢磨着主动对赵匡胤表示臣服的可能性有多大了。

    只有南汉后主刘鋹头铁拒绝了。

    他拒绝不是因为自信自己跟赵匡胤有一战之力,也不是宁折不弯,宁死不投降,而是可能单纯觉得赵匡胤不配吧。

    不过可能赵匡胤也不想要这样的一个王朝向自己臣服,太丢脸了。】

    天幕下的赵匡胤连连点头,很赞同赵瑜对南汉的评价,令人作呕,不识好歹。

    之前自己好心招揽,刘鋹不仅拒绝了,还对自己出言不逊,简直可恨!

    【开宝三年,大宋进军南汉,开宝四年,宋军采用火攻击破了南汉招讨使郭崇岳,之后又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

    自此,偏安岭南75年的南汉灭亡了。

    南汉覆灭之后,赵匡胤下诏废除了刘鋹颁布的一系列暴政和苛捐杂税,岭南的百姓终于是迎来了“解放”。

    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因各路军阀混战不休,所以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但只有这场战役可以称得上是“解民于水火,救民于倒悬”。

    因为当时执政南汉的后主刘鋹荒淫无度,在国内重用宦官,甚至规定只有宦官才能当官,以至于南汉被人嘲笑为“太监王朝”。

    不仅如此,刘鋹还大肆屠杀功勋宿将,导致南汉军界人心惶惶。

    所以,大宋将南汉灭了是一件令百姓欢欣鼓舞的事情。】

    天幕下的刘鋹听到赵瑜对自己的嘲笑,嘴上虽然骂骂咧咧,但为赵匡胤制作礼物的手却是一点也没停下来。

    毕竟这些都是他表忠心的诚意啊。

    这群人是不会懂得自己求生的智慧的!

    【南汉灭亡后,整个南方只剩下南唐这个“硬茬”了,因此赵匡胤下一个目标就很明显了。

    没错,就是收取江南的灭南唐之战。

    这也是赵匡胤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

    说到南唐,就不得不提一嘴这个南唐后主李煜了。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甚至还有一个“千古词帝”的称号。

    写诗作词的好手,但就是不会治国。

    可惜了,做什么不好,偏偏跟宋徽宗一样,做了皇帝。】

    天幕下的赵佶,诡异的认为赵瑜是在夸自己才情斐然,竟生出了一种自豪情绪。

    只能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吧。

    【其实从李煜对大宋的外交策略来看,他的政治素养还是合格的。

    但可惜啊,做皇帝,尤其是乱世的皇帝,合格是不够的。

    他表面向赵匡胤臣服,暗地里积极备战,因为他知道赵匡胤是绝不会允许南唐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存在的。

    所以,在南汉灭亡之后,李煜就主动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派使者向赵匡胤朝贡。

    没过多久又降低南唐朝廷的规格,改“诏”为“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

    不过,双方都明白,这些措施都只是在拖延时间而已。

    正如李煜心里清楚的那样,赵匡胤只要准备好了,他们之间就必有一战。

    经过大概两年的和平,当然也可以说是赵匡胤经过两年的准备,他决定对南唐用兵了。

    这场仗打的也不慢,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大宋军队攻破了江宁即南唐都城。

    李煜投降,并与妻子小周后一同被押往北方监视居住。

    南唐灭亡。】

    天幕最后是宋军攻破金陵城门时,李煜亲率皇室子弟四十五人肉袒出降的画面,旁边还配了李煜的一首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

    之前赵匡胤接受李煜的投降时,只有高兴和快意,心中想的就是自己即将大业有成。

    但是现在看了宋朝后面的历史,知道了“靖康之耻”,心中却升起了一个念头,“天道轮回”。

    李煜写字作画造诣极高,结果徽钦二帝完美继承了这一天赋,小周后等降君妻妾子女的惨状最终也报应到了大宋后期的女眷的身上。

    当然对于这种看法,赵瑜是嗤之以鼻的。

    这种说法不过是拿“报应”来遮羞罢了。

    小周后的不幸是南唐后主导致的,是残害她们的男人导致的;

    北宋被欺辱的宫妃帝姬、宗室女眷也是被北宋懦弱求和的男人和野蛮粗暴的金人集体伤害的。

    这些才是她们不幸的来源,而不是什么可笑的轮回报应之说。

    好像将小周后变成了源头,就能掩盖那群男人懦弱无能,一味求和的丑态一样。

    【部分统一已经完成了,此时武将手里的权利已经很大了,所以经典环节也要到了。

    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就需要“卸磨杀驴”了。

    但是和其他的皇帝不一样,赵匡胤没有直接动手,而是以高官厚禄为条件,逐步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在秋天的一个晚上,宋太祖约请石守信等一批将领喝酒,和老朋友们吹嘘回忆。

    赵匡胤乘着酒兴就对众将士们感慨:“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也不会有今天。”

    领导一说这话,大家肯定表示,哪里哪里,都是您领导有方啊。

    然后,赵匡胤话锋一转,“不过,做了天子,也实在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逍遥自在。

    如今,我简直没有一夜睡得安稳。”

    这就是在暗示他们,你们手里有兵权啊,我不放心啊,万一你们之后像我一样来个黄袍加身怎么办呢。

    我愁啊,愁的睡不着觉了。

    这些人也不是傻的,都听懂了赵匡胤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了,于是就说,我们听陛下的,您让我们怎么办就怎么办。

    毕竟他们也知道,陛下能跟他们说这件事那肯定不会直接砍了他们的。

    他们如果识相,还是能有一条善终的退路的。

    赵匡胤看着自己的老兄弟们这么上道也很开心,就说了自己的计划。

    我给你们很多很多的金银财宝,庇佑你们的子孙,你们呢交出兵权,拿着我给的钱买田买房,购置家业。

    然后,我还和你们联姻,这样咱们就都是亲家,一起富贵,多好啊。

    这话出来,石守信他们一琢磨,好像也可以啊,反正他们打仗也是为了荣华富贵。

    于是双方都很满意。

    一个认为手下识相,自己不用含泪斩功臣了;

    一个认为陛下厚道,保证他们富贵终老了。

    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但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不过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赵匡胤最后都是收回了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防止武将专权的再次发生。

    然后他又把地方上的精兵抽调到中央当禁军,加强中央的实力,然后把禁军轮流派到外地戍守。

    这样一来,兵士经常换防,将领也经常调换,节度使就没有力量割据,禁军将领也无法拥兵自重了。

    这种情况,可以说初衷是为了警惕五代时期的“藩镇之乱”,所以大宋毅然决定提高文臣的地位,希望改变自唐朝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后面演变成了“重文轻武”。】

    天幕之下,刘邦看着赵匡胤的做法若有所思。

    如果可以,自己也不想杀了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朋友们的,只是自己是皇帝,有些事情无可奈何罢了。

    韩信、英布等人:呸,你看我信你的鬼话吗!